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端午節又快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種粽子了嗎?

我是台灣學子,現在在北京求學,對中華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就拿美食來説,還有幾天就過端午節了,東西南北各式粽子又要集中出現在大家的視界裏,我很想用閩南話問候大家一句“食飽未?”對了,就是“吃了沒?”的意思,北京人也經常這樣打招呼的。我覺得,逢年過節,結合傳統文化與時令節氣吃特殊的食物,能讓人想著去探究食文化背後的意涵,也會讓人有意識地蒐集與烹飪應景的食材,為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説起粽子,我特別想知道大家的喜好:愛吃鹹粽子還是愛吃甜粽子?是喜歡沾白砂糖還是喜歡沾醬油?包粽子時用什麼植物的葉子?粽子裏的餡料是放紅棗還是放鴨蛋黃?據我查閱的資料顯示,唐代的時候,民間端午食粽的習俗已經十分成熟了。唐玄宗就説過“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代大文學家溫庭筠也説過“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可見,對於“九子粽”,他們都表現出了特別的喜好並盛讚不已。唐代詩名很盛、交遊甚廣的詩人姚合那句“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告訴我們,唐朝的時候,人們端午節劃龍舟時會在船頭挂上粽子。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歐陽修對粽子有過這樣的描述“五色新絲纏角粽”,非常形象地告訴人們當時大家喜歡用五種顏色的絲線來纏繞粽子。北宋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蘇東坡説“時于粽裏見楊梅”,令人們耳目一新:“蜜餞粽”!多麼新鮮的吃法。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人包裹粽子的粽葉種類越來越多了:菰葉、箬葉、蘆葦葉……,餡料也更豐富了: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

 

端午節又快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種粽子了嗎?

 

説完了古代,我想聊聊現代,對比一下台灣地區的粽子和大陸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的粽子。從粽子品類上講,台灣人吃的粽子有懷舊肉粽、蛋黃粽、菜粽、艾草粽、五香肉粽等。當然在台灣,人們通常只是將粽子簡單地分為“南部粽”與“北部粽”。南部粽,是指台灣南部平原地區特有的粽子,用黃灰色的平板葉將一小撮糯米固定在一起,包裹上紅糟肉、花生,沾著辣椒醬吃。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那個年代,是從福建傳到台灣的一種食文化。北部粽,是指台灣北部地區,也就是岡山、林口、中壢、桃園特有的一種粽子,先用鹼水、蘇子油洗過新鮮的嫩竹葉,餡料有豬肉、香菇、蛋黃、花生等,其中以豬肉為主,味道豐富濃郁。北部粽的來源可複雜了,據説是明清時期移居到台灣的福建人、廣東人共同發明的。

 

在台灣,粽子並不是節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的小吃。我家住在台南,中餐或晚餐時段,經常去菜市場或路邊小攤買肉粽或者“菜粽”。菜粽是素食者吃的粽子,餡料只有糯米加花生,吃的時候沾著香菜、花生粉和甜醬油膏。

 

來到北京,我發現北京人吃粽子的習慣與台灣不太一樣。在北京,人們吃粽子更多是集中在端午節前後,為了尊崇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北京居然有許多甜粽子!這讓我很吃驚。北京的粽子有豆沙、蜜棗餡料的,還有鮮肉餡、鱸魚餡、蓮蓉餡等多種口味。鹹粽搭配醬油、花生醬、香蔥等佐料,甜粽沾白砂糖。

 

總而言之,每到端午節來臨,吃粽子就成了兩岸同胞的共同話題。粽子,除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飲食瑰寶,也是兩岸同氣連枝、同根相連歷史血脈的文化載體。今年的端午節又快來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種粽子了嗎?(作者:鄭庭繹)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2023-06-05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龍舟隊在開幕儀式上(無人機照片)。

 

當日,2023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暨第十六屆“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在廈門集美龍舟池啟幕。來自海峽兩岸的47支龍舟隊伍在競賽中享受龍舟競渡的活力、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共有約500名臺胞參與賽事。

 

除賽事之外,本屆龍舟文化節以“兩岸一家過端午,百年學村賽龍舟”為主題,融合龍舟文化、學村文化、閩南文化,還同期舉辦海峽兩岸(集美)端午文化論壇、集美(端午)詩歌節等活動。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開幕儀式上嘉賓為海峽兩岸龍舟賽進行龍舟點睛儀式。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龍舟隊在福建廈門集美龍舟池裏競渡。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龍舟隊在福建廈門集美龍舟池裏競渡。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參賽龍舟隊鼓手為海峽兩岸龍舟賽開幕儀式的舞臺演出鼓掌。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來自海峽兩岸的龍舟隊在200米直道賽中向終點衝刺。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在福建廈門集美龍舟池,來自海峽兩岸的龍舟隊競渡爭先。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龍舟愛好者和遊客在2023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現場體驗旱地龍舟比賽。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廈門小學生在2023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活動現場體驗舞龍。

 

福建廈門:兩岸一家過端午 百年學村賽龍舟

 

