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星空面貌恢復 專家建議申遺

《漫步中國星空》

《漫步中國星空》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 馬麗)“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星空。”作為《漫步中國星空》作者之一的齊銳今天在北京古觀象臺提出這一觀點。他感慨,大多數公眾對西方星座的“天蝎”“獵戶”耳熟能詳,卻很少有人能説出“三垣二十八宿”的涵義。

 

目前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由古代巴比倫和希臘天文學演變而來的,而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則自清末逐漸淡出主流。

 

齊銳認為,自古不同文明對星空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形成了不同的星空文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先人把古代社會和傳統文化映射到漫天星斗,建立了與西方星座完全不同的星官體系,體現“天人合一”理念的中國傳統星象,是歷經千年相傳的世界文化瑰寶。

 

除了西方科學體系的衝擊,古代天文“沒落”的原因之一在於其版本眾多,謬誤頻現,普通愛好者無力專研深入。機緣巧合,2009年時值國際天文年,齊銳和合作者萬昊宜在擦拭位於北京古觀象臺的清代天體儀時發現上刻星圖與蘇州的宋代石刻星圖有很多不同,由此開始大量的調查研究,終於理出頭緒,編寫成功《漫步中國星圖》一書,希望由此恢復中國古代星空的面貌。

 

書中還將中西星圖予以對照,並結合自古流傳的歌謠《步天歌》認識星空。被譽為“中國天文館事業的先驅者”的李元評價此書是“基於科研的科普讀物”,“創新了認識古代星空的方法”,“翻閱本書之後深感我國古天文領域有待開發的空間還有很多”。

 

來自國家天文臺、北師大天文學系的諸多專家同樣對該書予以高度肯定。有專家提出該成果足以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這一建議也迅速得到贊同和附和。

 

值得一提的是,基於此書的“中國星官形象化”工作也由此展開,古星圖有望不再是清一色的星點連線和文字,而由生動表意的圖案代替,預計對中國星圖文化的傳播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星空和星官圖還被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看中,在萬維天文望遠鏡(WWT)的環境中整合併向全社會開放共享,以此為平臺的“宇宙漫遊製作大賽”也將以網絡方式徵集參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