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農業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孤立課題,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與機遇。10月25日,以“新質生産力 農業新未來”為主題的第32屆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以下簡稱“農高會”)在陜西楊淩開幕。本屆農高會不僅是展示農業科技成果的窗口,更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推動農業國際合作的重要橋梁。通過國際會議、海外展區與國內國際聯動展陳,農高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搭建起一座雙向流動的農業技術、産品與理念之橋。

第32屆中國楊淩農高會開幕現場
國際交流會議:從“智慧碰撞”到“機制化合作” 築牢全球農業創新協同底座
本屆農高會期間,2025上海合作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2025國際蘋果産業科技創新大會、第五屆世界奶羊産業發展大會暨鄉村振興論壇等多場高規格國際會議密集召開。這些會議不僅是信息交流的平臺,更是推動農業政策對接、科技協同與標準互認的“軟聯通”機制。

2025上海合作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現場
在2025上海合作組織現代農業發展圓桌會議上,來自白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代表與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項目官員,圍繞“農業機械化與可持續發展”展開磋商,併發布“后稷農業大模型”等成果。這不僅是中國農業數字化成果的對外輸出,更是區域農業治理模式的共同探索。

2025國際蘋果産業科技創新大會現場
而2025國際蘋果産業科技創新大會則匯集了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頂尖學者與企業代表,從種質資源到智慧栽培,從採後技術到産業經濟,構建了一個跨學科、全鏈條的全球蘋果産業創新網絡。
這些會議不是單向的“宣講”,而是雙向的“共創”,推動中國農業科技融入全球創新體系,也促使國際先進理念在中國落地生根。
海外展:從“産品輸出”到“産業賦能” 構建中國農業技術落地的“本土化生態”
如果説國際會議是理念的交流,那麼海外展則是實體技術與産品“走出去”的關鍵路徑。本屆農高會首次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設立海外展區,本次展覽設立綜合展區、中國城市館、特色農業品牌展、特色農産品品鑒、産銷對接洽談等5個展區,此外還成功舉辦産銷對接洽談會、田間展及海外園區招商推介活動,集中展示了中國在節水灌溉、智慧農機、蘋果育種、病蟲害防治等領域的實用技術與裝備。

第32屆中國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烏茲別克斯坦展區活動現場
海外展不是簡單的“産品外銷”,而是系統性的技術輸出與本地化融合。田間展在中烏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設置“技術、品種、模式”展區,讓烏茲別克斯坦的農戶、企業與政府“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展示方式,極大地增強了中國農業技術“走出去”的適配性。
據統計,本次海外展共吸引烏茲別克斯坦多家農業企業及近千名採購商和專業觀眾參觀洽談。初步統計,意向簽約金額達6000萬元,涉及無花果産業技術、優良蘋果品種輸出、農資農機、節水灌溉設備出口等多個領域。這標誌著農高會海外展已然成為新的“合作平臺”,推動中國農業從“産品出海”邁向“技術出海”與“標準出海”。
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展區:從“商品互通”到“價值共生” 激活全球農業産業鏈的“雙向融合效能”
此次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展區成為本屆農高會最具“國際味”的區域。斯裡蘭卡的啤酒、瑞典的園林機械、盧旺達的咖啡……這些來自全球的“家鄉好物”與先進技術在此交匯,不僅是一場感官盛宴,更是全球農業産業鏈深度融合的縮影。

國際農業交流合作展區現場外國參展商向觀眾介紹特色商品
這個展區不僅是“引進來”的窗口,更是“雙向合作”的起點。來自瑞典參展商Robin Stig Johannes Sundfors表示,希望通過農高會了解中國輕農業與園林市場的需求,推動設備本土化定制;埃塞俄比亞參展商則希望將盧旺達咖啡及其背後的可持續種植理念帶入中國。這些來自各國參展商的想法表明,農高會已從“中國看世界”的單向展示,發展為“世界與中國共創”的雙向平臺。
據了解,本屆農高會吸引了近50個國家的1800余家企業參展。從國際會議的“機制化協同”,到海外展的“本土化賦能”,再到交流展區的“價值共生”,楊淩農高會正在重塑全球農業合作的邏輯——它不再是“中國輸出技術、世界提供市場”的單向通道,也不是“國際引進商品、中國消費”的簡單貿易,而是一個“技術互鑒、需求對接、文化共情”的立體生態平臺。
在這裡,中國農業新質生産力為全球農業升級提供“解決方案”,全球優質資源也為中國農業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正如本屆主題“新質生産力 農業新未來”所揭示的,農業的未來在於開放、合作與融合。楊淩農高會,正以其日益增強的橋梁功能,推動著全球農業走向“命運與共”。(文 陳楠 圖源 楊淩農高會組委會)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