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獨家 > 正文
趙文迪的“二次出征”——為大眾擊劍撒下夢想的種子
2025-08-31 08:42:32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津銘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王悅陽)每天下午,在聊城市第一實驗學校擊劍訓練館內,劍與劍的碰撞聲清脆悅耳。趙文迪半蹲身子,糾正其弓步動作:“重心再沉一點,出手要跟著步伐走,別慌。”護具遮住了她大半張臉,卻掩不住聲音裏的耐心——這位前中國國家女子佩劍隊隊員、曾助山東隊斬獲全國賽團體冠軍的運動員,自2023年退役後,已在基層業餘擊劍教學的賽道上“二次出征”近兩年。 

  如今,在2025年“愛擊劍”定州公開賽的比賽場上,我們遇到了帶著隊伍來參賽的趙文迪。

趙文迪帶隊參加2025年“愛擊劍”定州公開賽

  退役選擇:從“追冠軍”到“育新人”

  2023年退役後,趙文迪沒有留在熟悉的專業隊,也沒有去北上廣深等擊劍項目發展比較好的城市,而是主動來到擊劍運動近乎空白的聊城市,任職于聊城市體校。她坦言,山東擊劍需要後備力量,而聊城恰好有發展擊劍的需求,“既能為省隊輸送人才,又能讓更多孩子接觸這項運動,這比單純追求成績更有意義。”

  初到聊城,趙文迪面對的是“從零開始”的挑戰:沒有成型的隊伍,甚至多數家長對擊劍一無所知。“有人問‘練這個能當飯吃嗎?’,也有人説‘隨便玩玩就行,別耽誤學習’。”她回憶,最棘手的是家長的不理解——不少孩子剛接觸訓練就因為覺得累打退堂鼓,家長也隨之動搖了。

  為了打破僵局,趙文迪帶著僅有的幾名小隊員,走進當地中、小學開展“擊劍體驗課”,讓學生和家長直觀感受這項運動的魅力,“先讓孩子産生興趣,再用堅持打動家長。”隨著試訓人數逐漸增加,聊城市第一實驗學校以 “體教結合” 模式為隊伍提供支持——隊員挂校學籍,上午正常上文化課,下午和晚上集中訓練,食宿統一管理,完全參照專業隊的作息。“這樣既能保證學習,又不耽誤訓練,家長也放心。”趙文迪説,就這樣,聊城第一支青少年擊劍隊慢慢成長了起來。

   教學轉型:從“拼強度”到“磨基礎”

  “專業隊練戰術、拼極限,業餘孩子得先把基本功扎牢,一點都急不得。”談及教學理念的轉變,趙文迪笑著舉例,自己當運動員時,曾為了鞏固弓步動作,機械重復過上千次練習,但如今面對青少年隊員,她會把訓練拆解成“遊戲”,讓枯燥的基礎訓練變得有趣。

  她坦言,現在的小隊員和自己當年在專業隊訓練時差異明顯:“現在的小孩都比較‘聰明’,會偷懶,累了就知道給自己放假。我們那時候累了只能咬牙扛,繼續堅持。”針對這種情況,她更注重通過科學訓練的方法去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在訓練中避免機械重復,“不像以前練擊劍,可能會機械地練100個、1000個弓步,現在的訓練要結合孩子的特點來調整。”

  兩年間,趙文迪帶隊參加了多場中國擊劍協會認證賽事,從最初的“重在參與”到後來屢屢站上領獎臺,在C級賽中,她的隊員先後拿下U10、U12、U14、U16組別的個人冠軍,説起隊員的成長,趙文迪眼裏滿是欣慰,“成績是其次,能讓他們學會面對挫折、堅持到底,才是擊劍帶給的最好禮物。”

  (受訪者供圖)

   長遠守望:為孩子鋪就“雙向路”

  在趙文迪看來,培養孩子不能只盯著“專業路”,“一開始很多家長的規劃是讓孩子用擊劍當跳板考個好大學,但隨著訓練的深入,有些練得好的孩子逐漸有了更高的追求,想往專業賽場走。” 她表示,會根據孩子的意願和天賦差異化培養,“冠軍只有一個,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專業這條路,但擊劍能給孩子多一種選擇,讓他們變得更優秀,這就夠了。”

  作為“愛擊劍”的長期關注者,在“愛擊劍”創辦十週年之際,趙文迪也有自己的期待:“‘愛擊劍’有很多擊劍領域的第一手信息,希望能多宣傳像潘其妙這樣的成功案例,讓更多家長和孩子知道,擊劍不只是‘小眾運動’,也能走出精彩的人生路。” 偶爾,當隊員遇到瓶頸時,她也會分享自己當年的經歷,比如如何克服傷病、如何在落後時調整心態,“不説太多,怕他們覺得我‘吹牛’,但關鍵時刻提一句,希望能幫他們挺過去。”

  傍晚,訓練館的燈光漸次亮起,趙文迪還在陪著幾名隊員復盤當天的技術動作。從國家隊的訓練場到基層訓練館的劍道旁,她的身份變了,但對擊劍的熱愛從未改變。“看著這些孩子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趙文迪説,她願在這片基層賽場繼續堅守,“能為中國擊劍的未來多培養一個好苗子,我的‘二次出征’就有意義。”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