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賴清德的荒誕鬧劇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4-17 15:13:14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特朗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中國台灣地區也受到衝擊。對此,賴清德日前提出所謂島內産業發展“脫中入北”作為應對措施。此外,賴清德稱不會對美進行關稅報復,將採取加大對美採購及投資等措施,還呼籲台灣民眾“吃苦當作吃補”,稱這是所謂“台灣精神”。這些荒謬言論遭到島內學界、政界、工商界等各領域批評,認為賴清德當局的荒誕鬧劇簡直是癡人説夢,令人不齒。
賴清德口中所謂的“脫中入北”,指的是“台灣地區與‘全球北方的民主國家’組成聯盟,以在全球佈局中持續確保優勢”。 所謂“全球北方”是賴清德當局為“脫中反中”生編硬造的概念。賴清德之流打的如意算盤,無非是想借經濟上與大陸“脫鉤斷鏈”,來實現其政治上謀“獨”的險惡用心,妄圖通過抱緊美西方等國大腿,獲取“台獨”的資本。然而,這一論調完全違背了經濟規律,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從經濟層面看,兩岸經貿往來緊密,早已形成深度互補體系。大陸和台灣近在咫尺,加上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交易成本更低,貿易更便利。如果沒有政治干擾,兩岸間的貿易量必然比現在更大。事實也的確如此,哪怕在民進黨百般阻撓下,大陸至今依然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是眾多台灣企業的重要市場和發展依託。兩岸貿易總額去年同比增長9.4%,今年前兩個月兩岸貿易額達310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大陸實際使用台資同比增長83.7%,新設臺商投資企業921家,彰顯兩岸經濟往來在持續加強而非削弱。
事實一再表明,具有高度互補性的兩岸經濟脫不了鉤、斷不了鏈。兩岸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是市場追求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是兩岸産業和企業自主選擇的産物,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動搖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大格局,也無法阻擋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的總趨勢。西進大陸、紮根大陸是臺商臺企的最佳選擇。民進黨當局此前強行推動高科技等産業與大陸“脫鉤斷鏈”,使得臺商的産業佈局備受干擾,企業競爭力不斷下降。若台灣今後還刻意搞所謂“脫中入北”,只會付出更加巨大的經濟代價,讓台灣産業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再看所謂的“脫中入北”,更是荒誕不經。台灣聯合新聞網的評論文章犀利地指出,這個“北”字説穿了,就是一塊遮羞布。“脫中入北”,就是想用“北”遮“美”。但臺積電被一鍋端,投資1000億美元還不夠填老美的胃,“賴清德此刻卻表態要入美,除了白目(指缺心眼),更是在全民傷口上撒鹽”。文章説,“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原是大陸,賴當局至今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都不敢切斷,這個一心‘入北’的對象,正是對台灣予取予求的禍首”。淡江大學教授聶建中分析,“‘脫中入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美國勢必設法將台灣最關鍵的技術與資源轉移過去,不會輕易放手,也不可能讓台灣半導體産業移至別處投資,到時該如何‘與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合作’?”事實是,賴清德口中的所謂“民主國家”正在掏空台灣産業。民進黨當局“倚美”越多,害臺越深。賴清德當局現在居然還想以“脫中入北”之名繼續強化對美國的依賴度,無疑是將台灣經濟推向更深的深淵。
賴清德的所謂“脫中入北”,是為了給其“抗中保臺”“倚美抗中”路線披上一層新外衣,是其“台獨”分裂策略的又一次公然暴露。賴清德當局和“台獨”勢力無視台灣民眾的利益和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一味迎合外部反華勢力,削弱台灣經濟發展,是將台灣推向更為危險的邊緣。歷史和現實都已證明,任何形式的“台獨”行徑都不會得逞,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賴清德若繼續執迷不悟,賣臺、害臺、毀臺,最終結局註定是失敗。台灣唯有回到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正軌,才是真正的光明大道。(作者:任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