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2022年的臺海局勢實在不平靜。有臺媒説,2022年的台灣處在近些年來最動蕩的時刻。儘管如此,台灣社會的絕大多數民眾堅持認為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應該繼續謀求兩岸和平。

 

島內《遠見》雜誌最近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主張兩岸應該增加互動的比例接近六成;超過半數的民眾不願意親自或者送家人上戰場,這在20歲-29歲青年群體裏表現得最為突出。這説明,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但是,民進黨當局置主流民意于不顧,逆潮流而動,堅持所謂的“抗中保臺”,以謀求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繼續執掌政權。當然,眼看著“抗中保臺”牌逐漸失靈,不僅被台灣大多數民眾識破,還讓民進黨在上個月的“九合一”選舉中失分多多,於是民進黨最近換了一個口號,讓“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拋出了所謂“和平保臺”的提議,試圖將民進黨打扮成區域和平和臺海和平的追求者,將大陸方面渲染為要改變臺海現狀的壓迫者。另外,民進黨當局繼續推動“以武謀獨”,決定延長檯灣地區的義務兵役時間,從現在的四個月延長至一年。延長義務兵役時間的決定立即招致台灣民眾的強烈反對。他們説,改善兩岸關係是要增進兩岸之間和平交流互動,不是要民進黨當局在大陸面前以武抗衡。

 

謀求兩岸和平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儘速改善社會經濟現狀是台灣社會多數民眾最關心的議題。2022年的台灣經歷了罕見的通貨膨脹,CPI連月增幅超過3%,創下十幾年來新高,而基層勞工實質薪資不漲反退。這在台灣選出的2022年度代表漢字就有充分的體現——“漲”!排在其次的是“撐”“騙”“假”等一系列負面含義的字眼,説明台灣社會經濟狀況不佳已引發多數民眾強烈不滿。至於對2023年的經濟前景展望,台灣多數民眾持悲觀態度。《遠見》雜誌的民調顯示,認為來年經濟繼續變差的比例高達43%,認為能變好的比例僅佔31%。因此,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成為大多數民眾嚮往的目標。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二是民進黨當局的政治信用在島內民眾心目中破産。在台灣地區2022“九合一選舉”中,民眾看不到民進黨候選人的政見主張,滿眼看到的是連環爆炸的各類弊案,尤其是綠營中所謂光鮮亮麗的政治明星如林智堅、鄭文燦、蔡適應等人都被曝出有重大問題。選舉過後,民進黨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地追殺政治對手,放任“黑道”“黑金”合流……對此,在上述民調中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應該讓民進黨在2024年下臺!

 

三是大陸持續對臺釋出善意與美國不斷“掏空”台灣形成鮮明對比。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戰略不動搖,堅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主張更精準地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更有力反制外部干涉勢力。2022年的臺海確實經歷了驚濤駭浪,但大陸依舊堅持“以融促統”,各省市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措施不斷豐富升級,對臺釋出的善意與島內期盼兩岸和平互動交流的聲音形成良性互動,也使兩岸關係轉圜的空間不斷擴大。相反,美國大幅升高打“台灣牌”的強度、頻度和力度,已經引發島內各界的強烈不滿,尤其是美國逼迫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等行為加深了台灣社會的疑美情緒,也使美臺勾連在島內愈發不得人心。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維護臺海和平、促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也是兩岸民眾共同的心聲。但是,和平不會從天而降,謀求和平環境需要兩岸民眾共同努力。面對即將到來的2023年,衷心希望兩岸民眾和衷共濟,勿讓“台獨”分裂分子和外部干涉勢力破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兩岸民眾齊心聚力,兩岸關係必定能夠行穩致遠。(作者:李牧野)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2022-12-15

