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激情全運,逐浪汕尾
2025-10-20 11:14:03來源:南方plus編輯:張津銘

  海風輕拂,白帆搖曳,汕尾即將迎來一場萬眾矚目的重量級賽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下稱“十五運會”)帆船項目,將於10月19日開幕,20日至30日在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廣東海上項目訓練中心及附近海域揚帆起航。這片湛藍海域不僅承載著運動員們的夢想與汗水,也映照出汕尾這座現代化濱海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澎湃活力。

  帆船運動的理想競技場

  “10月至1月,汕尾是全世界風力、風季最好的地方。”帆板世界冠軍陳佩娜評價道。作為全國鮮少兼具山地、海洋、湖泊資源的“山海湖城”,汕尾以其綿長的海岸線、穩定的風力條件和優越的生態稟賦,被譽為帆船運動的天然賽場。

  這裡擁有海洋面積2.39萬平方公里,位列全省第一;海岸線長達467公里,位居全省第二;全年平均氣溫22.8℃,有效風日高達287天,平均風速達每秒9.2米。

  秋日的品清湖面彩帆翩翩,構成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吸引眾多市民駐足。品清湖是亞洲第二大、中國第一大潟湖,水域面積達22平方公里,相當於四個杭州西湖,被譽為汕尾的“母親湖”,不但是避風良港,還兼具海的壯闊與湖的寧謐。

  “品清湖的平均深度不到2米,浪也很小,非常適合不敢下水的新手訓練。自從我們的訓練基地搬來品清湖,不但降低了運動員的受傷率和器材的磨損率,還讓更多市民近距離接觸到帆船帆板,大家都為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彩帆點點的品清湖美景而點讚。”汕尾市帆船帆板訓練基地教練員陳孝岳説。

  “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域開闊、風大浪小,青少年在這裡開展帆船帆板運動都很安全。”在十多年的帆船帆板運動生涯中,來自湛江的教練員翁容崇見識過全國各地的帆船帆板訓練基地,品清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十五運會帆船項目主賽場紅海灣更是全國聞名的海上運動基地及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年平均浪高達1.8米至2.4米,浪向穩定指數達0.87,風浪條件十分適合帆船、帆板、沖浪、皮划艇等海上運動。其遮浪海域更是得天獨厚,東西兩側形似月牙的海灣,長年“一邊波濤洶湧,一邊風平浪靜”,被譽為“中國觀浪第一灣”。

  “我們對這片海有感情了,很藍,很乾淨。”運動員麥匯聰感嘆道。在巴黎奧運會上,他與搭檔陳琳琳在帆船混合諾卡拉級比賽中位列第14名,紅海灣正是他們備戰奧運的訓練主場。

  汕尾的帆船運動底蘊深厚。早在1995年,紅海灣便開始舉辦帆船賽事;1996年承辦亞太地區帆板錦標賽暨奧運精英賽,使汕尾成為全國較早開展高水準帆船運動的城市之一。此後,九運會帆船帆板比賽、第14屆亞洲帆船錦標賽、第16屆廣州亞運會帆船帆板比賽等多項大型水上賽事相繼在此舉辦,積累了豐富的辦賽經驗。

  去年11月,汕尾成功舉辦首屆海洋運動會,這也是全省範圍內首次舉辦的海洋綜合性運動會。比賽跨度近2個月,設置了帆船帆板、風箏板、沙灘拔河、輪滑、沙灘氣排球、沙灘足球等賽事活動,吸引了58支參賽隊伍近千名運動員參賽。

  十五運會汕尾賽區將承辦的帆船項目共設三片比賽場地,涵蓋10個競賽小項,其中男子帆船項目4項、女子帆船項目4項、男女混合帆船項目2項。來自廣東、山東、浙江等17個省份(地區)的228名運動員參賽,約290名領隊、教練及裁判技術官員保駕護航,參與賽事活動總人數500余人。賽事將深度融合山海湖城自然風光和人文資源,依託紅海灣得天獨厚的海域條件,充分展現汕尾生態之美。賽事配套活動還將融入英歌舞、錢鼓舞等本土民俗表演,讓運動員與觀眾在感受賽事競技魅力的同時,沉浸式體驗汕尾的文化魅力和濱海風情。

  濱海旅遊的熱門打卡地

  體育賽事的接連舉辦,帶動了海上運動的普及,也使之成為市民遊客休閒度假的“新時尚”。

  在紅海灣經濟開發區遮浪街道,豐富的海浪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沖浪愛好者,沖浪設備租賃、沖浪技能培訓等海上運動經濟也隨之興起。

  “這裡三面環海,海水非常清澈,海浪能量充足,對剛入門的沖浪愛好者和專業運動員都非常友好。”2022年5月,沖浪愛好者陳華林回到家鄉創業,邊幹起沖浪教練的“老本行”,邊經營咖啡店。憑藉“咖啡+沖浪”的新潮經營模式迅速出圈,目前其經營的“落日沖浪”咖啡店已成為國家認證的沖浪俱樂部,提供入門體驗、進階培訓、沖浪考證等服務。“回家鄉創業就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運動。”陳華林説。

