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煥庸線’標注了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下的資源與人口分佈的邏輯,‘美麗中國中脊帶’則是新時代下開闢的生態與經濟共生的新賽道。臨潼作為兩條發展脈絡的交匯點,正是實踐這一理念的最佳試驗田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産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心源,在第五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期間就中脊帶建設與區域發展路徑交流時表示。

王心源作主旨報告
10月30日上午,以“美麗中國中脊帶與絲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美麗中國中脊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西安市臨潼區開幕。王心源在主旨報告中從“胡煥庸線”與“美麗中國中脊帶”産生的不同背景,凝練闡述了不同時代生産生活方式對人口空間分佈的影響及中脊帶建設的新時代價值。
採訪中,王心源重點解讀了臨潼在中脊帶建設中的獨特定位。他指出,臨潼的優勢不僅在於地理坐標的交匯,更在於生態與文化的雙重稟賦——驪山渭水構築的優良生態基底,與從秦漢到盛唐再到民國的多元文化遺産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發展資源。“中脊帶的核心是助力發展的‘平衡’,而臨潼正具備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的天然條件。”
談及具體發展路徑,王心源提出,臨潼應跳出單一文旅開發思維,以“生態+文化+數字”三位一體模式推進發展,既要深挖文化遺産中蘊含的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將其融入現代社會治理與生態保護實踐,也要借助數字化技術打破文化遺産的時空限制,讓靜態的遺産轉化為可體驗、可參與的消費場景。
王心源還從國際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美麗中國中脊帶”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及生態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美麗中國中脊帶是為破解中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而提出的。通過數年來探索研究得出的‘生態優先、文化賦能、區域協同’發展邏輯與解決途徑,可能是破解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走出發展困境的一條路徑。通過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制定差異化發展路徑,‘尊重差異、協同共生、技術共享’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的中國智慧。”
王心源強調,中脊帶建設不是孤立的區域發展,而是跨區域協同的系統工程。基於臨潼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應主動擔當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角色,推動形成跨區域的生態保護聯防、文化資源共享、産業發展聯動機制,讓中脊帶真正成為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發展動脈”。(文/圖 陳楠)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