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我在大陸的青春之歌 | 用味覺探尋在鷺島的青春印記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5-03 10:01:54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海風輕拂,帶來一股鹹甜交織的氣息,仿佛大自然的調味盤輕輕灑落在鷺島(廈門島的別稱),將記憶腌漬成獨特的風味。我試著用味覺丈量我在鷺島的成長年輪,奏響屬於我在大陸的青春之歌。在這座與台灣隔著淺淺海峽相望的城市,味蕾上的每一次驚艷將時光串聯成一圈圈年輪。當福建與台灣的口味在舌尖相遇,那熟悉的味道便開啟了我的美好回憶。
廈門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次抵達鷺島,我便被當地與台灣極為相似的口味震撼。無論是街邊小店飄出的肉粽香氣,還是蚵仔煎冒著的氤氳熱氣,或是鳳梨酥散發的奶香清甜,都與在台灣街頭的風味如出一轍。這種味覺上的共鳴,讓我迅速適應了登“鷺”生活。初來乍到,鷺島街頭五顏六色的珍珠奶茶和滿煎糕,成為我探索這座城市的起點。軟糯的“珍珠”伴隨香甜的奶茶在齒間跳躍,滿煎糕裏的芝麻與花生碎散發著濃郁的香氣,每一口都是對未知生活的期待。
還記得初遇土筍凍的那天,我好奇地指著攤位上的土筍凍,問店家為什麼“竹筍”上面會有像眼睛的東西。店家笑著解釋,這可不是竹筍,而是由沙蟲製作而成的小吃。懷著忐忑又好奇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冰涼滑嫩的口感瞬間襲來。土筍凍搭配上店家秘制的醬料,那獨特的味道令我至今難忘。那一次的對話與嘗試,不僅記憶猶新,更讓我感受到鷺島美食背後的趣味與包容。
在學校裏,我與同學們互相分享著彼此家鄉的美食,探討著兩岸飲食的異同。我們有一些共同的味覺記憶,也有同樣稱呼卻有著不同烹飪方式、或是不同稱呼卻有著同種烹飪方式的美食。共同的味覺記憶和豐富的飲食文化成為我們拉近彼此距離的橋梁。隨著學習生活的深入,沙縣小吃成了我日常“報到”的餐廳。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就能驅散學子們的疲憊,更加深了我和同學之間的情誼。飄香拌面、鮮嫩蒸餃、五香卷,這些簡單平凡卻溫暖人心的美食,陪伴我度過了學生時期的珍貴日子。
我工作之後,鷺島各式各樣的美食再次見證了我的成長與蛻變。在忙碌的工作間隙,享受一頓美味的餐食是對自己的犒勞,也是療愈心靈的方式,更是在這座城市奮鬥的見證。記得在一個工作日的中午,有些疲憊的我來到公司附近的小店就餐,點了一碗香氣四溢的擔仔面,濃郁的肉臊搭配著鮮蝦和滷蛋,光看著就讓人食欲大增。正當我沉浸在美食的治愈中,耳邊飄來了空靈的歌聲,“可是啊,我卻,卻願意相信,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軟最無畏的你,用盡了全力,努力地去回應。”這首歌曲《光亮》唱出了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堅韌。那一刻,美食的溫度與歌聲的力量交織在一起,讓我重拾了繼續前行的勇氣。
閩南特色美食(張蕙薏供圖)
在廈門,我常與朋友集結在文藝青年聚集地沙坡尾,這裡瀰漫著濃郁的廈港海洋文化氣息。一艘艘漁船停靠岸邊,船身上的斑駁痕跡訴説著歲月的故事。漫步在沙坡尾的街頭巷尾,偶遇一陣香氣便令我挪不開腳步,那是融合了閩南醬油水的鹹鮮與辣椒碰撞後的氣息。魚頭被端上桌,我夾起一塊魚肉,細嫩的肌理吸飽了湯汁,感到入口辣度溫和卻後勁十足,搭配的本地泡面更是吸滿了醇厚湯汁,讓人忍不住直呼過癮。
在廈門生活的日子裏,我與彼岸的親人關於美食的互動也從未間斷。每逢佳節,我都會給他們寄送鷺島餡餅,而我的冰箱裏也常放著家人寄來的沙茶醬,那熟悉的味道讓我在異鄉也可以時常品嘗到家鄉風味。通過這些美食,我們跨越海峽,分享著彼此的生活點滴,讓親情在味蕾間得以延續。
鷺島的美食,就像一本厚重的成長日記,每一道菜肴、每一種味道,都記錄著我在這座城市的喜怒哀樂。用味覺丈量的成長年輪,不僅是我個人的青春記憶,更是兩岸文化交融的寫照。那些交織在舌尖的風味,終將成為記憶裏永不褪色的印記。(作者:張蕙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