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抗疫故事:她是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臺青抗疫故事:她是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咱們約晚上七點的時間吧,白天我都在出任務。”——簡敏安,一位台灣姑娘,現在是上海市徐匯區虹梅街道虹梅庭公益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接到記者的採訪電話時,她説只有晚上有時間。

 

簡敏安1992年生於台灣,從小隨父母到大陸,在上海度過了快樂的小學和初中時光,返回台灣讀大學,之後又來到上海當了一名社工。2018年,國家出臺了《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惠臺措施”),簡敏安通過了社工職業資格考試並獲得證書,成為臺胞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上海社工。如今,講著一口流利上海話的簡敏安成了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今年3月,上海暴發了新一輪疫情。簡敏安所在的虹梅街道管轄著13個居民區,總人口大約有四萬人,防疫工作量巨大。簡敏安夜以繼日地工作,完全沒有了工作日和週末的概念。她説,每天淩晨四、五點鐘,社區的領導就開始在微信群裏佈置當天的工作,有指導居民做核酸、給居民送物資、在小區裏巡查等等。簡敏安説:“我們每天要完成大約500至700人的核酸檢測查證和登記工作,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掃碼、核對信息、維持秩序等日常工作讓她患上了急性咽炎。

 

臺青抗疫故事:她是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簡敏安每天都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工作數個小時。(圖為受訪者提供)

 

3月25日,簡敏安和她的夥伴們為了不影響到崗工作,就在辦公室支起氣墊床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在辦公室住宿,日常生活極不方便。比如,要用水壺燒開水再兌成溫水裝進大礦泉水瓶裏,然後用這些溫水洗頭洗澡。然而,簡敏安敘述起這些卻是那麼輕鬆。“非常時期,大家都在克服各種困難。像這種生活中的事還算是小事,真正需要我們克服困難的是正確穿脫防護服。”她説,“穿防護服的步驟相對簡單一些,脫起來卻必須嚴格遵守步驟和消毒程式,否則就等於白穿了。”

 

上海的春季氣溫變化很大,冷的時候很冷,熱的時候很熱。冷的時候再遇上下雨,防護服裏又不能穿過厚的羽絨服,肯定會被凍得瑟瑟發抖。熱的時候,因為防護服不透風,即使穿著短袖衣服,也常常會被悶得喘不過氣。有時還要爬樓梯挨家挨戶送抗原自測盒,大汗淋漓就成了家常便飯。為了節省防護服,簡敏安在每次上崗後就不吃喝任何東西了。    

       

臺青抗疫故事:她是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簡敏安在為做核酸檢測的居民服務。(圖為受訪者提供)

 

在談到社工服務工作時,簡敏安認為自己就是為社區盡一份微薄的力量。在簡敏安的辦公室墻上有“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八個大字,她説:“我們不是在做什麼很偉大的事情,但是我覺得把一件小事情持續地、堅持地做好,其實是最難的。每天做好自己的工作,其實是最對得起這八個字的,這就是發揮螺絲釘精神。”

 

為了這份初心,簡敏安克服了極大的困難。2020年9月,簡敏安因患甲狀腺乳頭狀癌接受了甲狀腺切除手術。在手術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她都無法長時間講話,還出現吞咽困難、手抖、體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由於免疫力下降,她不能接種抗新冠病毒的疫苗。但這些並沒有阻礙她完成抗疫工作。她所負責的兩個小區疫情嚴重,經常會發現新增確診病例。“這就意味著我要與病例近距離接觸。對於不能接種疫苗的我來説,心理負擔其實是很重的,家人們也都很擔心我的情況。”簡敏安淡定地説。

 

在談到家人時,簡敏安感到很愧疚,她盼望疫情儘早結束,能與家人團聚。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簡敏安的爸爸一直在台灣照顧爺爺。簡敏安搬到辦公室後,媽媽只能獨自在家。簡敏安有些傷感地説:“三個月前,外婆意外過世了,媽媽非常傷心,我卻不能在身邊照顧她,現在能做的事情就是每天與媽媽通電話,問問她這一天過得怎麼樣。”

 

