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曲沃:“水上大魚缸”養出生態效益雙豐收
7月14日,曲沃縣滏河3號水庫水波粼粼,6條長長的“水上跑道”在水面鋪開,水車轉得正歡,帶起的浪花裏,成千上萬尾魚正逆著水流擺尾游動——這是曲沃縣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的循環流水槽養殖現場。這個養殖基地,不僅是全省最大的循環流水槽養殖基地,更憑著“魚菜共生”的巧思,在北方陸基漁業裏蹚出了一條生態與效益雙贏的新路。
曲沃縣國勝漁業專業合作社的循環流水槽養殖現場
“你看這魚多精神!”合作社負責人孫晨剛指著水裏翻騰的魚群笑著説,以前水庫裏的魚“養在靜水裏,吃了睡睡了吃”,肉質鬆散。現在這流水槽像個巨型魚缸,活水逼著魚天天“鍛鍊”,肉質緊實不説,鮮味也更足。基地裏17個大網箱加6條流水槽,每條槽能養一兩萬尾魚,一年能多出2萬多斤成魚。
産量的提升更讓人驚喜。據介紹,水域面積50畝的3號水庫,往年養魚最多收3萬斤。添了這流水槽後,一下子多放了9萬尾魚苗,年産量“噌”地漲到18萬斤,是原來的五六倍。“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孫晨剛算起賬來眼裏發亮。
可魚多了,麻煩也跟著來。幾萬尾魚的排泄物要是積在水裏,用不了多久就會壞了水質。“魚靠水活,水壞了,再多魚也白搭。”孫晨剛犯過嘀咕,必須得給魚的“家”找個凈化妙招。
水邊一排排綠瑩瑩的生物浮床,就是他們找到的“生態密碼”。浮床上栽滿了空心菜,綠油油的藤蔓垂到水裏,像給水面披了層綠紗。這些菜可不是擺設,專從水裏“搶”氨氮、亞硝酸鹽當養分,吃著肥料長大,既能收菜又能凈水,成了魚的“好鄰居”。
水下還藏著更巧妙的設計。流水槽底下的沉澱池像個“清潔工”,把魚糞一點不落地收集起來,順著管道送到岸邊農田。“這些都是現成的有機肥,種出來的菜特別嫩,糧食也長得壯。”孫晨剛説,魚糞變肥料,既護了水庫的水,又肥了地裏的田,一舉兩得。
天轉涼的時候,基地的“秘密武器”就該登場了——12個直徑12米的帆布包水池在大棚裏排得整整齊齊。裏面養著羅非魚、草魚、青魚等,水溫、水質都靠儀器盯著,隨時調。大棚裏的尾水處理系統像個“凈水器”,用過的水過濾乾淨了再循環著用,一點不浪費。“這棚裏一年能收兩茬魚,每包能出3萬斤,冬天也能吃上新鮮魚。”
現在的國勝漁業,養魚不污染水,廢水能澆地,連水裏的“廢料”都變成了地裏的“寶貝”。孫晨剛算過一筆生態賬:流水槽加大棚養殖,一年多收15萬斤魚,生物浮床凈化的水體讓魚病少了一半,農田用了魚糞有機肥,化肥錢省了三成。“你看這水,比以前還清亮。”他掬起一捧水,陽光透過指縫映出細碎的光斑。
從“死水養魚”到“活水增效”,從“污染頭疼”到“魚菜共生”,這個藏在水庫邊的養殖基地,正用實實在在的變化證明:“把生態賬算細了,效益賬自然就順了。”(山西晚報·山河+ 記者 劉江 通訊員 董曉峰 吳傑)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