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炮的春天實為困局 土豪砸錢是為青訓還債?

2017-03-01 12:46:32|來源:騰訊體育|編輯:張津銘

  去年聯賽結束後,中超土豪們立刻就切換到“買買買”的模式。如果説奧斯卡、特維斯、維特塞爾以及帕托的加盟讓歐洲足壇見識了中超的財力的話,那麼張呈棟、尹鴻博等本土球員身價前仆後繼的破億,則讓人們見識到中超的瘋狂。比起英超“戶口本”的昂貴,中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背後則是多年來,中國足球忽視青訓所欠下的債,如今只能用大筆的金錢來償還。

  

  本土球員迎來轉會的春天

  本土球員的春天來了

  從去年開始,中超資本就已經攪動歐洲轉會市場,最現實的困難是人家願意不願意來,而不是中超是否出得起錢,行業內曾傳出這樣的笑話——“沒有什麼人是中超買不到的,如果有,就再多掏點兒”。為了讓世界知名球星來到中超踢球,中超俱樂部必須得掏出兩倍甚至三倍的價錢。如果你覺得這是冤枉錢的話,那麼當你看看本土球員的溢價率之後就會發現,歐洲球會居然都還算是“良心企業”。

  全球冬窗轉會榜TOP10中,從國安轉會到華夏的張呈棟位居第九,2044萬歐元的轉會身價,與47.5萬歐元的身價估值相比,溢價率高達4203%。楊善平、尹鴻博、趙明劍、王永珀等轉會紅人的溢價率儘管沒有張呈棟高,但也是非常驚人。從目前公佈的本土球員轉會費上來看,溢價率二三十倍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在上述這些球員中,幾乎所有人都曾是俱樂部口中的“非賣品”,而在這個本土球員稀缺的年代,土豪俱樂部為了得到他們是不在乎成本的。在漫天揮舞的支票面前,球員和俱樂部都難以抵抗這種誘惑力,昔日的“非賣品”都已經變現成為俱樂部的財政收入。

  而足協的U23新政又讓各傢俱樂部瞄準在歐洲留學的青年球員,早些年“組團”前往葡萄牙西班牙留洋的青少年球員,如今在U23紅利下紛紛歸國效力,像唐詩、韋世豪等頗具實力的適齡球員更是得到了出場的許諾以及不菲的報酬。

  

  大批留洋球員回流中超

  有錢有政策但缺人才

  在人才凋零的中國足壇,再想複製恒大當年購買郜林、鄭智、馮瀟霆等一幹主力國腳的一幕已經是難上加難。現實是,中超冬窗轉會的球員當中基本上沒有國腳主力,他們都只是國足替補甚至是邊緣國腳。主力國腳基本都是在恒大、蘇寧以及上港這些球隊隊中。中國足壇最頂端的足球人才其實是沒有流動的,流動的只是中游或者中上游水準的球員。在中超範圍內,處於25到28歲之間當打球員本身就很少,這就造成了物以稀為貴的現象。為了得到這些球員,俱樂部就必須先做好錢包出血的準備。

  幸運的是這些俱樂部真的不差錢,華夏幸福、上海雙雄以及升班馬天津權健個個都是花錢不眨眼的主。既然買不到中國足壇的頂級本土球員,這些俱樂部只能“囤積”中游水準以及有潛力的球員,短時內無法動搖恒大的霸主地位,但最起碼也有了等著恒大慢慢變老的資格。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大肆燒錢的廣州恒大和江蘇蘇寧這個冬天卻是異常的安靜,這也得益於前期的投入,能夠讓他們維繫一陣子。

  而中國足協的一紙新政更是讓各傢俱樂部的軍備移師到U23戰場。在中國足協頒發文件之前,中超年終最佳新人的評選的候選人都是少得可憐,而新政頒發後,高準翼、李曉明等年輕球員立刻成了各傢俱樂部爭奪的對象。但國內適齡球員具備出場實力的球員卻是少得可憐,各傢俱樂部只能把目標瞄向那些在葡萄牙等歐洲國家留學鍍金打怪升級的年輕球員們,與其在歐洲進行一些介於職業半職業、主力半主力之間的比賽,還不如回到國內中超賽場接受實戰的磨煉,年輕球員有機會比賽,俱樂部符合足協要求,一舉兩得。

  狠抓青訓是唯一齣路

  我們從今年本土球員轉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本土球員的流動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全都是志在奪冠或者爭取亞冠資格的球隊,這勢必會造成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中超16支球隊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今年中超預計將會有六、七支球隊會為冠軍和亞冠資格廝殺,而其餘的九到十支俱樂部則要為保級所戰鬥。

  與此同時,在本土球員暢銷的大背景下,除了那些對中超冠軍以及亞冠資格有想法的球隊,其他球隊也將會在保住中超資格的前提下,做一做本土球員買賣這方面的生意,利用這個機會建立起一個俱樂部的模式。畢竟,冠軍並非足球職業聯賽的唯一目標,生存以及盈利也是目標。諸如遼足、河南建業這兩支球隊,在這次冬窗轉會中都大賺特賺了一筆,轉會收入基本能夠解決了球隊新賽季的運營費用,這對於中下游球隊來説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

  比起遼足、建業這樣的“大眾超市”,魯能在這個轉會冬窗簡直就是“精品超市”。王永珀、趙明劍、楊旭等精品球員均離開魯能,魯能賣人的底氣來自早前足校球員已經成長起來,這幾名球員的轉會費就足以收回魯能足校的成本了。魯能這個案例在將來也許會被各家中超豪門效倣,真正投入到青訓當中,你投入有多大,産出就有多大。

  由於此前中國足球在青訓上欠下太多的債,如今本土球員價格虛高、供不應求的現象還會持續幾年。但從足協多次釋放的信號來看,中超俱樂部控制財務支出也是遲早的事情,與其揮舞支票甘願被宰,不如真正地抓青訓。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