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山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尋根問祖探龍門:關於黃河龍門文化的思考與啟示(一)
2022-11-25 19:04:4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薛陽責編:馮薇薇

      黃河龍門文化根植人文、立足人本、彰顯人和,是河津歷代各種文化的凝練總結,是河津的特色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系列將從“河津優美傳説文明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長度、從河津優秀傳統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厚度、從河津紅色革命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亮度、從河津地域特色文化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深度”4個維度來探索黃河龍門文化(即河津文化)的內涵、外延和時代價值。

從河津優美傳説文明探索黃河龍門文化的長度

“錦繡龍門兩典故,平地一聲響驚雷。

         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廟數高禖。”

  遠古時期的女媧摶土造人,皮氏鞣皮製衣,特別是禹鑿龍門以來,黃河哺育著河津先民,孕育了厚重的根祖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錦繡龍門兩典故,平地一聲響驚雷;四大八景河山美,天下古廟數高禖”。其中“錦繡龍門兩典故”指的是禹鑿龍門和魚躍龍門;“平地一聲響驚雷”指的是禹鑿龍門後的“禹門三汲浪,平地一聲雷”;“四大八景河山美” 指的是河津境內的“邑中八景”“龍門八景”“麟島八景”“午芹八景”;“天下古廟數高禖”指的是河津高禖廟。

  (一)禹鑿龍門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詩仙”李白只用寥寥兩筆,就在“崑崙”“龍門”的震蕩聲中,展現了“西來”黃河的無限聲威。“龍門”二字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已經出現,“龍門”作為特指名詞,最為著名的是《尚書》中的《禹貢》篇。在《尚書·禹貢》中有兩處提到龍門,一是“浮于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意思是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到達龍門、西河。二是“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意思是大禹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達龍門。可見“龍門”一詞出現伊始就與大禹不可割捨,從戰國到西漢初期,禹鑿龍門的説法已經廣為流傳。

  龍門古跡還有禹王洞、鴿子庵、梳頭啟、錯開河、大梯子崖、石門等,漢代禹門口東岩曾建有“大夏禹王廟”,為全國七祠八廟之首。後人為紀念大禹功德,尊稱龍門為“禹門”,由於禹門是秦晉交通要衝的古渡口,因而也稱其為“禹門口”。全國現在有12個地方以“龍門”冠名,但只有河津的龍門有“龍門”“禹門”“禹門口”多重稱呼,是由大禹所鑿,是正宗龍門。

  (二)魚躍龍門

  禹鑿龍門成就了“魚躍龍門”的傳説。這一傳説最早見於東漢辛氏《三秦記》,書中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里余。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遂化為龍矣。”這一神奇傳説的大意是:大禹鑿開龍門後,大江大海的鯉魚聞訊逆流而上,爭相跳躍龍門,跳過的化而為龍,到達理想境界;跳不過的養精蓄銳,來年再跳。鯉魚在爭跳龍門中,先驅以自己的脊背作跳板、作階梯,讓後來者借力一躍而跨越龍門。這種拼搏精神、爭先精神、人梯精神、團隊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孕育了“爭強好勝,勇為人先”的河津精神。河津成為龍的故鄉,河津人成為大禹傳人,並衍生出絢麗多彩的龍門文化。

  隨著魚躍龍門傳説的流傳,故事中金榜題名的情感意味逐漸被提煉出來,用於形容士子被人賞識。隋唐之後科舉制度建立完善,魚躍龍門的故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唐代李肇“舊言:春水時至,魚登龍門,有化龍者。今汾晉山穴間,龍蛻骨角甚多,人採以為藥,有五色者。”唐末道家著作《無能子》記載了魚躍龍門的傳説“河有龍門,隸古晉地,禹所鑿也。懸水數十仞,淙其聲雷。然一舍之間,河之巨魚,春則連群集其下,力而上泝。越其門者,則化為龍,於是拿雲拽雨焉。”可見在科舉制之前的魚躍龍門與大禹密切相關,之後則傾向於強調龍門本身的機制性作用。2000年8月,國家郵政局依據這個傳説故事,設計發行了《小鯉魚跳龍門》特種郵票,並在河津舉行了首發儀式。2009年5月,“魚躍龍門傳説”和“大禹治水傳説”均入選山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三)“平地一聲響驚雷”