令簡敏安感動的是,她服務的轄區內的居民常常關心著她和她的小夥伴們。簡敏安説:“居民們常常會跟我們表示感謝。有些人知道我們住在辦公室,還會問我們缺不缺東西,有沒有吃的等等,心裏很感動。”

 

臺青抗疫故事:她是社區居民口中的“好囡囡”

 

2020年三八婦女節前夕,簡敏安在虹梅街道的漕河涇開發區向園區內通勤的女士們送祝福,並宣傳復工復産的防疫知識。(圖為受訪者提供)

 

我問簡敏安為什麼克服如此多的困難,也要堅持在抗疫一線?這個樂觀堅強的姑娘笑呵呵地回答:“因為上海這個城市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這是一個充滿了溫暖、讓我感動的城市。我愛這裡的人們。對於抗疫,我們需要一些耐心和堅持。我相信愛能戰勝一切!上海加油!所有生活在上海的人們加油!”(作者:何婧)

 

 

 

深化兩岸青年交流 為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2022-05-06

5月4日是中國青年的節日。近代以來,多少愛國青年為了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奔走呼號,勇於擔當,不懈奮鬥,用自己的才智與力量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今天,中華民族正在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闊步前進,中國青年一代又站在嶄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需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而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責大任,更加需要海峽兩岸青年人同心戮力、共同奮鬥,這是時代賦予兩岸青年的責任,也是歷史賦予兩岸青年的使命。

 

就在五四青年節前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關於青年的白皮書。白皮書不僅全面介紹了新時代黨和政府為青年發展創造的良好條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全面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青年發展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反映出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關心青年、信任青年,推動青年發展事業,希望廣大青年能夠勇挑重擔、勇於奮鬥,開拓進取,成為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棟樑之材。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兩岸關係部分首次提出“兩岸同胞要和衷共濟”,這是對廣大台灣同胞的殷切呼喚。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形勢下,兩岸青年需要擔負起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重任。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強則國強。兩岸關係的未來在於青年一代,青年代表著兩岸關係的希望,預示著兩岸關係的前景。兩岸青年理應同心協力,砥礪前行,為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努力奮鬥。

 

第一,深化兩岸青年交流,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與彼此認同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台灣島內“台獨”不斷抬頭,包括李登輝、陳水扁及當下蔡英文在島內大肆推動“教育台獨”“文化台獨”及一系列“去中國化”等,以篡改歷史課綱等各種方式不斷對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青少年一代進行“洗腦”,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台灣民眾身份認同出現嚴重偏差,國家認同被嚴重扭曲。有些台灣民眾甚至“只知有台灣、不知有中國”,這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嚴重的文化、思想、情感等障礙,為國家統一埋下了巨大隱患。

 

儘管兩岸關係嚴峻複雜,但大陸始終以極大的誠意與善意推動兩岸交流特別是青年交流,包括出臺多項有針對性的惠臺政策措施,為廣大台灣青年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方便條件,搭建更寬廣的舞臺。通過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兩岸青年共同譜寫兩岸同胞血濃于水、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台灣青年將他們在大陸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與自己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分享,相信以這種方式未來必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加深對大陸的了解,不斷化解他們對大陸的錯誤認知,縮小兩岸同胞之間的分歧與隔閡,增進彼此了解與認同,從而進一步樹立台灣同胞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文化觀,不斷夯實祖國統一的民意基礎。

 

第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青春動力  

 

當前兩岸關係嚴峻複雜的根本原因在於,在臺主政的民進黨始終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拒不放棄“台獨黨綱”,同時以各種方式不斷挑釁兩岸關係底線,阻撓和破壞兩岸交流合作。民進黨當局還利用執政資源,不斷在島內推行“綠色恐怖”,以所謂“反滲透法”“國安五法”等對支持兩岸交流合作的台灣民眾威脅恐嚇,不斷限縮兩岸交流。

 

