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9日電 題:全民全運大灣區 同心同圓中國夢
新華社記者
珠江潮涌,灣區帆揚。
9日晚的廣州,奧體中心燈火璀璨,珠江兩岸流光溢彩。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這裡隆重開幕。這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全國運動會。
來自全國37個代表團的運動健兒齊聚大灣區,同赴一場時代之約,共繪全運會嶄新一頁,也必將寫下粵港澳一體化和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華彩篇章。
活力大灣區,激情全運會,共繪同心圓。
11月9日,火炬手蘇炳添(中)、張家朗(左)、李祎點燃主火炬後向觀眾致意。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大灣區之“大”,在於精神,在於定位,更在於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
這塊熱土,氣魄胸懷廣。
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嶺南大地一脈相承。1000多年前,“東方商都”通諸國,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啟航。100多年前,虎門銷煙、黃花崗起義、中共三大……民主革命策源地波瀾壯闊的奮鬥史在這裡書寫。40多年前,改革開放大潮奔涌,深圳譜寫“春天故事”,中國經濟特區的創新道路自這裡蹚出。
從古至今,粵港澳三地始終血脈相連,港澳同胞與祖國同舟共濟的深情歷久彌堅。
11月9日,廣東省體育代表團、香港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體育代表團在入場儀式上共同入場。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這片灣區,戰略定位高。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品質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戰略定位,為大灣區錨定了星辰大海的航向。
作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大灣區三大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這個“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新時代更成為中國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全運會上,來自南海深處的火種“燃冰成炬”,無人車、電子狗無障礙運行,3D、5G、AI技術滿足沉浸式觀賽體驗,三地科創鏈條深度融合,積極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開幕式上的機器人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方舞臺,使命擔當大。
港珠澳大橋飛架、廣深港高鐵疾馳,天塹變通途,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讓“一小時生活圈”照進現實。全運會上,通關查驗前置、7秒刷臉過關,規則制度的“軟聯通”實現三地“無感跨城、無縫銜接”。
全運會是競技場,也是展示窗。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十九個賽區,人員、物資等要素高速便捷流動——體育為媒,這屆全運會將見證新時代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新成就,也向世界展示著“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
11月8日,參賽選手在港珠澳大橋騎行。當日進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公路自行車男子個人賽,賽道全程231.8公里,選手經過港珠澳大橋,跨越粵港澳三地。這是全運會歷史上首次舉辦跨境比賽。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全運會之“全”,在於內涵,在於價值,更在於對全民共享理念的追求。
這份追求,體現在體育內涵的全面拓展。
自1959年首屆全運會以來,老將伏櫪,新星迭出,無數健兒留下拼搏英姿,中華體育精神代代相傳。如今,全民參與為全運之“全”寫下新注腳。本屆賽事,上至81歲香港乒乓球老伯張耀釗、下至12歲貴州跳水“小孩哥”吳仕傑,“全齡”參賽;166項群眾體育活動熱鬧非凡,賽事經濟蓬勃發展,我們為冠軍喝彩,更關注獎牌背後的全民健身根基與體育産業活力。
5月24日,江西隊在舞龍障礙預賽中。當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五屆運動會群眾展演舞龍舞獅項目預賽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開賽。新華社發(任飛攝)
這份追求,體現在辦賽理念的踐行升級。
超九成場館為利舊改造升級,光伏發電實現場館“自發自用”,綠色簡約貫穿辦賽始終;無空調製冷降溫、AR精準導航觀眾座位,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場館;無障礙及全齡友好設施處處可見、一鍵呼叫手語翻譯,貼心服務凸顯人文關懷。
廣東中山國際棒壘球中心(10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全運會棒球和壘球比賽在這裡舉行。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這份追求,落腳于普惠共享的全民福祉。
辦好一次會,提升一個區。“以人民為中心”是這份全運答卷的溫暖底色。場館改造充分考慮賽後利用,城市設施翻新、能級躍升,“跟著賽事去旅遊”培育融合新業態。香港組建1.6萬人的歷史最大規模賽事義工團,三地“小海豚”攜手搭建賽事服務“流動的橋”,粵港澳民眾在深度參與全運會中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和認同感,將是最寶貴的賽會遺産。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舉行,這是香港市民在一家商場內觀看直播。新華社發(盧炳輝 攝)
——同心圓之“同”,是血脈同根,是三地同頻,更是萬眾同心共築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同根同源,是嶺南大地最深沉的文化底色。
早茶樓裏,蝦餃叉燒鮮香四溢;街邊明檔,燒鵝乳豬外焦裏嫩……粵菜美食流淌著灣區人不變的舌尖記憶。龍舟競渡、醒獅騰躍;武術剛猛、粵劇婉轉……非遺民俗承載著嶺南人厚植的家國情懷。血濃于水,同氣連枝,為三地一體打下最堅實的情感根基。
11月9日,演員在開幕式現場表演。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同心同緣,是三地民眾共同繪就的生活圖景。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彰顯活力,年輕的創業者懷揣夢想穿梭往返;大灣區互聯互通不斷深化,越來越多港澳長者選擇內地安居養老。粵港澳路路通、大灣區一家親的背後,是“心聯通”實現的深度連結。
相向而行,心心靠攏。本屆全運會,預計內地前往港澳參賽人員超6000人、港澳來內地參賽人員超3000人。澳門青年譚家文説:“全運會不僅促進三地在體育、人文、經濟等領域的合作發展,還將促進我們青年一代的情感聯結。”
這是11月9日拍攝的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同夢同圓,是中華兒女共創未來的時代強音。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旋律響徹灣區夜空、開幕式現場數萬名觀眾齊聲合唱,此時此刻,血脈相連的文化認同、家國情懷的身份認同、民族振興的情感認同,激蕩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沉睡億萬年的“深海之冰”化作躍動的“同心之火”,載人飛行器載著火炬翱翔于灣區天際。粵港澳三地健兒共同點亮主火炬,“同心圓”輝映中國夢,華夏兒女並肩攜手,共赴未來。
11月9日,火炬手蘇炳添(中)、張家朗(左)、李祎點燃主火炬後向觀眾致意。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全運之火升騰激情,神州大地同心逐夢。在這場體育盛會搭建的舞臺上,盛世中國正以萬眾一心的磅薄力量,展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譜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