  指的是“禹門三汲浪,平地一聲雷”。黃河全長5464公里,絕大部分的流域都是比較“安靜”的,但是在河津龍門這個地方,黃河卻發出了一聲又一聲的怒吼,河津的龍門位於黃河“晉陜大峽谷”的南端出口,該大峽谷是黃河干流上最長的一道連續峽谷,它將山西和陜西一分為二,所以被稱為“晉陜大峽谷”。峽谷北起內蒙古自治區的托克托,在內蒙古的托克托,峽谷的谷底高程超過了1000米,但是到達禹門口的時候,谷底高程竟降到了400米以下,如此巨大的落差,註定了峽谷內的黃河流速將會非常湍急。此時的黃河河水是東西走向的,但是在晉陜大峽谷裏,黃河河水卻突然來了一個急轉彎,由東西走向急轉為南北走向,隨後黃河河水便直接切進了黃土高原之中。但黃河是不會急剎車的,奔涌而下的黃河水會在此處形成更加強大的衝擊力,隨後以極強的衝擊力衝進黃土高原,裹挾著大量泥沙奔流而去。對於這種自然現象有8個字來形容:深澗騰蛟,濁浪排空!龍門上游的黃河水流是非常湍急的,但是想讓黃河在禹門口發出咆哮,僅僅是河水湍急還不夠。

  奔騰的黃河受到峽谷兩岸的懸崖峭壁的束縛已久,在流出禹門口的那一刻,黃河早已是勃然大怒,以雷霆萬鈞之勢,橫衝直撞在河床之上。然而僅僅是一道河床,根本無法平息黃河的怒火。所以黃河發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咆哮,一次又一次地衝撞在懸崖峭壁上,然後緩緩地流向東方。也正是因此,才有了“禹門三汲浪,平地一聲雷”的説法。

  (四)四大八景河山美

  正是有了禹鑿龍門以後,河津境內才山川錦繡、風光明媚,域內八景,美不勝收,分別有“邑中八景”“龍門八景”“麟島八景”“午芹八景”,並稱為河津“四大八景”。

  在河津,可供憑吊的歷史遺跡隨處可見。徜徉于古耿大地,可以感受禹門疊浪、汾水澄波、紅蓼春妍、午芹秋霽、雲中煙寺、峪口清泉、疏屬晴嵐、平原夕照“邑中八景”的異彩紛呈;拜謁“大禹廟”,可以領略層樓倚漢、曲棧連雲、鳴泉漱玉、飛閣流丹、懸崖挂月、空谷驚雷、秋水歸帆、春鱗汲浪“龍門八景”的驚險奇幻;登上“九龍崗”,可以遠眺西河畫舫、孤雲送月、雁塔淩空、倚鬥金鑾、太華晴峰、汾水秋波、小橋飛鳳、原麟疊翠“麟島八景”的蔚然奇觀;漫步呂梁山前,可以欣賞金峰遠照、鴉石奇巍、篩崖玉濺、芹谷神泉、清流重疊、白羽爭灘、長橋臥波、泊岸村船“午芹八景”的儀態萬千。

  神奇的四大“八景”,都是古中國在龍門的文化標識,它們或屬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天然景觀,或依附黃河、汾河和呂梁山麓、三峪泉水而形成,每一處景色都讓遊人有“佳境千萬曲,客行無歇時”“一步一景一畫卷,移步換景畫中游”之感。

  (五)天下古廟數高禖

  這指的是河津高禖廟。高禖廟是全國屈指可數以“高禖”冠名、以根祖文化為內涵的道教建築群。所謂“高禖”,並非人名,而是上古乞求婚配和子孫繁衍的最高等級的祭祀活動。然史無所定,但毋庸置疑,高禖之神並非專指一人,而是眾望所歸的一群偶像;其祭祀活動,更是一種內涵豐富、底蘊深厚、莊嚴而神聖的古文化大典。高禖廟佔地一萬平方米,其地址在河津連伯村,從地圖上看,高禖廟與萬榮后土祠的連線幾乎與汾河東北西南走向平行,也可見女媧信仰和主要遺跡區與黃河下游區域密切相關。

  高禖廟古稱“高廟”或“皋廟”,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係,廟內現存建築由三進院落組成,主要山門、樂樓、香亭、獻殿、正殿、天神殿、結義殿、閻羅殿、三霄殿、五嶽殿、高禖宮等建築。整體佈局合理,色彩飽滿,木雕技藝高超,各種吉祥圖案裝飾精美。

  高禖廟融根祖文化、和諧文化、建築文化、婚育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是中國最早的愛情聖地,千百年來深受海內外遊客和信士的青睞,每年農曆三月十八(相傳為女媧誕辰)、九月十八廟會日,高禖廟要舉行盛大的廟會,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可以自由的相會、相戀,人們對女媧的信仰從婚姻又增加了生殖、求子、祈福等內容。四方香客雲集,拔花求子,上香還願,熱鬧非凡,台灣道教地母至君團等曾五次來高禖廟尋根祭祖,捐資修廟。2004年,高禖廟被確定為山西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河龍門文化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黃河龍門文化的重要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開啟了先民由生存向發展的重要開端。據説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冰雪消融,致使海平面迅速升高,海水倒灌;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河淤積,洶湧的洪水淹沒了淮、泗流域,滄海橫流,洪水氾濫,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了一片汪洋,天地萬物在滔天的洪水中沉沉浮浮。