由兩岸相關機構共同主辦的年度漢字日前在台北揭曉,“思”字以最高票當選2022海峽兩岸年度漢字,代表著在疫情阻隔之下,兩岸、異地的相思,同時對兩岸關係的前景也需要深思。與此同時,“漲”字獲選台灣地區2022年度代表字。據臺媒報道,對於台灣來説,2022年可謂多事之年。在俄烏戰爭、能源吃緊以及疫情衝擊的三重影響下,“物價上漲”最能代表當前台灣的社會面貌。“思”與“漲”,均由兩岸民眾投票選出,可以説體現了民眾的真實感受和代表了廣泛的民意。

 

先説説台灣年度代表字“漲”。民進黨當局執政不力,亂象橫生。雞蛋漲、電費漲、肉價漲……台灣地區的物價漲個不停且居高不下,迭加薪金縮水,百姓苦不堪言。據台灣統計部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1月,台灣地區CPI為2.35%,連續16個月超過2%的通脹警戒線。有臺媒報道説,已經有17項民生物資年平均漲了6.53%。另外,預計台灣地區今年第四季度出口將出現兩年半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台灣地區明年的經濟增長保不了“3”,而且會遠遠低於“3”。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漲”,不僅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價格齊“漲”,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不滿的民怨也在增長,這種情緒從今年推選的年度代表字就可以看出。除了高居榜首的“漲”,此次票選第二到第十的代表字依序為“撐”“騙”“假”“望”“盼”“困”“亂”“轉”“偽”。台灣媒體和網友感慨,“這十個字充分代表台灣現在有多亂”“今年從疫苗到選舉,怎麼看都該選‘黑’”“聽蔡英文説,(台灣)今年是二十年來經濟最好的”“‘騙’字每年都在前五,笑死了”。

 

再來看海峽兩岸年度漢字“思”。思,是親朋相思,是對兩岸關係深思,同時也是兩岸民眾對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兩岸交流往來不暢的控訴。民進黨當局意欲“台獨”,變本加厲打“抗中保臺”牌,企圖與大陸“脫鉤”。三年疫情,無數的“小明”(指兩岸婚生的孩子)在民進黨當局的層層阻撓下久久不能赴台灣與家人團聚;分居兩岸的夫妻因為民進黨當局對兩岸配偶出入境的苛刻條件而難以相聚;兩岸民眾、特別是台灣民眾和臺商臺企往來交通需要經過的“小三通”(指福建沿海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的通道),也在2020年初就被民進黨當局單方面中斷,至今沒有恢復。近日,台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竟然口無遮攔説大陸疫情嚴峻,貿然重啟“小三通”恐讓對岸民眾“來臺搶藥”。此言一齣,引起網友們哄堂大笑並紛紛留言説“蘇貞昌是自己吃藥吃多了”……

 

兩岸年度漢字“思”與台灣年度代表字“漲”

 

持續加強兩岸交流和往來是兩岸絕大多數同胞的共同願望。據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有70.2%的民眾贊同重啟“小三通”。台灣多所大學校長也表示希望能在2023年重啟“陸生來臺讀書”,讓年輕一代有更多的機會增進了解。台灣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台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表示,兩岸教育交流不該中斷,“只有增進彼此了解,未來發展才會更好”。

 

台灣中時新聞網最近發表署名文章説,在金門大學校園,我們看到“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八個大字,筆者期盼兩岸應該儘速恢復各項交流合作。相信只有交流才能互利互惠、只有合作發展才能創造多贏局面。文章還説,當人民覺得“民主進步黨”已經名不副實,那麼,“下架民進黨”便會成為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2022-12-06