面對島內政治因素和疫情等不利影響,在大陸主導和積極推動下,兩岸青年交流始終保持了持續向前發展的良好勢頭。通過“兩岸青年發展論壇”等平臺,以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兩岸青年依然能夠開展交流與溝通,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願意來大陸求學、創業、發展,到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理想。台灣青年積極投身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北京冬奧會的志願服務以及目前各省市的疫情防控,都有很多台灣青年積極主動投身其中,付出自己的心智與貢獻。同時,也有因為疫情等因素無法到訪大陸的台灣青年積極投身到兩岸青年的線上交流中來,與大陸青年共同交流、分享相關看法與體會,兩岸青年在思想碰撞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青春智慧、注入激情澎湃的青春動力。

 

第三、深化兩岸青年交流,為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儘管當前兩岸關係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沒有改變。大陸始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一方面堅決遏制島內“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的插手干預,另一方面以“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不斷推出各項惠臺措施,持續推進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進程中,兩岸青年是主力軍,他們在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肩負起更多歷史使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增進彼此了解,不斷深化對於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認知,有力提升台灣青年主動融入到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歷史洪流中來的意願,從而影響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投身於祖國統一進程中來。海峽兩岸是命運共同體, 更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是兩岸青年一代大展宏圖的舞臺。

 

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展望未來,兩岸青年一代發展空間無限,機遇無限,必將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這不僅僅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更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兩岸青年應該把握好難得的歷史機遇,爭當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參與者、實踐者,以自己的青春智慧、勇氣與力量,書寫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華美篇章!(文清 評論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展開全文

臺商“小范哥”的大陸難忘事:助貧困學子10年,他們是一串串珍珠

2022-05-06

22歲的呂政將自己的人生轉捩點歸結于碰到“小范哥”。

 

5月5日午間,正在山東工商學院上大三的呂政接受中新網記者電話採訪時説,是“小范哥”把我們這些曾經貧困的學子,當作珍珠一樣擦亮。

 

呂政口中的“小范哥”何許人也?他們之間經歷了哪些故事?

 

臺商“小范哥”眼中的珍珠

 

真名范志淩的“小范哥”,其實年齡並不小,今年已58歲,作為一名臺商,他紮根大陸22年,見證了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

 

10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小范哥”參與了大陸一家基金會的教育慈善項目,來到他創業的內蒙古自治區尋找需要捐助的貧困學子。

 

經打聽,他發現內蒙古包頭市三十三中有很多貧困學子需要捐助,於是和校方取得了聯繫,一次性(3年)捐助1個班,每年每生捐助2500元(人民幣,下同),考慮到住宿學子的營養膳食問題,還額外支付了相關費用。

 

“我們按照學校指定的賬戶,一次性給需要捐助的學子打錢,一次打3年的錢。”5日,“小范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基於此,很多學子一段時間並不知道捐助人的名字,後來這些學子知道我姓范,就叫我“小范哥”。

 

“這些貧困學子其實是埋在土裏的珍珠,我的任務是把這些珍珠擦亮。”據統計,過去10年“小范哥”共捐助該校學子500余名,捐資達到400多萬元。

 

讓“小范哥”感慨的是,他資助過的學生中很多人已經上了大學,有的參加了工作。呂政正是其中之一。

 

“小范哥”鼓勵學子回報社會

 

呂政遇到“小范哥”的確切時間是在2015年。那時,他是包頭市三十三中一名高一學生,家境貧寒的呂政,學習優異,但經常為繳不起學費而犯愁。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告訴他,班裏50多名同學的學費不用管了,有人給捐助了,每年2500元,至高中畢業,“當時特別激動,覺得應該好好學習,回報捐助人的大愛。”

 

高中3年的勤奮學習,最終讓呂政考入了本科院校山東工商學院,同班的其他學子也都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其中有部分學子被山東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名校錄取。呂政説“能夠考上大學,就能讓我們走出去,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呂政第一次見到“小范哥”,是在參加一次冬令營活動,那時他已經上大學,“感覺‘小范哥’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他鼓勵我好好學習,回報社會。”

 

正在上大三的呂政也從曾經的受助者變成了助人者,大一結束後,他選擇去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支教1年。他説“以前的我在接受愛,現在我想儘自己的一份力將愛傳出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愛。”

 

大陸市場廣闊,有第二故鄉感覺

 

捐助貧困學子只是臺商“小范哥”在大陸22年的難忘事之一,他更為難忘的是,大陸為更多臺青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

