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乒羽 > 正文
社區裏辦起了“自己的大滿貫”
2025-11-07 09:05:15來源:中國體育報編輯:張津銘

  一邊是電視螢幕裏WTT中國大滿貫的巔峰對決,銀球穿梭如電;另一邊是南京鼓樓區頌德里社區乒乓文化館內的熱血角逐,直板快攻與橫拍弧圈交替上演……9月27日,WTT中國大滿貫在北京開打之時,“國球進社區——頌德里·正業建設·錦涵文化杯”南京市首屆社區乒乓球團體邀請賽也在頌德里社區拉開戰幕。20支社區代表隊的草根選手們,用不輸職業賽場的熱情,在家門口打響了自己的“大滿貫”。這場與頂級賽事隔空共振的社區賽事,既是“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的生動實踐,更發散出“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民生溫度。

  方寸球臺間 草根對決燃動鄰裡情

  “好球!這記側旋球太刁鑽了!”下午三點的乒乓文化館內,掌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嶄新的球臺前,選手們揮拍角逐,戰況激烈。67歲的社區居民許來強沉穩的快攻步步緊逼,作為往屆社區年度總決賽冠軍,他此次與隊友葉愛民搭檔雙打,默契的攻防轉換引得場邊觀眾連聲叫好;對面桌前,32歲的馬喆銳正與鄰居張清喆組隊應戰,年輕選手的淩厲弧圈球與中年愛好者的穩健防守相映成趣,比分交替上升間,滿是競技的快樂與鄰裡的溫情。

  “我們的賽事雖沒有職業光環,但規格一點不含糊!鼓樓區乒乓球協會給予大力支持,每場比賽派出兩名裁判。”國家一級裁判員江安香一邊記錄比分,一邊介紹。作為全能型裁判,她和張可等志願者一起,全程保障賽事公平有序。此次邀請賽從9月持續至12月,分為分組循環賽與淘汰賽兩個階段,南京廣電愛運動視頻號同步直播,中大醫院“鄰別急”志願急救團隊全程護航,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業級賽事體驗。賽場邊,志願者唐堅正幫著調試球網,這位乒協會員不僅是打球好手,更主動承擔起場館設施維護的志願工作:“每週來打球、做志願,認識了好多老鄰居,日子充實又熱鬧。”

  從69歲的高齡選手到20歲的乒乓青年,從社區常住居民到外區趕來的愛好者,賽事覆蓋了各年齡段人群。“以前鄰裡之間只是點頭之交,現在組隊參賽、切磋球技,慢慢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潘女士擦著汗水笑道,小小的球臺讓陌生的鄰裡變成了並肩作戰的隊友,讓社區充滿了久違的煙火氣與凝聚力。

  乒乓為紐帶 文化館裏藏著傳承與溫情

  頌德里社區的乒乓熱度,離不開這座2013年建成的社區乒乓球文化館。200余平方米的空間裏,一樓是激烈角逐的賽場,二樓是承載記憶的文化展廳——木質球拍、泛黃的賽事證書、歷屆世乒賽徽章組成的文化墻,無聲訴説著社區與乒乓的半世紀情緣。展廳最顯眼處,陳列著國家級裁判、乒協創始人史悠鼎的裁判證書,這位已故的乒乓達人,當年牽頭成立社區乒協,如今她的外孫女張溪考入上海體育大學專攻乒乓球,常回社區與孩子們互動,讓乒乓情緣代代相傳。

  “場館是用社區辦公用房改建的,球臺則借助‘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完成更新,現在週一到週五晚、週末全天免費開放,成了居民的‘快樂陣地’。”社區書記劉雪梅介紹,自文化館建成以來,“周周有比賽、月月有冠軍、年底選總冠軍”的常態機制從未間斷,乒協會員也從最初的49人壯大到131人,涵蓋退休教授、醫生、技術工人等各行各業的愛好者。

  這裡不僅是競技賽場,更是文化傳承與便民服務的多功能平臺。連續13屆的暑期乒乓夏令營已培育百名乒乓少年。今年的營期裏,10位志願者教練輪流駐場,為孩子們提供免費培訓。平日裏,文化館還化身矛盾調解的“議事廳”,志願者們在茶余飯後收集社情民意,全年化解鄰裡糾紛36起;作為文明“勸導員”,他們宣講垃圾分類、規範停車,讓乒乓文化衍生出的互助精神浸潤社區肌理。 (下轉第二版)   

  “國球兩進”賦能 小切口書寫大民生

  頌德里社區的乒乓熱,正是全國“國球進社區”“國球進公園”活動落地生根的生動縮影。2023年以來,這項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發起,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公園綠地開放與全民健身設施提升相結合的惠民舉措,讓乒乓球臺等小型健身設施走進群眾身邊,全力構建城市“15分鐘健身圈”。社區的嶄新球臺、常態化的賽事活動,正是借助體彩公益金的支持落地見效。

  如今,這樣的場景在全國遍地開花。截至目前,全國累計新增社區、公園乒乓球臺38024張,其他健身設施135038件(處);14024場全民健身賽事吸引超130萬人次參與,3200場志願服務匯聚22萬餘名志願者力量。從頌德里社區的“家門口邀請賽”到鞍山的“萬人千台”品牌賽,從上海的“乒乓戰帕”體醫融合到玉溪的“空中球場”空間創新,“國球兩進”正以紮實的工作通過“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讓全民健身從“場地短缺”的困擾變成“觸手可及”的幸福符號。

  在頌德里社區乒乓文化館入口處,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徐寅生題寫的“我打乒乓,快樂健康”八個大字熠熠生輝。這小小的球臺,承載著居民的健康與快樂,更見證著“十四五”時期體育惠民的成效——當乒乓魅力照進社區賽場,當政策紅利轉化為群眾身邊的健身資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正不斷完善,統籌推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發展的目標正在逐步落實。而“國球為何長盛不衰”的答案,早已藏在這遍佈城鄉的社區球場裏:是全民參與的熱愛,是紮根基層的傳承,更是體育惠民政策持續賦能的民生溫度。本報記者 林 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