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一支高規格代表團的到來,讓海峽兩岸媒體交流迅速升溫。
11月24日至25日,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協辦的“第三屆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在京舉行。兩岸百餘家媒體及相關機構的代表如約而至,匯聚一堂,圍繞“攜手·和聲”主題,回顧兩岸新聞交流30年曆程,共話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
砥礪破冰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0週年,也是兩岸新聞交流30週年。當年兩岸隔絕的堅冰,是由新聞記者的採訪打破的,兩岸媒體的交流合作,也為兩岸同胞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24日上午會見參加本屆峰會的兩岸新聞媒體代表時,語重心長對媒體人的歷史擔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兩岸媒體勇於擔當,善盡社會責任,堅持為民發聲,講好兩岸故事,努力做‘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的維護者、同胞心靈契合的促進者、中華優秀文化的弘揚者、‘台獨’分裂言行的反對者,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30年曆史更替,台灣島內政局更迭,兩岸新聞交流的破冰之旅,還早于台灣當局開放老兵回鄉探親。媒體人作為時代記錄者,經歷了兩岸關係發展從破冰到萌芽,從熱絡到再次轉冷的過程,但溝通的門一旦打開,就沒有什麼力量再能阻礙。
進入新時代,總結回顧兩岸新聞交流30年,明確我們共同所處的歷史方位,正是本次峰會擔當的歷史之責。在本屆峰會“兩岸新聞交流30週年”主題論壇上,一批兩岸新聞交往破冰時代的參與者、親歷者為此而來,舊雨新知聚首,話題多多,感慨萬千。
本次台灣媒體代表團顧問、自立晚報原總編輯陳國祥,是30年前首批台灣記者赴大陸採訪的策劃者。陳國祥説:“這是一次政治上的歷史性創舉,從此以後兩岸之間的新聞交流一瀉千里、波瀾壯闊。這種新聞交流大大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相互了解。”
展望未來,陳國祥説:“兩岸政府應該秉持自信,大力掃除新聞交流現存的障礙。值此中華民族復興和華人發展的盛世,我們兩岸的新聞工作者實在有必要在新聞交流上面積極推進,創造兩岸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
1991年首批赴台灣採訪的大陸新聞記者之一郭偉峰,現在已是中評社社長。在他看來,開啟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大門,對他個人來説是偶然,但對歷史來説是必然。這個偶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郭偉峰首訪台灣,一個最深感受就是台灣對大陸真的是完全不了解。他舉例説,當時台灣一個大報的記者,專門拿一瓶可口可樂給他介紹,以為大陸沒有這樣的美國産品。
台灣歸來之後,郭偉峰立下志願,做一個溝通兩岸傳達善意、維護兩岸和平的媒體人。六年後他辭掉中國新聞社的工作,赤手空拳來到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以及現在的中評社,從到處求廣告求錢,到今天擁有了通訊社、智庫、雜誌、出版社,為兩岸民眾信息的分享做出了一份努力。
回首三十年,未來會更好。
“台灣和大陸同宗同源,兩岸的交流從隔絕到熱絡,還有我們今天的峰會,我們是不會再走回頭路的。”新一代台灣媒體領軍人物,旺旺集團副董事長、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把目光著眼于未來。他表示,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一直堅持“遵道理性、珍愛台灣”的道路,始終相信兩岸好、台灣才會好。“作為台灣媒體,如果我們沒有對中華民族的愛,就沒有辦法愛兩岸,也就不會真正愛台灣。”
融媒共贏
“大陸網民人均每天消費資訊時長67分鐘”“中小城市更喜歡標題黨”“超半數用戶對內容氾濫感到擔憂”“自媒體用戶紅利觸頂”……在本屆峰會“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主論壇上,騰訊網總編輯李方用一份新鮮出爐的調查數據,全面解析了當下華文新媒體發展趨勢,引得兩岸媒體人紛紛舉起手機抓拍一個個頗具參考性的數字。
首屆峰會舉辦時,國臺辦負責人就給予高度評價:“這是兩岸媒體交流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品類最全的一次盛會。”現在,BAT三巨頭之一的騰訊等越來越多新媒體業態機構的參與,使得峰會不僅是一次盛會,更成為兩岸媒體人交流的機制化、規模化平臺。
三年來,台灣媒體代表團參會人數從第一屆的35人增至第二屆的81人,今年更是超過百人。人員結構也更加多元,既有兩岸知名傳統媒體掌門人、新媒體從業者,以及媒體研究學者、青年媒體代表,還有超越媒體層面的騰訊等互聯網業態精英。
峰會的地理覆蓋範圍也更廣,台灣方面涵蓋了台北、高雄、屏東、澎湖等地,大陸方面既有中央媒體,也有京津冀等地方報紙、電視臺、電臺和新媒體。
“兩岸媒體交流並非沒有既有平臺,但系統性、規劃性最強的就是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如今峰會到了第三個年頭,從破冰到相知相融,廣度和深度不斷加強。”連續參加過三屆峰會的台灣旺報社長黃清龍對峰會的進步很有發言權。
他三年來不同的發言主題恰恰體現了這種轉變。
首屆峰會時,黃清龍發言圍繞旺報聚焦大陸新聞而取得逆市上揚的好成績,向大家介紹媒體作為橋梁溝通兩岸的重要性。第二屆峰會時,他著重講述兩岸共同文化血脈給媒體合作帶來的可能性。