 

如今已在大陸安家的“小范哥”,其創業地區除了內蒙古之外,還有上海、武漢、海南等地。他感慨地説,近年來,已連續有9名台灣青年(以下簡稱臺青)加盟到他的公司,最早來的臺青年薪已達150萬元,剛加盟的也能達到30多萬元。

 

“小范哥”透露,這些臺青均是國外留學過的高學歷人才,在台灣本土創業是拿不到這麼高薪水的。

 

除繼續捐資助學外,“小范哥”告訴記者,當下,他的另一個任務是“讓更多臺青來大陸走一走,看一看,大陸的市場無比廣闊。”

 

“小范哥”相信,來大陸的更多臺青都會有他22年前的體會,“大陸是創業的沃土,到哪都有第二故鄉的感覺。”(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

展開全文

單日新增破3萬!台灣疫情如“洪水潰堤”蔡英文震怒,民進黨嚇壞?

2022-05-06

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治下的台灣,新冠病例已連續數天破萬,繼4日本土新增28420例再創新高之後,島內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日公佈最新數據顯示,島內5日新增30035例本土確診病例,及71例境外移入病例。另外,確診病例中新增5例死亡。

 

面對台灣疫情如“洪水潰堤”,島內媒體援引港媒評論指出,台灣如今面臨缺乏快篩試劑、檢測能量跟不上、“確診黑數”無法估計、怕經濟垮掉四大難關,疫情簡直如洪水潰堤。另外,日前更傳出領導人蔡英文為島內“快篩之亂”而震怒,可見兇猛的疫情讓民進黨也怕了,因為再燒下去將危及政權。

 

島內媒體今日引述香港中評社文章指出,台灣本土確診數連兩日破2萬例,現在更連最基本的快篩試劑都很難買到,可見抗疫兩年多來,蔡英文當局完全沒有經驗累積,所謂的“超前部署”都是空話。

 

事實證明,幾乎所有成功抗疫的國家、地區,都是靠密集大量的篩檢,找出確診者後進行隔離、治療,有普篩為基礎,確診案例才能到達高峰後逐漸下降,恢復社會穩定。

 

如今,島內綠營官員預估6月左右疫情將達高峰,但全臺單日的核酸檢測能量卻只有19萬,代表接受檢驗的人很有限,大家身邊不知道存在多少“確診黑數”,這讓島內民眾食衣住行都深感危機。

 

文章質問,蔡英文當局為何明知疫情來勢洶洶,卻不早把快篩試劑備好?從4日傳出蔡英文為快篩試劑大缺貨,而在民進黨中常會上説重話,可見民進黨已經意識到,這波疫情如海嘯般非同小可,甚至已到了危及其政權的程度。

 

“蔡英文在民進黨中常會上發脾氣了?”“動怒的蔡英文不挺陳時中了?”台灣疫情失控,所折射、連帶出的政壇震動、官場變遷,也吸引著外界關注,引發各路媒體跟進討論與解讀:

 

有島內評論指出,別的國家、地區都可以隨時便宜買到快篩劑,台灣民眾卻叫苦連天,大熱天、大雨天大排長龍卻還不一定買得到。年底選舉快到了,再這樣亂糟糟下去,民進黨還要不要混了?因此傳聞“520”之後位子將有異動。

 

無獨有偶,台灣防疫總指揮陳時中也變臉了,記者會上被問及“在野黨批評您防疫失手應下臺負責”,陳時中沉默 8 秒後回答“下一題”!態度之傲慢令人咋舌。事後他解釋説“已經下臺了,就不用再回答”。媒體再追問“是否有其他的規劃”?陳時中則響應 :“這類問題我都不回應”。

 

可見,民進黨上下都被疫情搞得焦頭爛額,一向挺陳時中的蔡英文也挺不下去了,而內部信息陳時中不可能不知道,所以當記者問及痛處,當然只有沉默以對。但沉默是正確的嗎?民眾想了解你未來的防疫對策、如何解決快篩劑之荒?怎麼可以因為你的中軍大亂就不予回答?

