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當記者走進平遙豐實再生資源回收開發有限公司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廠區時,一幅工業生産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融的畫卷徐徐展開——科技,正悄然化解“垃圾圍城”的難題。
“全縣絕大部分的垃圾在這裡獲得‘新生’,經處理後,每日可發電22萬至24萬千瓦時。”公司總經理閆亞萍指著一座形如蜂巢的巨型建築介紹道,“這就是主廠房,它日夜不停‘吞’進生活垃圾,‘吐’出電能。”
記者步入這座“變廢為寶”的現代化工廠。在自動化中控室,垃圾處理的全流程清晰呈現:密閉轉運車依次駛入,經地磅稱重後,便將垃圾倒入巨大的垃圾儲坑中。機械鋼爪在操作員控制下,精準抓取發酵垃圾,投入焚燒爐中。
“垃圾需在倉內靜置5至7天,進行脫水發酵,才能進入焚燒階段。”閆亞萍説。焚燒産生的高溫煙氣驅動餘熱鍋爐産生蒸汽,進而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産生電能。
近年來,平遙縣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推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落地。今年6月,總投資3.3億元的平遙豐實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平遙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興産業園建成投運。項目採用先進材料、設備和工藝,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在顯著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將垃圾轉化為電能,助推綠色經濟發展。目前,企業配備兩座垃圾中轉站和一處飛灰填埋場,日處理能力達600噸,可完全滿足平遙縣的生活垃圾處理需求,為群眾營造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
在技術方面,項目採用的爐排式垃圾焚燒爐屬國內領先爐型,不僅燃燒充分、凈化效果好,環保性能也十分優異。企業在保障平穩運行的同時,嚴格落實環保要求,對産生的廢水、廢渣進行無害化處理,真正實現了高效作業與綠色環保的有機結合。
“飛灰約佔垃圾總量的3%—5%,爐渣約佔15%。爐渣可回收用作路基水穩材料,或水洗後作為混凝土添加料,其中的金屬物也可分揀再利用。”閆亞萍説。
“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能源。平遙豐實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讓曾經“無處安放”的垃圾變為寶貴資源,實現了經濟、環保與社會效益的“三贏”。(張謙 張春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