據臺媒報道,民進黨當局預計于本月底前發佈關於延長檯灣地區義務兵役的服役時間的公告。此消息在島內引起普遍恐慌和質疑,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台灣地區的“兵役制度”是以志願役為主的“徵募並行制”。徵兵部分的內容規定,19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役男必須接受為期4個月的軍事訓練。如今的消息説,民進黨當局準備將年輕人的義務兵役服役時間延長到一年。另外,台灣地區兵役工作負責部門已經明確規定,2004年出生的男子自2023年1月1日起,也就是達到了年滿19歲徵兵年齡的男子,即正式成為役男。若沒有履行兵役義務,則必須在出境(旅遊或讀書)前向當局申請核準。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民進黨當局窮兵黷武的政策引發島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反對。有網友在網絡論壇上發表文章説《其實沒人想要延長當兵啊》。這位網友説:“我可以體會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一定跟我當時(注:當年)一樣,怎麼可能會想當兵呢?”文章還説,本來規定只當幾個月的兵就可以退役,誰願意當一年呢?此文發表後引來諸多網友跟帖“當然沒人想當兵啊”“民進黨的‘抗中保臺’就是口號,想騙選票,才這樣不停地拉仇恨值”......更多的年輕人則表示對於這項政策感到“很崩潰”。

 

生活在兩岸和平相處年代的台灣年輕人根本不願意當兵,更不願意為了民進黨當局可能挑起的兩岸軍事衝突去打仗。如果民進黨當局真的決定延長服兵役的時間,那麼對年輕人來説無疑增加了上戰場的概率。台灣《遠見》雜誌曾經公佈一項民調結果,説如果兩岸之間爆發戰火,超過半數的受訪民眾表示“自己不願意、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家人上戰場”。在20歲至29歲年齡段的受訪民眾中,這一比例達到了70.2%。

 

民進黨當局要延長兵役 台灣民眾一片反對之聲

 

其實,民進黨當局的算盤打得山響,島內民眾卻對此看得明明白白。他們説,民進黨在剛剛舉行過的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中失利,不思悔改,又在強推“倚武拒統”,完全是無視民意、罔顧百姓利益。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文章《延長兵役 為誰而戰》。文中説,如果延長兵役的目的是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的、虛幻的“台獨”而戰,或是為了幫助美國保衛所謂的“第一島鏈”、也就是為了美國人而戰,那麼,台灣人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台灣人生命的價值究竟何在?香港中評社發表評論認為,當台灣拒統與大陸促統對撞,發生戰爭的機率就很高。兩岸以統一為目標開展民主協商、政治談判,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好出路。

 

靠編織謊言不可能永遠欺瞞民眾。民進黨當局違背民意,逆歷史潮流地煽動“抗中保臺”,強推“倚武拒統”,完全是為了謀求一黨之私而將台灣民眾推向戰爭,用心險惡至極。要知道,順應發展潮流,推動國家實現完全統一,臺海才能迎來真正的持久和平。(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2022-11-28

本月26日,台灣地區基層公職人員“九合一”選舉投票。當晚,據台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的票數統計,除嘉義市市長選舉因故延期外,在已選舉産生的21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13席,民進黨獲5席,民眾黨獲1席,另有2席為無黨籍。

 

對於上述選舉結果,島內民眾紛紛用“大敗”一詞形容概括民進黨的選況。有評論説,這一結果反映了島內“求和平、求穩定、要過好日子”的主流民意。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台灣作家楊渡26日晚間在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評論説,我相信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早已厭倦了那些不斷升高的“兩岸衝突”恫嚇,受夠了“反中”之類的政治口號,更對電視臺每天狂掃的名嘴、網軍、側翼感到難以忍受,我甚至不再看電視。我只是等待,等最後用手中的一票,去表達自己的憤怒。楊渡説,“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有報道説,蔡英文2012年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競選的時候,曾經以“過去四年,你們過得好嗎”當做競選口號。在這次“九合一”選舉投票前夕,國民黨籍前民代蔡正元借用了蔡英文當年的口號,只改動了其中一個字,問台灣民眾:“過去六年,你們過得好嗎?”結果,台灣民眾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喊出了心中的答案,他們對民進黨當局説:不!