 

臺媒無奈感嘆,執政黨的作為影響著全民福祉,而如今的蔡英文當局,面對疫情燃燒拿不出對策,卻想“一怒而安天下”?一幅“官場現形記”正活生生上演。(中國台灣網5月5日訊  王思羽)

展開全文

五台青獲評福建青年五四獎章:“我們的努力被看見”

2022-05-05

在福建,又有五名台灣青年獲得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從共青團福建省委4日發佈的名單可見,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陳昭志、福建省三明市上趣開新創意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欣頤、福建漳平九德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咏安、福州市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創新中心部門副經理張孝榮、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副總監羅偉棻等五名台灣青年獲評第十九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

 

目前,福建正積極發力,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過去一年,福建加快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率先公佈第一批225項同等待遇政策;來閩實習就業創業台灣青年累計近4萬人,吸引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95支、鄉建鄉創人才300多名,新增12家省級對臺交流基地。

 

跨海而來的臺胞臺企,正成為福建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中新網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胞獲評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福建省三八紅旗手等各種榮譽。

 

對於此次獲評福建青年五四獎章,多名臺青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很開心,我們的努力被看見。”

 

自2015年就紮根福建鄉村的張欣頤,先後在福建完成了三明市泰寧縣“耕讀李家”、泰寧縣“古儺大源”、尤溪縣“悠遊下村”、建寧縣“荷歡修竹”、寧德市壽寧縣“難忘下黨”、古田縣“圓瑛文化帶”、南平市建陽區“水美城交流中心改造”、平潭綜合實驗區“憶探平原”街道改造等鄉村振興項目,積極參與地方環境改造及産業轉型提升。

 

“鄉村振興改變的不只是環境,而是生活狀態和社會氛圍,為青山綠水奮鬥是一場接力賽、耐力賽。”在張欣頤看來,台灣鄉村發展的理念,強調以人文故事延續空間生命力;大陸鄉村振興的藍圖,讓我們找到完美契合點,給了台灣鄉創青年築夢圓夢的機會。

 

福州是數字中國建設的樣板城市,數字機遇廣闊。兩年前,張孝榮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來到福州,任職于福州市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他説:“福州讓我看到了活力,看到了發揮所學專業優勢的廣闊前景,還有實現自己許多夢想的機會。”(中新網福州5月4日電 記者 龍敏)

展開全文

台灣年輕人為何喜愛“雲登陸”?

2022-05-05

在大陸社交平臺抖音上,做健身直播的台灣藝人劉畊宏火了,帶著年輕人掀起一波健身熱潮。在台灣,TikTok(抖音海外版)的影響力也不遑多讓,據統計,其每月活躍用戶高達300萬。大陸互聯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社交應用軟體在網絡世界嶄露頭角,擁有大量“粉絲”。越來越多台灣年輕人也與這些軟體結緣,有的還成為內容創作者,在兩岸交流中找到了一個“雲端”互動、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被形象地稱為“雲登陸”。

 

忠實“粉絲”

 

來自台灣的小學老師林怡辰説,她班級裏的學生很早就開始接觸手機和網絡,“TikTok音樂一響,全班幾乎都可以跟著順口溜。”她隨便點開一個視頻,全班響應。TikTok風靡島內,由此可見一斑。

 

台灣地區谷歌應用商店的熱門應用程式排行榜上,小紅書居首位,已有500多萬次下載量。“題材豐富又好‘刷’、創意足又緊跟潮流”,來自高雄的庭瑄這樣概括她下載小紅書的原因。

 

25歲的庭瑄是島內網民的典型代表。像她一樣,台灣“Z世代”正成為大陸社交軟體的忠實“粉絲”。他們作為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年輕人,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智慧手機産品等影響比較大,所以又被稱為“網生代”“互聯網世代”“二次元世代”或“數媒土著”。台灣媒體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TikTok每月活躍使用者近七成為24歲以下人群,小紅書用戶中以18歲至24歲佔比最高。

 

據統計,除了抖音和小紅書,台灣年輕人愛用的大陸手機軟體還有新浪微博、微信、淘寶、騰訊、嗶哩嗶哩、愛奇藝、百度百科和知乎等。台灣聯合新聞網稱,追大陸影視劇、看大陸明星和綜藝節目、刷B站或抖音、聊小紅書上的美粧教程,已成為台灣“Z世代”習慣的日常生活。

