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擊劍 > 正文
從巴黎失意到全運奪冠:“劍客”楊恒鬱的破繭之路
2025-11-21 10:14:01來源:新華社編輯:張津銘

  新華社廣州11月20日電(記者董意行、孟佳)巴黎奧運會止步女子佩劍32強一年多後,江蘇擊劍選手楊恒鬱站在了全運會最高領獎臺上。

  11月16日,分獲冠、亞、季軍的江蘇隊選手楊恒鬱(右三)、傅穎(左二)、錢佳睿(右一)在頒獎儀式上與教練合影。新華社記者 朱煒 攝

  年近三十拿到的這枚全運會金牌,不僅是楊恒鬱日復一日刻苦訓練的見證,更是她近二十年職業生涯裏,不斷與自我懷疑和焦慮正面交鋒後的“破繭”。

  在十五運會女子佩劍個人賽決賽中戰勝隊友傅穎奪冠後,楊恒鬱坦言:“賽前沒有預想到這個結果。和前兩次全運會相比,這次心態放得更平。這賽季比賽打得都不是很好,所以這次就想著能多打一屆,就很開心、很滿足。”

  11月16日,江蘇隊選手楊恒鬱(左)和隊友傅穎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這份平靜來之不易。對楊恒鬱而言,每次比賽都是一場複雜的戰役。她的職業生涯,不僅要應對長期訓練、比賽帶來的身體損耗,更需時刻面對內心的驚濤駭浪和複雜情緒。

  東京奧運會上,首次參加奧運會的楊恒鬱爆冷擊敗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烏克蘭名將哈爾蘭,這給她帶來巨大的信心。但隨後的第十四屆全運會成績不理想,又讓她的信心瞬間被澆滅。

  2021年7月26日,中國選手楊恒鬱(左)與烏克蘭選手哈爾蘭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這些年的經歷都差不多,一直在起起落落。”楊恒鬱説,“有段時間特別怕輸,整個人緊張到訓練內容完全打不出來,感覺身體像被禁錮住,對手很輕易就能取勝。”

  2024年也是如此。自稱“需要大量訓練才能出狀態”的她,賽季初進行休整,隨後幾站比賽成績都不理想。成績與狀態的反復讓楊恒鬱的腦海中不斷上演著自我剖析與批判。

  “我每天都會反復想: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比賽又沒打好?為什麼這次比賽打好了?有點內耗。”

  而常年訓練在身體上刻下的印記,比如膝蓋軟骨磨損、腰傷反復發作、手腕疼痛等等,更加劇了她的“內耗”。“都是長期勞損,也沒辦法根治。只要還在練,就會一直跟著我。”她説,“剛開始熱身時影響最明顯,必須經歷從疼痛到活動開,再到痛感減輕的過程。”

  楊恒鬱的解壓方式多種多樣:既會在搖滾樂和現場演出中放空自己,也會從網上的“雞湯”中獲取短暫的慰藉。而真正的轉折來自閱讀,尤其是史鐵生的作品。

  “他遭遇這麼多磨難,還能寫出這麼好的文字。我想,輸一場比賽和他經歷的苦難有什麼可比性?”這份感悟催生了楊恒鬱的自我接納。“我告訴自己別怕輸。既然註定要輸,不如勇敢一點打出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麼想之後,反而好多了。”

  在巴黎奧運會女子佩劍個人賽中,作為中國隊獨苗的她在十六分之一決賽中以9:15落敗。儘管又花了三個月才走出失利陰影,楊恒鬱卻真正迎來了心態上的轉變,開始把關注點從結果轉向過程。“懂得了大賽最重要的是心態,不能太注重結果。把過程做好,無論最後怎樣都不會遺憾。”她説。

  2024年7月29日,中國選手楊恒鬱(右)在巴黎奧運會女子個人佩劍32強比賽間隙與教練交流。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回首來時路,楊恒鬱早已不會遺憾。“擊劍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如果按部就班上學,不會有現在這麼多看世界的機會。”楊恒鬱説,她的擊劍之路始於一次偶然。10歲時,她因身高突出被市體校田徑教練相中試訓百米,隨後在逛街時被服裝店老闆建議嘗試擊劍。“當時我都不知道擊劍是什麼。”楊恒鬱回憶説。

  一開始練的是重劍,雖説“老被刺,嚇得要死”,楊恒鬱還是進了省體校。那之後改練佩劍,小姑娘逐漸找到感覺,2014年在亞青賽奪冠成為她內心的轉捩點:“原來自己也可以,就想繼續嘗試下去。”

  近二十年運動生涯,擊劍對楊恒鬱而言早已超越職業範疇。當被問及是否仍懷熱愛,她的回答很真誠:“有熱愛,也有責任。老輸的話會磨滅內心的衝動,但責任讓我想要展現最好的自己。”

  正如全運會奪冠前兩個月,楊恒鬱在社交平臺寫下的文字:“或許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殘酷,但希望我永遠有敢於開啟下一次挑戰的勇氣。”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