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做客:不妨讀些“無用”書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4-10 11:03:28 | 來源: 人民網 |
本報記者 蔣雲龍攝
危機
中國人均讀書量不到以色列的1/10,微博閱讀往往缺乏思考
有人認為,國人整體閱讀氛圍正在變淡。是否如此,可以從兩個維度解析:
橫向看,我曾讀到過這樣一組數據,2011年中國的人均圖書閱讀量是4.3本,韓國是10本,俄羅斯超過20本,以色列最多,達到60本左右。從這個層面而言,中國的閱讀氛圍是屬於比較淡的。
縱向看,由於歷史數據的缺乏,我不好輕易判斷。但是有觀點認為,自現代出版業興起以來,國人的閱讀習慣就沒有被真正培養起來,也就是説,閱讀風氣並沒有所謂的逐漸弱化、淡化,而是一直就沒有形成。而當國人的知識水準普遍提高的當下,閱讀又被各種更為迫切的需求所擠壓,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具體到人文閱讀的風氣,以我編輯人文社科類圖書的經驗和感受來看,確實比十幾二十年前淡。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三聯書店出版的《悲劇的誕生》、《存在與虛無》這樣的學術著作可以賣到幾十萬本,《傅雷家書》更是賣了150萬冊,這在現在是不可想像的。人文閱讀的時代,我覺得真的已經遠去了。
除了氛圍,還有閱讀深度的問題。以微博為代表的數字閱讀,將傳統閱讀逼到了更為嚴峻的境地。現在一些人有了博客就不看書,有了微博連博客都不看了。但需要警惕的是,微博大多止步于提供信息,而較少涉及層次更高的知識、思想和理論,對於個人修養的促進作用有限。同時,微博閱讀以淺閱讀和快閱讀居多,由於缺乏思考,自然也不會有太多收穫。
成因
讀者心態功利化、文化消費娛樂化,出版社出書重量不重質
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閱讀危機。
形成閱讀危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兩個:其一是心態的功利化,其二是文化的娛樂化,這兩個原因都與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有關。
快速發展的社會極大地豐富了物質環境,也激發了人們對於財富的渴求,心態變得功利,而忽視了精神的深度。在文化層面,現在居於主導的是消費性的大眾文化。如今的電影,已經很少能看到嚴肅的、探索性的藝術電影,滿眼都是商業大片,因為票房已經成了最重要的指標。日益興起的互聯網更是一片娛樂的洼地,電子遊戲、娛樂節目鋪天蓋地,牽扯了人們太多的精力和時間,讓人無法靜心閱讀。
當然,閱讀危機的形成,出版人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曾經説過,新書一半不用看,是由於好書太少,原創匱乏。新書選題經常撞車,內容大同小異。還有一些出版商為了賺錢,雇幾個人你一句我一段地攢書。在書店裏經常會發現這樣的垃圾書,麻辣某某、水煮某某、戲説某某等,簡直就是在浪費讀者的生命。
為什麼一些出版社會淪為垃圾製造廠?評價標準過於偏重産業是很重要的原因。強調收入、盈利、市場佔有率等要素,追求規模卻忽視品質。現在全國有20多個出版集團,已經有七八家都上市了,剩下的有不少在排隊等待上市,好像不上市就沒法發展、無法生存了。
經濟貢獻絕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拼産值,全國582家出版社一年的利潤之和抵不上中石油的零頭,但是像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三聯書店這樣的出版社所作出的文化貢獻,是幾個石油公司都比不上的。因此,出版社不該以己之短、搏人之長。
破局
借助媒體、政府推廣閱讀,打破學校科目壁壘、強化人文教育
在讀者、出版社或多或少都被一些不當取向裹挾的情況下,該如何改善閱讀風氣?
媒體是個不可忽視的力量,有影響的媒體應該多開設一些推薦好書的欄目。很多電視臺雖有讀書節目,但播出的時段不太好,沒有什麼觀眾,只是點綴。如果把閱讀欄目當作公益項目,把它放到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或者報紙的重要版面,將能有效地推動閱讀風氣的形成。還有很多政府部門甚至官員都定期不定期地推薦圖書,也值得傚法。
不過,我更看重從改善學校的閱讀環境入手,進而讓整個社會的閱讀氛圍更濃。現在的學科分化越來越細,不僅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完全分家,就連在人文社會科學裏面,人文和社科也開始分家。所以,現在學生的人文閱讀非常有限,即便是經濟學、法學專業的學生,也常缺乏人文素養。所以大家都在感嘆,年輕的知識分子已經變成了技術知識分子,失去了人文精神。
王蒙在上世紀80年代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當代作家的非學者化問題,認為中國的新一代作家和20世紀初的作家相比,文化功底、學術修養都大為遜色。所以他大聲疾呼,希望作家要做學問,只有這樣才能産生偉大的作品。對於現在的青年知識分子來説,則是一個非人文化的問題,而不是非學者化。知識分子要有人文素養,這是一個起碼的要求。
因此,我呼籲學校要大力提倡通識教育,打破學科壁壘,溝通文理,培養學生的人文興趣。比如教育部可以將中國文化課程列為必修的基礎課,就像英語和政治一樣。
總的來説,希望國人能夠克服功利主義,多一點無目的、休閒的閱讀,把閱讀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用閱讀來考一紙文憑、用來討生活。至於如何選書,我建議讀兩種書,一種是經典讀物,看那些影響過歷史和現實、已被證明的經典,相當於補課;另一種是時下有口碑的書,這種書有著較強的現實感,對我們思考現實問題有益。
(本報記者楊旭整理)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微視頻|合作共贏 惠及世界2024-11-05
- 數讀中國|跨境電商主體活躍 貿易新動能加速釋放2024-11-05
- 從“接訂單”到“造需求” 潮玩之都“玩”出新花樣2024-11-05
- 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辦2024-11-05
- 兩岸媒體人點讚“兩路”精神2024-11-05
- 漳州臺商投資區首家國企超市正式開業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