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看大陸:青年因緣際會 互放火花光亮
編輯: 邢楠 | 時間: 2016-10-24 15:41:18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台灣《旺報》24日刊登台灣政治大學學生張沁蕓的文章稱,兩岸大學生比較著兩岸學制的異同,共鳴于知識體系的類似之處,亦各自拋出了對自己所屬學制的褒貶。不遠千里匯聚於此,一同朝自己過往的學習歷程溯源,想來也是奇妙。
文章摘編如下:
此次兩岸交流,起始的談話不外乎兩岸的比較,比較自又不免於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身為來自“兩岸”的“大學生”,自然便聊起了兩岸相異的學制。
不同於台灣的一、二、三類組,大陸將學科分類為文科和理科,其分類和所習科目與台灣大致相同,然而在台灣屬於理組的地球科學,卻有部分內容是含入地理,規在了大陸的文科。其後對大學專業的選擇與考試製度,便也會根據文理的選擇而分流。
話頭沿襲考科,於是我們談到了各自所學的專業。發現“漢語言文學”和“中國文學”在兩岸同屬文學院,其所學與在大學中的定位也相似。
陸生同學向我問起,我們是否也要學些聲韻、訓詁等國學,我向他們稍微解釋了我們繫上的課程安排:是由詩詞曲依次遞進,由明清至漢唐散文,間以文字、聲韻、訓詁等小學,另可依照興趣選擇文學或思想類的課程。
他們紛紛讚嘆,台灣開設的中文系,課程好深好紮實啊;而陸生同學説起自己的“漢語言文學”,不僅要學自家的文學,更讀了許多海外的作品,如美國和歐洲的文學。他們自認為駁雜,在我看來,卻也頗符合大學所習廣博之內涵,更對於能博覽諸國文學感到羨慕。
基於自身的雙主修身份,我也同陸生朋友聊起大陸的雙學位制度。大陸的雙學位,僅需修畢雙修係的部分學分,相當於台灣的輔係;台灣的雙主修則視同本係,需將雙修係的所有學分修畢,才算得到學位。
大陸同學表示,他們這樣的雙學位制度,出來的學生若是要與本係競爭,那所學到的實力肯定是不夠格的。
台灣的雙主修要修的課較多,或許是累了點,卻能學到比較多東西;我也講了我們學校如今面對到的施政困難。如今台灣政治大學推行了課程精實制度,重創校內許多雙主修學生的修課計劃,讓原本足堪負荷的學分數,因為調整為三學分導致課程表嚴重撞課,學生被迫選擇延畢,或是放棄拿到雙學位的可能。
我們比較著兩岸學制的異同,共鳴于知識體系的類似之處,亦各自拋出了對自己所屬學制的褒貶。教育能夠左右我們對事物的定見,建構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在現今的社會框架下,“教育”既是培養,亦可視為某種意義上的選拔。由興趣的導向、專業的選擇、適性的培養與各種考試評鑒,將學生如江河般逐漸分流,使之行遠。
我們不遠千里匯聚於此,一同朝自己過往的學習歷程溯源,想來也是奇妙。我們這個世代在數年後,也會逐漸成為兩岸各領域中流砥柱的力量吧。屆時兩相交會之時,因過往殊異的教育,而造就成的如今獨特的我們,不知會互放出如何的火花與光亮呢。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