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
2025-10-31 11:41:2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吳明玲責編:高崗

  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上,“新質生産力”正成為驅動區域協調與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當“新質生産力”的春風吹遍神州,如何以其為筆墨,繪就區域美麗發展的嶄新畫卷?

  10月30日,第五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開幕。其中在“新質生産力助力區域美麗發展”專題研討會上,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丁瑤,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肖義,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衡陽分中心教授全斌,閩江學院副教授楊立娟,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曹亮,五位專家學者從産業創新、低碳城市、空間結構、生態韌性等多維視角,圍繞“新質生産力”展開了深入的研討,為區域高品質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推進提供了多元思路與實踐路徑。

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_fororder_圖片3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丁瑤作報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丁瑤指出,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核心。其中,創新鏈是“四鏈”融合的核心和動力源,産業鏈是“四鏈”融合的載體,資金鏈是“四鏈”融合的支撐,人才鏈是“四鏈”融合的保障。她建議,應著眼産業創新全生命週期,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現代産業“增量”;圍繞優勢産業補鏈延鏈強鏈,依託領軍企業打造新質生産力矩陣;推動由“招商引資”到“基金引鳳”,突出精準育才因産引才以鏈聚才,完善融合體制機制。

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_fororder_圖片4

UNESCO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衡陽分中心教授全斌

  全斌基於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數據,對“美麗中國中脊帶”114個城市的擴張特徵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胡煥庸線東南側城市用地佔比達4.4%,遠高於西北側的0.6%。而城市用地的擴張來源地類主要是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城市用地的增加對生態環境則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儘管區域差異呈現出了細微縮小的趨勢,但東南側城市擴張水準仍顯著較高。他指出,城市擴張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是區域美麗發展的重要課題,正確認識城市擴張規律對於區域高品質發展規劃與決策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肖義和楊立娟則聚焦于“生態韌性”這一關鍵概念,分別從城市空間結構的角度探討了提升生態韌性的可能,又從更宏觀的時空尺度把握生態脈搏,揭示了中脊帶生態韌性演化的深層機制。

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_fororder_圖片5

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肖義作報告

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_fororder_圖片6

閩江學院副教授楊立娟作報告

  城市空間結構如何影響生態環境?肖義的研究給出了明確答案:多中心空間結構能夠增強生態韌性。肖義通過分析276個城市的數據,發現生態韌性由東向西逐漸降低,城市空間結構趨於多中心化。西北、中部地區生態壓力大,空間結構相對更為緊湊,並分析發現城市空間結構緊湊度每降低1%,生態韌性將增加約0.012%。他指出,優化要素配置、推動産業多元化和綠色技術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機制,並呼籲在空間規劃中注重多中心佈局,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這一發現同時也為通過優化空間規劃提升城市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楊立娟對“美麗中國中脊帶”生態韌性的研究則表明,其時空分異呈現“西南段>東北段>中段”的梯度特徵,且總體韌性水準仍待提升。她指出,地表坡度、經濟發展水準及産業結構是影響生態韌性的關鍵因素,並建議針對不同區段制定差異化生態修復與治理策略。

多維度探索與實踐路徑 讓新質生産力賦能區域美麗發展_fororder_圖片7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曹亮

  區域合作是推動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曹亮以渝昌合作為例,指出昌都在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仍面臨著産業發展能級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等挑戰,並提出可以通過深化産業協同、培育本土鏈主企業、打造研發飛地、強化人才支撐等路徑,助力昌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他強調,應充分發揮清潔能源優勢,推動“藏電入渝”,提升綠色能源跨區域調配能力,為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提供示範。

  從“四鏈融合”到“多中心佈局”,從“生態韌性”到“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五位學者的研究共同指向著一個核心命題:新質生産力不僅是技術革命的産物,更是制度創新、空間優化、生態保護與區域協同的系統工程。每一項研究與建議都為各地破解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智力支持,也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了強勁的學術動力!(文/圖 姬子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