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再次 “洗腦”莘莘學子,所謂“識讀中國”教材是民進黨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又一邪惡招數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5-07-21 20:27:43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賴清德這麼做不僅會加劇台灣人的認同混亂,而且會給台灣年輕人種下仇恨的種子,進而切斷未來兩岸交流對話的可能性,將台灣推向烽火衝突的境地。”日前,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署名文章,針對所謂“識讀中國”教材9月將被使用的消息作出上述評論。
文章還指出,無論就歷史、文化、民族還是律法,台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這些基本事實不是賴清德可以輕易篡改的。近日,台灣教育部門在賴清德的指示下已完成13篇“識讀中國”補充教材及初步審查,在島內引發諸多爭議。台灣《聯合報》發表社論稱,臺教育主管機構推動“識讀中國”教材是賴清德授意。“識讀中國”教育既是“賴17條”的落實,也是賴清德“洗滌人心”政治工程的關鍵環節。”
回顧過往,民進黨“文化台獨”魔爪持續伸向多個領域。最近的當屬賴清德上月進行的所謂“團結十講”。賴清德從所謂的“台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生態係”説起,從古生物化石講到人類頭蓋骨化石,企圖以此建構台灣的所謂“獨立性”,否認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事實。台灣島本就是中國大陸架的自然延伸,台灣的史前文化就是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組成部分,賴清德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拼湊建構其“文化台獨”,用心險惡,其“台獨”思想也暴露無遺。
賴清德上臺以來,推動所謂“去中國化”愈發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地“洗腦”莘莘學子,多次推行“台獨課綱”。語文科中,顧炎武的《廉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經典名篇被刪除;地理科中,明示暗示“台灣地位未定論”;歷史科中,商週到隋唐2400年曆史僅以1600字草草講完……在“全臺首學”台南孔廟裏宣揚“台獨”分裂邪説,對著受兩岸中國人世代敬仰的“至聖先師”叫囂“用‘台獨’包圍中國”;在紀念民族英雄與抗日烈士的桃園“忠烈祠”內,“迎奉”日本“天照大神”;將鄭成功收復台灣後進駐的安平古堡改名,代之以殖民色彩濃厚的“熱蘭遮堡遺構”;把兩尊在台灣光復後被推倒的日本殖民者雕像重新“迎”入公立博物館……這次所謂“識讀中國”教材正是民進黨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又一邪惡招數。
台灣《聯合報》曾刊文指出,30歲以下的台灣年輕人已經不知道辛亥革命、黃花崗烈士,遑論秦皇漢武。有島內名人的孩子不知道孫中山和岳飛是誰,甚至有人認為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前是荷蘭統治時期,再往前全是石器時代。如此“不學無術”,何其悲哀!
民進黨當局圖謀通過所謂“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工程,持續對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少年進行“台獨”分裂認知塑造,以掏空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絞殺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來誤導島內民心,進一步攪亂台灣民眾的國家民族身份認同。賴清德之流算計的就是要將“台獨”分裂意識打造成“政治正確”,營造“反中仇中抗中”的社會氛圍,升級“綠色恐怖”,以利於其整肅異己、打壓統派、鞏固權力、撈取私利。
“台獨”分子機關算盡,但終究是抽刀斷水。台灣文化從歷史、內容再到表現形式,都深深浸潤在中華文化之中,就算在受教育階段遭到了蒙蔽,但台灣人寫的還是中國字,説的還是中國話,中華文化的感召力總會以各種“台獨”勢力意想不到的方式讓民眾醒來。比如,大陸古裝劇在台灣流行,吸引台灣民眾自發組成粉絲團了解相關知識;比如,島內“00後”將使用簡體字,聽大陸歌曲作為一種時尚……説到底,一家人就是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想人為剔除流淌在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基因,註定癡心妄想。抽刀斷水水更流。越來越多台灣同胞通過網絡平臺分享在大陸旅遊、訪友、交流見聞,他們最關注也最有感觸的就是中華文化牽係著海峽兩岸。
“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木有根,故其生不窮。” 誠如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所指出的:“文化是最深沉、最強韌的力量。民進黨當局搞‘去中國化’不得人心,註定失敗。”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希望更多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相向而行、攜手同心,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共謀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韆鞦偉業。(作者:常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