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發現戰國積石墓
2025-11-06 09:25:51來源:陜西日報編輯:王菲責編:王菲

西安發現戰國積石墓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1106090540_1535_127

戰國墓M68齣土器物組合(資料照片)。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11月4日,記者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今年5月至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西安張家坡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共發掘古代遺跡566處;出土器物1169件(組),以陶器為主,器型主要有鬲、罐、壺、盆、俑等。墓地中還分佈有25座積石墓,為研究秦人人群構成、文化認同等問題提供了寶貴材料。

  “這些積石墓的墓向、葬式、隨葬品均與其他墓葬無異,但在生土二層臺上或墓底有大量河卵石。這種積石現象在浐河流域戰國秦墓中多有發現,如此集中出現還屬首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説。

  目前考古研究表明,由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時期流行積石墓的葬俗。本次發掘的積石墓,在形制上與中山國靈壽城、行唐故郡周邊同時期的積石墓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墓主可能為鮮虞或白狄族(後)裔。

  值得注意的是,張家坡墓地積石墓墓主在葬俗上採用了秦人特色的西首、屈肢葬式,並隨葬具有秦文化特徵的器物。這一現象或反映出這些少數族裔長期生活在秦地,受秦文化影響逐漸産生了文化認同。墓中保留積石的做法,則可視為他們對本族先祖文化傳統的一種延續與精神寄託。

  張家坡墓地位於西安市灞橋區十里鋪街道張家坡村東。該墓地墓葬分佈密集、時代跨度大,是研究西安東郊地區戰國至清代社會生活的重要考古資料。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戰國墓葬以東西向豎穴土坑墓為主。葬式以屈肢葬為主,有少量直肢葬。從墓葬形制、葬式和隨葬品組合來看,墓主多為秦人。陪葬品形制和組合與任家咀墓地第四期極為相似,年代主體應為戰國中期,有個別墓葬年代可到戰國早期。墓葬之間打破關係極少,應為一處有規劃的公共墓地。

  此外,此次發掘的唐代墓葬以南北向斜坡墓道洞室墓為主。其中,M144為一座東西向斜坡墓道磚室墓。基址中出土一塊刻有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不空法師譯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石碑,為西安地區首次發現。從營建過程、墓葬形制、塔基尺寸及出土刻經碑等方面來看,M144與河南登封法王寺二號塔地宮十分相似,應為一座唐代塔墓。 (陜西日報記者 趙茁軼)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