6月3日,來自台灣的張宇琛(右)是第四次來參加集美龍舟賽,對比賽場地集美龍舟池“既熟悉,又親切”。

展開全文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2022-06-08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第一筒,驚為天人;第二筒,欲罷不能;第三筒,奈何胃小。”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台州有著無數令人垂涎的美食,而海納百川般的“食餅筒”便是其中最難忘的一味。

 

01

 

記憶中的味道

 

一口鍋鍋,手抓一團面糊,不到一分鐘就糊出一張柔軟透明大小一致的餅皮來,由於餅皮是用麥粉做成的,因包裹餡料呈圓筒狀,因此當地人稱為“食餅筒”。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新鮮的海鮮、時令的蔬菜、爆炒的生薑肉絲,把餅皮平鋪在桌面上,均勻的鋪上食材,各種餡料每一樣都放一點,軟嫩的餅皮包裹著眾多的食材,把香味鎖在裏面,就像是把家鄉美好的味道都鎖在記憶裏。然後,雙手握緊往嘴裏送一大口,那個滋味,只能用一個妙字來形容!

 

台州食餅筒這種神奇的食物,起于晉唐,盛于南宋,普及于明清,從立夏延伸端午,然後普及四季節候。而在台州各地,它的叫法也不盡相同。在仙居、路橋、黃岩叫做“食餅筒”,臨海人叫它“麥油脂”,在溫嶺叫做“席餅”,天臺人則叫它“餃餅”或“五虎擒羊”,在三門它又是“麥焦”,到了玉環則成了“錫餅”。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吃食餅筒,吃的是熱鬧,圖的是團聚。

 

如今,每逢春節、元宵節、端午等節日,基本上台州家家戶戶都會做食餅筒,這也成了這方水土人們記憶中獨特的家味道。

 

02

 

卷出來的民俗風情

 

剛過去的端午,是台州人闔家團聚吃食餅筒的節日。

 

小小庭院之中,擺上一張大桌,一大家子人和樂融融地圍攏在一起。白的豆腐,黃的蛋絲,青的豆芽,紅的燉肉;生薑炒肉絲,芹菜炒魷魚,還有幹蒸的貝類、魚肉、蝦仁……十樣八樣不嫌多,無論是什麼食材,那張薄薄的餅皮都會一齊將它們包容。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最好的食餅筒永遠是包的鼓鼓囊囊的,幾乎要把餡都撐出來,胃口不大的女孩子,吃一個肚子就飽了。”台州作家王寒寫過《食餅筒》,她説:“與小橋流水的春卷不同,食餅筒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霸氣,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氣,當然,還帶著幾分與吾鄉剽悍民風相匹配的莽漢氣質,蓬勃而健旺。”

 

舌尖上的浙江 | 台州食餅筒,一卷家鄉味

 

台州

 

山海相銜,從南到北,

 

人們的情感全然匯聚在

 

一枚鼓鼓的食餅筒中,

 

這個美食界的集成者,

 

承載著歷史,走向未來。

 

(海峽飛虹轉載自浙臺頭條公眾號)

展開全文

在金臺胞臺屬“穿越”千年 共度宋韻端午

2023-06-14

在金臺胞臺屬“穿越”千年 共度宋韻端午

 

在金臺胞臺屬共度宋韻端午(圖片來源:金華市臺辦)

 

中國台灣網6月14日訊 著宋韻服飾、聽曲兒、點茶、做果子,6月13日,來自浙江師範大學的台灣師生和其他在金臺胞臺屬50余人在婺州古城實現了“穿越”之旅,沉浸式體驗宋韻端午的傳統文化習俗。

 

“古琴聲悠悠綿綿,古風布展宋韻十足。置身其中,仿佛瞬間穿越回宋朝。”換裝完畢後,來自台灣南投縣的臺青湯小雲就迫不及待地想體驗一把宋式生活的食、雅、趣。“點茶時分七次注水擊拂,點好的茶湯上面會泛出一層乳白色的茶湯泡沫,在此基礎上,用毛筆蘸取茶膏作畫……”隨著茶藝師的演示,湯小雲動手學著“點茶”,雖不及老師的精緻,但也點出了一杯獨特的茶。

 

婺劇臉譜、八咏樓、茶花、雙龍洞,帶有金華“城市腔調”的南宋古法米糕也贏得了臺胞臺屬們的青睞。“南宋古法米糕不只是簡單的米糕,它還結合了古法製作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做法相當繁複。”南宋米糕非遺傳承人鮑繼斌一邊給大家講解古法米糕的歷史,一邊製作。洗、烘、研、蒸、攤,到最後的壓模成型,一個個印有金華元素的古法米糕就製成了。“一口咬下,唇齒生香。”來自台南的蔡貴雪説。十多年前蔡貴雪的丈夫來到金華經商,對於她來説金華就是第二故鄉,疫情三年,使她闊別金華三年,再一次回到婺州大地,“金華對於我來説就是家,回家的感覺真好。”

 

據悉,此次活動是金華市臺辦“宗情粽誼·金彩一家”端午系列活動之一。(中國台灣網、金華市臺辦聯合報道)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