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端午節又快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種粽子了嗎?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3-06-19 12:35:4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是台灣學子,現在在北京求學,對中華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就拿美食來説,還有幾天就過端午節了,東西南北各式粽子又要集中出現在大家的視界裏,我很想用閩南話問候大家一句“食飽未?”對了,就是“吃了沒?”的意思,北京人也經常這樣打招呼的。我覺得,逢年過節,結合傳統文化與時令節氣吃特殊的食物,能讓人想著去探究食文化背後的意涵,也會讓人有意識地蒐集與烹飪應景的食材,為日常生活添姿添彩。
説起粽子,我特別想知道大家的喜好:愛吃鹹粽子還是愛吃甜粽子?是喜歡沾白砂糖還是喜歡沾醬油?包粽子時用什麼植物的葉子?粽子裏的餡料是放紅棗還是放鴨蛋黃?據我查閱的資料顯示,唐代的時候,民間端午食粽的習俗已經十分成熟了。唐玄宗就説過“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代大文學家溫庭筠也説過“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可見,對於“九子粽”,他們都表現出了特別的喜好並盛讚不已。唐代詩名很盛、交遊甚廣的詩人姚合那句“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告訴我們,唐朝的時候,人們端午節劃龍舟時會在船頭挂上粽子。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歐陽修對粽子有過這樣的描述“五色新絲纏角粽”,非常形象地告訴人們當時大家喜歡用五種顏色的絲線來纏繞粽子。北宋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蘇東坡説“時于粽裏見楊梅”,令人們耳目一新:“蜜餞粽”!多麼新鮮的吃法。到了元、明、清時期,中國人包裹粽子的粽葉種類越來越多了:菰葉、箬葉、蘆葦葉……,餡料也更豐富了: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
説完了古代,我想聊聊現代,對比一下台灣地區的粽子和大陸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的粽子。從粽子品類上講,台灣人吃的粽子有懷舊肉粽、蛋黃粽、菜粽、艾草粽、五香肉粽等。當然在台灣,人們通常只是將粽子簡單地分為“南部粽”與“北部粽”。南部粽,是指台灣南部平原地區特有的粽子,用黃灰色的平板葉將一小撮糯米固定在一起,包裹上紅糟肉、花生,沾著辣椒醬吃。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鄭成功收復台灣的那個年代,是從福建傳到台灣的一種食文化。北部粽,是指台灣北部地區,也就是岡山、林口、中壢、桃園特有的一種粽子,先用鹼水、蘇子油洗過新鮮的嫩竹葉,餡料有豬肉、香菇、蛋黃、花生等,其中以豬肉為主,味道豐富濃郁。北部粽的來源可複雜了,據説是明清時期移居到台灣的福建人、廣東人共同發明的。
在台灣,粽子並不是節令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的小吃。我家住在台南,中餐或晚餐時段,經常去菜市場或路邊小攤買肉粽或者“菜粽”。菜粽是素食者吃的粽子,餡料只有糯米加花生,吃的時候沾著香菜、花生粉和甜醬油膏。
來到北京,我發現北京人吃粽子的習慣與台灣不太一樣。在北京,人們吃粽子更多是集中在端午節前後,為了尊崇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北京居然有許多甜粽子!這讓我很吃驚。北京的粽子有豆沙、蜜棗餡料的,還有鮮肉餡、鱸魚餡、蓮蓉餡等多種口味。鹹粽搭配醬油、花生醬、香蔥等佐料,甜粽沾白砂糖。
總而言之,每到端午節來臨,吃粽子就成了兩岸同胞的共同話題。粽子,除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飲食瑰寶,也是兩岸同氣連枝、同根相連歷史血脈的文化載體。今年的端午節又快來到了,大家想好吃哪種粽子了嗎?(作者:鄭庭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