到了本屆峰會,黃清龍的關注點更加務實。他直言不諱地説:“攜手和聲是大家美好的願望,但坦白説,難度很大。兩岸媒體屬性、市場規模和産業形態差別很大,媒體同仁們分享的經驗很多都很難直接借鑒,兩岸媒體更高程度的合作到底該從哪些領域切入,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兩岸媒體要進一步擴大聯結、有效合作,共同應對傳媒變革。他拋出的問題也是媒體峰會這個平臺要解決的痛點所在。
“非媒體人士”——北京零點有數數據科技集團董事長袁岳為黃清龍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台灣很多生活消費類創新創業項目很棒,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先讓這部分媒體形態進入大陸市場,享受大陸發展紅利,以此為基礎可以産生更多充滿想像力的融合發展機遇。”
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形態的媒體人思維激蕩,才能産生這樣的火花。
“兩岸傳統媒體人要擁抱新媒體,以優質新聞擔當融媒世界主力軍,贏得話語權” “轉型時代媒體人要向産品經理角色轉變”“媒體融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做深做細垂直內容供給”“兩岸媒體融合要繼續搭建更多高品質的合作平臺”……“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實踐”主論壇上,18位發言人展開的“頭腦風暴”,讓兩岸媒體融合共贏的發展前景更加明晰。
不忘初心
1987年李永得、徐璐赴大陸採訪;6年後的1993年,一支台灣媒體參訪團首次登陸,實現了兩岸媒體層面的首次訪問交流。這就是由袁希光率領的台北市報業公會參訪團。
今年,袁希光之子、台灣“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袁天明已經是第三次來京參加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了。憶及父輩的往事,年逾花甲的袁天明感慨不已。
長期致力於兩岸媒體的互動交流,每年都邀請大陸媒體組團赴臺訪問,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可謂是30年兩岸媒體交流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袁天明説:“我父親他們當年來大陸的時候,大陸的電視媒體起步的時間還不長,他們還去長沙給湖南廣電的朋友介紹經驗。一晃這麼多年,湖南衛視在製作水準上不但超過了眾多的台灣電視媒體,在大陸也已經成為影響力最大的頻道之一了。”
兩岸媒體人交流的意義,絕不僅僅限于業務層面,同時也背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2000年,台灣政局發生巨大變動,身為台灣最有影響的廣播電臺——大眾廣播公司(KISS Radio)負責人的袁韻婕立即敏銳地意識到這一變化可能為兩岸關係帶來的影響。“我就怕民進黨一上臺,會讓大陸的媒體了解不到台灣的真實情況,從而帶給大陸民眾關於台灣負面的印象。”
從那時起,憑藉自身在台灣傳媒界的影響力和促進兩岸交流的一腔熱忱,袁韻婕開始投身於推動兩岸交流的事業,穿梭于大陸和台灣之間,為的是把兩岸真實、積極的一面展現給對方。
是什麼促使他們為兩岸媒體的交流往來奔波、不知疲倦?毫無疑問,袁天明和袁韻婕所作的努力,都和那份與生俱來、根植于內心深處的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那份“初心”密不可分。袁希光、袁天明父子先後擔任社長的自由新聞社,是1950年在於右任先生支持下創立的;而正是袁韻婕的祖父袁鳳舉,于1937年在日寇佔領的陰影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廣播電臺——鳳鳴廣播電臺。
兩位老人談起家族血脈的淵源掌故,言語間的一份自豪感仍然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不忘初心,這份熱忱,正是屬於每一個海峽兩岸中華兒女、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初心。
台灣銘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倪炎元也參加了全部三屆峰會,他切身感受到了峰會對促進兩岸媒體人交流合作的巨大作用。但他發現,峰會舉辦到第三屆,像他這樣的老面孔還是為數不少。他希望峰會的平臺效應能夠延續下去,也希望有更多這樣的平臺和契機,能夠讓更多新面孔加入到兩岸媒體交流的熱潮當中,從而為兩岸共同的進步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台灣中視董事、實踐大學副教授賴岳謙長年研究兩岸關係,常常在兩岸電視節目中亮相評論時事政治,既是學者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媒體報道對民眾思想的引導作用太大了。一個簡單的事件,經過媒體的渲染和加工,就可能直接對兩岸民眾的相互印象産生巨大影響。”他認為,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兩岸一家親”,讓兩岸在未來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媒體人的作用至關重要,兩岸媒體人理應共同努力,讓兩岸關係航向健康、正確的方向。
正如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發起人之一、中國記協副主席、經濟日報社總編輯傅華所説,通過峰會的平臺,兩岸媒體人已然漸行漸近、漸行漸通,但媒體人的使命還不止於此,我們還要助兩岸民心相通,進而謀未來之通,以至啟迪世界之通。 (本報記者 王皓 范俊生 實習記者 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