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秋國慶雙節假期期間,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景區內的一處新景觀——東山菩提藝術區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遊覽。
來自北京建築學院的建築師、畫家張波和張清帆夫婦二人,此次已經是第三次參觀雲岡石窟了。不同以往,此次的雲岡行,他們在東山菩提藝術區裏看到用廢棄水泥管道建造的蝸牛公寓、用煤場遺存菜窖改造的休閒會所、用腌菜缸和水甕搭建起的寶塔、用廢舊混凝土砌塊拼接成的景觀墻……“不敢想像,這些精美奇特的藝術景觀都是用各種廢棄物改造而成的。它的美、它的秀、它的奇,感染著我、吸引著我,這裡簡直就是藝術狂想。”張波説。
東山菩提藝術區
統合擘畫,久久為功
2008年至2010年,大同市對雲岡石窟景區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綜合治理。雲岡景區的東山,曾經是一個荒廢的村莊和垃圾堆放點,經過治理後形成一片面積達600畝的空曠地。
新擴建後的景區裏“裝”什麼?如何在景區建設和文化景觀營造中,把歷史見證與城市文明發展記憶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思考和探索。
張焯于2002年入職雲岡石窟,2008年出任研究院院長,有著20多年曆史研習經歷和雲岡石窟藝術研究管理經驗,是雲岡研究、保護和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執行者。在張焯看來,連接歷史和未來的只有傳承與創新。張焯查閱大量資料,翻看相關書籍,與藝術家、歷史學家以及建築學家們一起研究商討方案。
在研究過程中,張焯和他的團隊看到,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工業産業的日新月異、群眾生活水準日益提升,大量的廢舊物品扔了後,不僅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又耗佔土地。
“世界上沒有廢料,只要使用得當,都可變廢為寶”。張焯提出,把淘汰下來的別人眼中的廢物運往雲岡石窟裝飾景區,在東山上開創全新的公共環境藝術創作模式。
東山菩提藝術區
守正出奇,獨闢蹊徑
大同曾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這裡工業産業淘汰下來的廢舊設備、城市建設替換下來的廢舊設施、群眾生活丟棄下來的廢舊物品,在張焯眼裏都成了“寶貝”。
張焯帶領他的團隊開始重新梳理那些廢舊機械設備、城市雕刻、道路設施、生活用品等,讓這些仍然保留著堅實質感和藝術之美的廢舊物品煥發新的生命。那些從民間收集來的華表、碾盤、上馬石等“老物件”,從城建和企業中收集來的舊水泥管、煤礦挖掘機等,經過整理修葺,都成為雲岡景區改造中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致和藝術呈現。
上千噸廢舊材料最終建成10萬平方米道路和水渠、8公里文化景觀墻、7座環保型廁所、12個電瓶車站、14個園林小廣場、18座亭榭、60多條景區小道和5個石屑子停車場。小到一個凳子,大到一片塔林,張焯一共“廢物利用”了5萬立方米,節省資金2億多元。
在東山菩提藝術區,利用碾盤、碌碡、碑頭等舊石刻和礦山廢機具打造景觀藝術作品有數百件;將雲岡“煤改電”後廢棄的鍋爐房,創新改造為雲岡圖書館並面向社會開放;用廢棄水泥塊和各種舊磚塊、舊石雕,修建成為雲岡文保大樓圍墻。
其中,由城市廢舊地下排水管等材料打造成的一排排蝸牛公寓格外引人注目。據了解,蝸牛公寓頂棚上一個個圓形玻璃窗,是用篩煤設備改造成的,鋪設有太陽能發電板,在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可向景區供電。蝸牛公寓聯排房間均是由廢棄管道改造成的,大廳內有會客廳、洗漱池、公廁等設施,地下則利用原有礦山廢棄菜窖改造成放映室、酒吧、餐廳等。
在蝸牛公寓不遠處,還有用廢舊鍋爐改造而成的膠囊公寓,在綠色叢中別有風趣。這些建築豐富了雲岡文化內涵,開創了利用固體廢物營造景區景觀的新路,對大同市乃至全國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借鑒意義。
南京書法家侯勇在參觀完東山菩提藝術區後感嘆道,雲岡人基於潮流的創作精神,走上了一條廢物利用、低碳節能、人文創新之路,令人刮目相看。
東山菩提藝術區
放眼未來,“重塑”雲岡
雲岡石窟始建於1500多年前,是中外文化、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藝術與石刻藝術相融合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近年來,山西加強雲岡石窟保護與研究,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底蘊,推動雲岡學拓展文化影響力,讓人們在“活”起來的文物中體會文化力量,築牢文化自信根基。
2021年2月19日,雲岡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從名稱上説,少了“石窟”卻放大了“雲岡”的內涵。在傳承與保護雲岡文物、挖掘與弘揚其文化內涵、豐富與完善雲岡景區的過程中,張焯帶領團隊逐步探索構築起“大雲岡”景區理念。
目前,雲岡逐步形成了西側世界文化遺産、東側城市文明記憶的平行景區,使石窟文化和現代化城市發展在這裡交融、對話。未來,“大雲岡”景區將完善交通、住宿、飲食、文創等基礎設施,以雲岡石窟這個知名旅遊品牌為中心,帶動周圍景區發展。
此外,雲岡研究院還將聯合朔州右玉西口文化、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依託雲岡峪沿線石窟、古堡、烽燧、窯址等文化遺存和近現代的煤礦、鐵路等工業文明以及連續成線的古村落,構成了一條歷史文化旅遊帶,聯合發力,建設中國北方特色邊塞文化長廊。
一個集文化與文明、歷史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為一體的“大雲岡”景區,正在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文/圖 馬靜波)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