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炬傳遞至廣州越秀公園內的五羊雕像前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火炬傳遞2日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同步舉行,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跨境火炬傳遞,也是全運會火炬首次在香港和澳門傳遞。
從深海採集的“源火”,到四城傳遞的“聖火”,最終匯聚成象徵灣區融合的“同心之火”,全運會的精神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織中不斷昇華,為全國人民留下了獨一無二的“灣區記憶”。

取火:深海取“光”,科技點燃“海之火”
十五運會火炬的“源火”,採集自今年9月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這把特殊的火焰,通過“太陽能引燃可燃冰”的創新方式獲取:依託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科研團隊在南海瓊東南“海馬冷泉區”1522米水深處,精準採集甲烷氣體並現場原位合成可燃冰,再通過特種裝置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實現深海引燃——完美詮釋了“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科技浪漫。
深海取火之路並非坦途,科研團隊需攻克三大技術難關:一是深海高壓、低溫環境下如何保障火焰穩定燃燒;二是如何實現太陽能跨介質的高效能量傳輸;三是如何精準採集深海可燃冰並控制其燃燒。經過集智攻關,團隊成功自主研製“可燃冰原位採集分解及引燃裝置”,不僅讓甲烷氣體實現穩定控制與高效燃燒,更讓火焰呈現出兼具自然美感與工程可靠性的湛藍色。同時,自研的深海專用超高清4K相機,完整記錄下“源火”採集全過程,為科研分析與成果展示留存了珍貴影像資料。

在深圳,人形機器人、直升機參與火炬傳遞
實際上,除了取火的科技感拉滿,此次火炬傳遞也凸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産業優勢,展示科技與體育的深度融合。全球首個5G-A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絲滑完成兩棒火炬交接、低空飛行器讓火炬在深圳上空劃出優美的弧線;從無人駕駛汽車穿行廣州老城區,到各類硬核科技的深度應用,既彰顯了“灣區智造”將未來照進現實的實力,也讓科技與體育的融合變得可感可觸。

火炬手馮興亞沿香港灣仔海濱傳遞火炬
傳遞:四城接力,全民共赴體育之約
11月2日9時許,粵港澳三地惠風和暢,十五運會火炬傳遞在四城同步開啟。其中,深圳站的傳遞在象徵特區精神的蓮花山公園啟動,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手持火炬,跑出首棒,為整場傳遞注入“科技+人文”的開篇力量。

火炬手郭建恒(右)、區海欣在大三巴牌坊前傳遞火炬
四城傳遞路線各有特色,串聯起城市地標與精神符號:香港傳遞從特區政府總部出發,一路延伸至啟德體育園,盡顯國際都會的活力;澳門傳遞從特區政府總部到大三巴牌坊,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中傳遞熱情;廣州傳遞穿越鎮海樓與海心沙,讓千年商都的底蘊與新時代的活力碰撞;深圳傳遞則從蓮花山公園邁向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詮釋“敢闖敢試”的特區精神。
200名火炬手沿著四城特色線路接力,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默默守護城市潔凈的環衛工人、穿梭街巷的外賣騎手、保障出行的公交駕駛員,也有服務市民的網約車司機、守護健康的護士、呵護新生的育嬰員。普通市民代表的廣泛參與,讓火炬傳遞超越了體育賽事的範疇,真正成為“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盛會,生動詮釋了全運會的“全民性”內核。正如廣州市從化區環衛工人陸艷飛所説:“我們都是廣州的一分子。”在參與火炬傳遞後,她表示:“我們這些奮鬥在一線的城市美容師真的都很棒!”
融火:同心匯聚,火炬傳遞圓滿收官
2日下午,火炬傳遞融火儀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成功舉行。
儀式現場,火種護衛護送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火種入場並引燃火炬,四城代表手持火炬,共同點燃火種盆。四路火種在盆中交融成“同心之火”,隨後,火種護衛將融合後的火種收入新的火種燈,護送至指定地點保存,為11月9日晚開幕式主火炬點燃做好準備。

觀眾為火炬手加油
至此,粵港澳大灣區首次聯合承辦的全運會火炬傳遞活動圓滿收官。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火炬傳遞處處長張力文表示,同往屆全運會相比,十五運會火炬傳遞活動呈現難度大、亮點多、科技含量高特點,“十五運會火炬傳遞的難度不僅體現在源火的深海採集上,也因在粵港澳三地四城同步進行,為協同調度增加了難度。火炬傳遞還使用了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夸父’、低空飛行器等高科技工具,這不僅體現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科技重鎮的區位優勢,也展現出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包容、拼搏奮進、敢想敢幹的精神面貌”。
記者:呂航 柴智 江皓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