 

在“Z世代”年輕人眼中,好玩、有用是小紅書自帶的標簽。上面有很多同齡人會推薦好看的漫畫,還有編輯照片的教學,直至怎麼綁頭髮、穿搭和化粧,“真的是百科全書!”台灣“風傳媒”稱,台灣年輕人已從Meta公司旗下的社交媒體“照片墻”轉往小紅書,照片墻被調侃“是老年人玩的”。

 

拉近距離

 

在庭瑄看來,台灣是高度娛樂化的社會,這樣的屬性使抖音、小紅書在島內走紅成為必然。她舉例説,身邊有個朋友下載抖音就源於一則搞笑視頻。而娛樂資訊和各類有趣視頻也是兩岸年輕人都津津樂道的話題。

 

台灣致理科技大學國貿係副教授張弘遠表示,對衣食住行、流行文化的品位和感動,兩岸年輕人是互通的。台灣年輕人在TikTok上觀看的視頻,多半在大陸版抖音上也有。正因為這種內容的共通,不少台灣青年從未來過大陸,卻對大陸熱門的手機軟體瞭如指掌,熟知大陸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流行語。受小紅書等塑造的網絡社群文化影響,連大陸小學生喜歡吃的零食“魔芋爽”,也在全島年輕人中引發熱議。

 

“Z世代”年輕人生來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對互聯網流行文化及信息極為敏銳。而這一時期,恰逢大陸互聯網科技和文化快速發展,許多台灣青少年自然而然開始使用大陸互聯網社交平臺,即使沒有到過大陸,也不妨礙他們熱衷於“雲登陸”。“雲登陸”讓兩岸年輕人的共同話語越來越多。通過這些軟體,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的關注度和好奇心提升了,不少人還萌生了到大陸實地旅遊、學習或工作的念頭。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宛宛,幾年前選擇登陸西進。如今,她已是小紅書和抖音上小有名氣的自媒體人,粉絲量近20萬。

 

“我分享的內容多聚焦兩岸生活的同與異,也有個人的心得。”宛宛説,評論區常收到大陸網友暖心回復,一些台灣網友私信諮詢來大陸發展的事項。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兩岸青年之間的距離被社交媒體軟體“拉近了”。

 

方興未艾

 

然而,在民進黨當局和“台獨”政客眼中,這些來自大陸的社交應用軟體卻成了洪水猛獸。

 

民進黨“立委”林楚茵近日在臺立法機構質詢時,對抖音、小紅書及西瓜視頻等大陸社群媒體開炮,攻擊大陸通過所謂“生活化的方式”來“進行認知作戰”。隨後又在臉書發文,重提大陸“滲透模式轉化”,告誡年輕人上網“隨時可能被滲透”云云。

 

對此,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朱松嶺分析説,民進黨當局編織的“信息繭房”裏,大陸的形像是閉塞、負面的,“如果讓年輕人通過社交軟體看到大陸真實情況,民進黨和‘獨’派如何繼續愚弄民眾?”

 

“網上滲透説”還沒傳多遠,很快就迎來180度反轉。林楚茵被網友曝出,她自己就設有抖音賬號,填寫的自我介紹是“新聞主播、節目主持人”。非要事事上綱上線,結果啪啪自我打臉。

 

有島內網友明確表示,選擇小紅書單純就因為好用,看視頻、查資料,內容與政治無關,使用時沒感受到什麼“統戰”。台灣空中大學的學生小王説,島內一些政治人物喜歡拿大陸做文章、扣帽子,“我們有時看到一些新聞也覺得莫名其妙”。

 

臺媒評論稱,台灣年輕人對大陸社交平臺的接受度很高,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兩岸年輕朋友多多互相認識、了解,久而久之,會形成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這種客觀、理性的聲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島內年輕人認同。

 

“待到疫情結束,我想帶老公回趟台灣,從他作為大陸人的視角拍攝短片,幫助更多大陸朋友了解台灣、喜歡台灣。”宛宛説。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