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慶宮:尋跡唐詩古韻 邂逅“雲想衣裳”的浪漫
2025-10-28 08:59:48來源:西安新聞網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千年前,孟郊在長安街頭寫下對人生快意的描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在興慶宮沉香亭畔,為楊貴妃留下千古絕唱。如今,在西安全力推進“唐詩之都”建設的進程中,作為唐代皇家園林核心、唐詩創作重要發源地的興慶宮,正以歷史為筆、以文化為墨,重新喚醒沉睡千年的詩意,成為這座城市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興慶宮:尋跡唐詩古韻 邂逅“雲想衣裳”的浪漫

沉香亭

  興慶宮 唐詩創作的“皇家書房”

  翻開泛黃的史料,興慶宮的“詩意基因”不僅藏于唐代典籍,更在千年地緣文化脈絡中清晰可尋。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興慶宮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初為藩王宅邸,後擴建為皇家宮殿,與太極宮、大明宮,並稱為“三大內”。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李慧教授團隊在《交通大學西遷校址千年地緣文化考》一書中提到:交通大學西遷校址在唐代屬於道政、常樂二坊,而道政坊緊鄰興慶宮所處的隆慶坊。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西安市為配合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在唐興慶宮西南隅遺址建興慶宮公園。現公園佔地約750畝,湖面150畝,是中國公園協會副會長單位、省文明單位,亦是省重點文保單位與西安重點旅遊窗口。園內復建龍堂、沉香亭等建築,既存唐代規制神韻,又融現代遊覽功能,憑藉豐富資源與高價值,成為完整性、特殊性、規模豐度皆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

  作為長期研究西安歷史文化的學者,李慧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對興慶宮與唐詩的緊密關聯有著深刻解讀:“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興慶宮內多處建築幾乎都與唐詩有關。勤政務本樓,見證了唐玄宗勵精圖治的奮發有為,曾是帝王與群臣議政後賦詩抒懷的場所;花萼相輝樓,流傳著唐玄宗‘連枝同榮’的手足情深,無數宴飲唱和的詩作在此誕生。除了李白為楊貴妃所作的《清平調》三首,王維、賀知章等唐代文壇巨匠,都曾在這些建築中留下傳世佳作;而龍池作為皇家園林的核心水景,更是文人雅集的勝地,儲光羲的《龍池篇》、蘇颋的《興慶宮龍池篇》等詩作,都以細膩筆觸描繪了龍池的粼粼波光與周邊盛景。”

  近年來,考古人員在興慶宮遺址範圍內,多次發現唐代磚瓦、柱礎等建築遺存,其形制與佈局完全契合史料中對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等建築的描述。“這些帶著千年滄桑的遺存,不僅是唐代建築藝術的活化石,更間接還原了詩歌創作的‘現場’——文人墨客在亭臺樓閣間駐足,見春光滿園則吟花,觀龍池碧波則咏水,將眼前的宮廷盛景與心中的家國情懷、個人情志融入詩句,才成就了那些穿越時空的唐詩經典。”李慧教授補充道,從宮廷宴飲的豪邁、春日賞花的雅致,到離宮別苑的思念,興慶宮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都成為詩人靈感的源泉。無論是帝王將相的題咏,還是文人雅士的抒懷,都讓這裡成為唐代詩歌文化最集中、最鮮活的“載體”之一,也奠定了其作為唐詩“皇家書房”的獨特地位。

興慶宮:尋跡唐詩古韻 邂逅“雲想衣裳”的浪漫

西安市興慶宮公園鳥瞰圖

  “活”起來 為唐詩之都注入新活力

  “我們小時候讀‘沉香亭北倚闌幹’,只能靠想像;現在走進興慶宮公園,不僅能看到復原的沉香亭,還能與李白的《清平調詞》雕塑打卡拍照,這種‘沉浸式’體驗,讓唐詩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市民李女士帶著孩子在興慶宮公園遊玩時,對園內的唐詩文化展示區讚不絕口。

  如今的興慶宮公園,在保護遺址風貌的基礎上,圍繞“唐詩之都”建設,計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體驗項目。遊客服務部副部長閆兆恪在採訪仲介紹:“我們計劃重點打造了‘唐詩之路’遊覽線,串聯起沉香亭、龍池、花萼相輝樓等歷史景點,每個景點都設置了唐詩展板和語音講解,遊客掃碼就能聽到詩作朗誦和背景介紹;同時,我們還定期舉辦‘唐詩誦讀會’‘古風雅集’等活動,邀請市民和遊客參與,讓大家在遊玩中感受唐詩的魅力。”

  除了線下體驗,興慶宮還打算借助數字技術,讓唐詩文化“觸手可及”。“我們還將開發‘興慶宮智慧遊園’小程式,通過 AR 技術‘穿越’回唐代,看到興慶宮的繁華場景和詩人創作的過程。”閆兆恪表示,這些創新舉措不僅吸引了更多年輕人關注唐詩,也讓興慶宮成為西安“唐詩之都”建設的重要打卡地。

  對興慶宮在“唐詩之都”建設中的角色,閆兆恪心中有著清晰的定位:“興慶宮是唐代詩歌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載的不僅是建築遺址,更是唐詩的精神內核。我們要以興慶宮為核心,串聯起西安的唐詩文化資源,比如大雁塔、曲江池等,形成‘唐詩之旅’精品線路,讓遊客走進西安,就能感受到‘一步一詩、一街一史’的文化氛圍,真正把西安打造成‘看得見詩、記得住史’的唐詩之都。”

  隨著“唐詩之都”建設的不斷推進,興慶宮的文化價值還將進一步釋放。“我們希望通過這些舉措,讓興慶宮不僅是一個公園,更是一個集遺址保護、文化展示、體驗互動於一體的唐詩文化地標。”閆兆恪説,“未來,遊客來到這裡,不僅能欣賞美景,還能讀詩、寫詩、品詩,真正讓唐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要讓每一個走進西安的人,都能在唐詩的意境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厚度與文化溫度。”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閆鑫 圖/西安市興慶宮公園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