 

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一個能過上好日子的社會,是民眾最樸素的意願。然而,在台灣地區已經執政六年的民進黨當局,帶給台灣百姓的卻是極不穩定的社會、充滿重重危機的臺海形勢、一路走向下坡的民生現狀。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搞意識形態“反中抗中”,在臺海製造動蕩的緊張局勢;他們“挾洋謀獨”,吃裏扒外、掏空台灣;他們在處理能源、治安、食品安全、疫情防控、民眾健康等問題上,敗筆重重。民進黨當局“只顧政治操弄,不顧民生福祉”的本質被台灣民眾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民眾對民進黨徹底失望了,也逐漸形成了討厭民進黨、討厭蔡英文的社會氛圍。

 

面對台灣民眾的投票選擇結果,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蔡英文26日晚聲明宣佈辭去民進黨主席,隨即轉頭離開了現場。蔡英文的舉動激怒了島內的網友,紛紛指責她傲慢到不行。楊渡説,當權力的峰頂被利益包圍變成分肥分贓的肉桶,當公平正義的價值消失不見,民間哀哀無告、掌權者卻颺颺自得,我們就要像26日早晨這樣,用一張選票,去教訓傲慢到忘乎所以的民進黨當局。

 

“這一次,台灣人民做出了選擇”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民進黨當局忤逆天地,背離了民意,百姓必棄之。中評社發表社評説,廣大台灣民眾已經做出民意的抉擇,用選票來教訓民進黨當局。民進黨這次選舉慘敗,僅僅是民眾對其倒行逆施懲罰的開始。評論還説,臺海要穩定,唯有靠台灣自我覺醒。

 

所以,辨明是非、認清利害,堅決反對和抵制“台獨”分裂,堅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台灣才會從根本上好。這是台灣同胞的安全保障,這是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2022-08-25

日前,台灣當局相關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島內7月份的失業人數達到44.8萬人,較6月份增加6000人;7月份的失業率為3.78%,創近9個月新高,預計8月份的失業率還將微幅上升。另外,台灣製造業在7月份的高壓以上用電量較去年同期降低2.25%,説明製造業景氣放緩態勢漸明,半導體業已經過了榮景高峰。同樣在7月份,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3.36%,是今年連續第五個月超過3%的通脹警戒線。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台北街頭一處交通燈因為停電而無法工作。(新華社記者 週密 攝)

 

面對如此的經濟形勢,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卻經常對台灣民眾説:現在是島內二十年來經濟最好的時候!為此,台灣中天新聞展開了街頭采訪。受訪的民眾多數直言並不認同當局的説法。他們對記者説:“(當局的)這句話超好笑!”“若經濟真的好,現在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冒險去柬埔寨了。”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台灣經濟的國王新衣,誰來脫掉?》。文章説,台灣民眾實際感受到的台灣經濟狀況非常差;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實質生活變差,街頭名店紛紛歇業,市面冷清了不少……但是,當局挂在嘴邊的話卻是“台灣經濟非常好”。

 

街頭受訪民眾説出了台灣百姓的切身感受,底層民眾的生活已經被嚴重的通貨膨脹衝擊得一塌糊塗,薪資不漲,日常生活成本卻越來越高,民眾的痛苦指數不斷飆升。例如每天要吃的雞蛋,現在的價格已經比今年3月份漲了23%;每天要用的電,從7月1日起調漲8.4%;生育率持續下降,預計今年的生育率將有可能創歷年最低。受少子化效應的影響,台灣今年共有51所高校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缺額達14493人,創歷年新高。

 

然而在民進黨當局的眼裏,“台灣經濟非常好”。因為打著這個幌子,就可以不斷擴充所謂的“軍費”開支,就可以花大價錢購買美國的武器,就可以動用鉅資在國際上大搞“政治遊説”尋求反華勢力的“加持”和“保護”,就可以用“金錢外交”去穩定那幾個僅存的“邦交”——民進黨當局把台灣變成了為一黨一己私利的“提款機”。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

 