  對於當時的情景,《尚書·堯典》中這樣描寫:“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農田被淹沒,房子被摧毀,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為了免於淪沒,只能以木為舟,朝高山土丘上搬。這樣一來,正常的生産生活無法進行,只能在洪荒的孤島中望水興嘆。禹通過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劈山引流的辦法,成功將洪水引到大海,消除了中原洪水氾濫的災禍,改善了先民由生存向發展的重要一步,在他的治理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川丘陵和農田露了出來,變成了肥沃的糧倉,成就了四千多年的狩獵農耕、謀生立業。禹順水性,把握規律,因勢利導,改堵為疏,不但制服水患,還使土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此外,禹善觀天象,察星辰,探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春夏秋冬的更替規律,讓農民順應農時,適時播種和收穫,有力地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

  二是為我國夏朝的建立夯實了根基。我們説“什麼是最早的中國”,應該注意兩個最基本的前提:第一,要有“國”的形成,要有城郭、文字和冶金三要素的出現;第二,要有“中”的形成,要對周邊形成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他們加入其中,與中國融為一體,造成“大一統”的局面。

  洪水摧毀了各個部落,以血緣為基礎的部落劃分被打破,各個部落相互聯合,出現了新的組織——城。為了保證自身安全,需要在城的周圍建立起墻壁,城作為大型公共建築,它的出現不是居住形態的自然變化,而是在政治力量的驅使下營建的社會工程。

       治水成功使禹的威信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禪讓製成為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合起來,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早期國家—夏朝。

  三是奠定了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雛形基礎。大禹治水時,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通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通過。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

  四是積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禹鑿龍門體現了顧全大局、公而忘私的家國情懷,自強不息、敬業奉獻的奮鬥精神,尊重自然、求真務實的科學理念,利濟天下、以民為先的責任擔當,實事求是、因勢利導的創新精神,安民惠民、敬民愛民的民本情懷等,都可以説是中華民族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的重要源泉和基石,而魚躍龍門所包含的不畏艱難險阻、逆流而上的勇氣和膽識,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也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些黃河龍門文化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黃河兒女,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來源,也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更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五是生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大禹治水13年,其中開鑿龍門就費時4年之久。足見當時打開龍門是大禹治水中最關鍵、最艱巨、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大禹治水的成敗所在。

  《莊子》以極其虔敬的心情記述了禹的豐功偉績,頌揚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記述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意思是説禹為了制服水患,不辭勞苦,親自拿著工具,帶領眾人興利除害,同人民一起風裏來雨裏去,奮鬥在治水的最前面。艱辛的勞作使得他形容憔悴,大腿瘦得沒什麼肉了,小腿上的汗毛也都磨光了。

      禹就是這樣一位含辛茹苦,解救蒼生的聖人。因為長期在外治水,禹無暇顧及妻子和家庭。據説,他才剛剛新婚第四天,就出發去治水了,這一去就是十年,中間曾三過家門而不入,他這種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治水的人;這種舍家為國,公而忘私的高尚精神至今被人傳頌;這種百折不撓、任勞任怨的非凡品質,堅韌不拔的卓越意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龍門文化的基因。

  六是確立了在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龍門是“古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戰略要地。龍門歷來是軍事戰略要地。龍門位於秦晉交界處,水急勢險,黃河跨度極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古稱龍門天塹,為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隘。

  東周時設“龍門關”,是三晉八大軍事要塞之一。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秦晉交戰的主戰場,軍事上的大博弈。隋末李淵佔領龍門,渡河西取長安。西元619年,李世民從龍門踏著堅冰過河,全殲劉武周軍隊。明末李自成率部由龍門東渡黃河直搗幽燕,推翻了朱明封建王朝。這裡也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前線,譜寫了龍門兒女氣壯山河的光輝一頁。龍門歷來是經濟戰略要地。

      明代薛瑄遊龍門後稱之為“山斷河出”,黃河由此南流出峽,豁然開朗。龍門歷來是秦晉文化的大碰撞,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東西方向是關中、山西勢力的角力;南北方向則是遊牧文明與中原華夏文明的對峙。“史聖”司馬遷,以獨到的眼光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預判:“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實功者常于西北。” “司馬遷線”西起龍門,東至碣石,這是一條農牧分界線,歷史上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便在這裡碰撞。(文  李昭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