  “五一”假期,汕尾市城區濱海大道西路沙灘海域人潮涌動,雙體帆船、摩托艇、皮划艇、槳板、香蕉船、“小黃鴨”等多種海上運動項目輪番上陣,讓遊客沉浸式感受品清湖海上運動的獨特魅力。這場以浪花為筆墨、以帆影為線條的濱海運動嘉年華,不僅展現了品清湖的生態魅力,更通過“海洋運動+”的創新模式,將沿湖岸線轉化為文旅體融合發展的黃金賽道。

  國慶中秋假期首日,“沖浪,到汕尾”2025年汕尾沖浪公開賽暨沖浪音樂嘉年華在紅海灣舉行,吸引近千名觀眾現場觀賽,線上觀賽人次突破兩萬,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速度與激情的海上盛宴。此次賽事不僅是競技的較量,更是創新消費場景、推動文旅融合的有益嘗試。假期期間,汕尾全市接待遊客242.98萬人次,較2024年國慶假期7天增長22.79%;實現旅遊收入17.02億元,增長25.79%,並與麗江、大理、柳州、南京等知名旅遊城市共同躋身“高德掃街榜煙火城市榜”TOP10,位列第八。

  海上運動新空間的拓展,離不開一個隱形前提:汕尾持續多年推進的水環境治理正日益見效。

  “沖浪、帆船等海上運動項目對水質要求極高。這些項目走紅背後,是汕尾近岸海域水質不斷提升的結果。”汕尾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説,汕尾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以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主線,多措並舉,統籌推進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入海排污口及海水養殖場聯合整治、水産養殖主體尾水治理、海域違規養殖清退和沿海防護林建設等工作,全面提升海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能力,確保全市近岸海域水質穩定優良。去年,汕尾市近岸海域國控點位水質100%達標。

  如今,來汕尾“玩海”成為許多遊客“去班味”的不二之選。近年來,汕尾不斷創新消費場景,優化運營品清湖航線,創新推出“跳島遊”文旅項目,以龜齡島、江牡島、芒嶼島為核心,開拓集觀光、潛海體驗、海洋運動、科普、美食、濱海運動於一體的跳島觀光旅遊,打造“中國海上運動之都”“中國濱海休閒旅遊最佳目的地”雙品牌。

  “我們秉承‘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的理念,統籌推進賽事籌備與城市品質提升,持續策劃全民健身活動、優化體育基礎設施,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等精品路線,串聯紅海灣帆船賽場、南粵古驛道等文旅資源。”汕尾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林進權介紹,借助十五運會契機,汕尾以“坐著高鐵來趕海,跟著賽事來旅行”為主題推出47項文旅體活動,全力推動體育、文旅與海洋經濟協同發展。

  海洋體育精神的傳承地

  帆船作為一項集競技、娛樂、觀賞、探險于一體的體育運動,不僅鍛鍊體魄,更錘鍊不懼風浪、勇於挑戰的體育精神。而在這項運動背後,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堅持。帆船運動員們終日與海為伴,夏天皮膚被烈日曬成古銅色,冬日裏寒風刺骨海水冰涼,卻仍需破浪前行。

  汕尾市帆船帆板訓練基地主任吳漢權的經歷,正是海洋體育精神的生動寫照。1995年,還在陸豐甲東讀初中的他被選拔進入剛剛組建的汕尾市帆船帆板隊,開啟揚帆逐浪的運動生涯。1996年8月,他與七名隊員首次代表汕尾參加全省錦標賽,一舉奪得金銀銅牌,實現汕尾在該項目獎牌“零的突破”。1997年,他再獲省帆板錦標賽兩項冠軍,隨後入選省隊,四年後更躋身國家隊。“當時我們只有五六套器材,參加省賽時還得向別隊借用,沒想到最終帶回四枚金牌。”他回憶道。2004年亞洲帆板錦標賽中,吳漢權還奪得了競賽板級第一名。2006年,吳漢權從省隊退役後,又回到汕尾市帆船帆板隊執教,同年,汕尾市帆船帆板訓練基地成立。

  多年來,該基地在國家體育總局、廣東省體育局、汕尾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及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為國家帆船帆板項目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其中輸送到廣東省帆船帆板隊訓練的運動員近100名,先後有20多名運動員入選國家隊,獲得國際性比賽獎牌12枚、全國性比賽獎牌143枚、全省比賽獎牌314枚。基地還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帆船帆板項目後備人才基地”和“全國帆船帆板項目高水準後備人才基地”,為廣東帆船貢獻了汕尾力量。

  在汕尾,“敢為人先”的海陸豐革命精神深入人心,無畏風浪走向海洋耕海牧漁的傳統由來已久,為這片紅色的大地增添了“藍色底蘊”。從碧波萬頃的“藍色糧倉”到巍然矗立的海上風車,從向海爭風的大國重器到紅樹林間的生態交響……如今的汕尾正錨定“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全新發展定位,以實施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為總牽引,堅持走好“海洋強市、融灣先行”之路,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初步構建“風光水火核儲”能源産業體系,加快建設全鏈條現代化海洋牧場,持續擦亮濱海旅遊品牌,全力建設“海上新汕尾”。

  相信全運會的點點帆影,不僅是短暫的精彩,更將化作這座城市揚帆啟程的嶄新起點,引領汕尾劈波斬浪,駛向更蔚藍的海洋、更雄勁的長風、更絢爛的明天,在時代的潮頭破浪前行!

  撰文:陳欣欣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