 

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看清了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的醜惡嘴臉。《觀察》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紀欣日前撰文《“討厭民進黨”可能再次成為最大黨》。文章列舉了民進黨當局的種種醜陋:以改革為名大砍軍公教年金、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數千名台灣年輕人被騙到柬埔寨、已有9600多人死於新冠疫情、防疫不力的陳時中居然要參加競選台北市長,等等。文章直言:島內一連串的衰事,讓人在今年這個炎熱的八月天難以平靜。紀欣在文章中説,8月10日,大陸發表了《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重申願意推動兩岸各政黨、各界別開展民主協商。文章説,凡真心愛台灣,認同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台灣)各政黨、各界人士,理當積極參與兩岸民主協商,更應對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和平統一大計提出具體建議,從而(使台灣)恢復愛好和平、期待長治久安的主流民意。

 

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繫於民族復興。2300萬台灣同胞需要冷靜思考這個問題了。(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兩岸經濟唯有繼續加強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

2022-12-21

在20日閉幕的2022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與會的兩岸嘉賓一致認為,三十多年來,兩岸經濟合作的領域逐步擴大,産業分工合作關係更加密切,産業依存融合不斷提升,兩岸之間經濟脫不了鉤、斷不了鏈,唯有繼續加強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

 

近十年來,大陸出臺了多項惠臺政策和措施,不僅惠及臺商臺企,更是使大陸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和最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地。臺商在大陸投資項目總數達12.4萬個,增加了近45%。在大陸的許多臺企還增資擴産,僅今年在大陸上市的臺企就新增了9家,使在大陸上市的臺企總數達到58家。與此同時,兩岸貿易額大幅增長,由2011年的160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2021年)的3200多億美元,翻了一番。兩岸企業家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説,面對複雜嚴峻的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大陸穩住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從今年1月至11月,兩岸貿易額達到2945億美元,這充分表明大陸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郭金龍説,兩岸經貿合作充滿動力和機遇,也符合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

 

兩岸經濟唯有繼續加強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

 

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出席了2022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並致辭。劉兆玄説,由於新冠疫情不斷蔓延、中美貿易戰及科技戰加劇、全球産業鏈分工態勢丕變,加上氣候變遷、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等各種複雜多變的危機接踵而至,導致世界經濟格局嚴重不確定,阻擾了全球經濟的正常運行,也影響了兩岸産業的交流合作。兩岸如何攜手合作,逢凶化吉、轉危為安,考驗著兩岸産業的智慧和韌性。劉兆玄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深化雙邊經貿交流,拓展未來新興商機。二是加速數字綠色發展,推動産業創新鏈合作。三是協助拓展內需市場,積極掌握新的商機。四是落實各項惠臺措施,紓解臺商經營困難。劉兆玄還表示,許多臺商都希望疫情之後兩岸能儘速開放航點、增加航班,讓人員交流和貿易往來恢復正常,以便企業展開新的衝刺。

 

據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20日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月,台灣地區的外銷訂單總金額為501.4億美元,同比減少了153.6億美元,下降23.4%,是連續三個月的負增長。台灣淡江大學財金係教授李沃墻分析了今年兩岸經貿數據,並説由此可以看出台灣對大陸經貿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如果兩岸關係一直無法修補,特別是民進黨當局不儘快改變目前執行的兩岸關係政策,那麼未來對台灣經貿的影響會越來越大。

 

兩岸經濟唯有繼續加強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

 

日前,台灣《經濟日報》舉辦了“2023年經濟關鍵字預測”票選活動,“韌”字以最高票當選。報社總編輯費家琪表示,這體現了台灣各界期勉經濟在多重不確定因素下能夠實現逆勢成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這為兩岸經貿合作提供了強大的信心支撐,也為未來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兩岸中國人是一家人,兩岸産業優勢互補,只有團結起來,堅定不移地繼續加強交流與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岸同胞。(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