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賴清德的荒誕鬧劇

特朗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中國台灣地區也受到衝擊。對此,賴清德日前提出所謂島內産業發展“脫中入北”作為應對措施。此外,賴清德稱不會對美進行關稅報復,將採取加大對美採購及投資等措施,還呼籲台灣民眾“吃苦當作吃補”,稱這是所謂“台灣精神”。這些荒謬言論遭到島內學界、政界、工商界等各領域批評,認為賴清德當局的荒誕鬧劇簡直是癡人説夢,令人不齒。

 

賴清德的荒誕鬧劇_fororder_脫中入北 圖1.JPG

 

賴清德口中所謂的“脫中入北”,指的是“台灣地區與‘全球北方的民主國家’組成聯盟,以在全球佈局中持續確保優勢”。 所謂“全球北方”是賴清德當局為“脫中反中”生編硬造的概念。賴清德之流打的如意算盤,無非是想借經濟上與大陸“脫鉤斷鏈”,來實現其政治上謀“獨”的險惡用心,妄圖通過抱緊美西方等國大腿,獲取“台獨”的資本。然而,這一論調完全違背了經濟規律,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

 

從經濟層面看,兩岸經貿往來緊密,早已形成深度互補體系。大陸和台灣近在咫尺,加上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交易成本更低,貿易更便利。如果沒有政治干擾,兩岸間的貿易量必然比現在更大。事實也的確如此,哪怕在民進黨百般阻撓下,大陸至今依然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是眾多台灣企業的重要市場和發展依託。兩岸貿易總額去年同比增長9.4%,今年前兩個月兩岸貿易額達310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大陸實際使用台資同比增長83.7%,新設臺商投資企業921家,彰顯兩岸經濟往來在持續加強而非削弱。

 

事實一再表明,具有高度互補性的兩岸經濟脫不了鉤、斷不了鏈。兩岸産業鏈供應鏈合作是市場追求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是兩岸産業和企業自主選擇的産物,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動搖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大格局,也無法阻擋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的總趨勢。西進大陸、紮根大陸是臺商臺企的最佳選擇。民進黨當局此前強行推動高科技等産業與大陸“脫鉤斷鏈”,使得臺商的産業佈局備受干擾,企業競爭力不斷下降。若台灣今後還刻意搞所謂“脫中入北”,只會付出更加巨大的經濟代價,讓台灣産業發展陷入停滯甚至倒退。

 

賴清德的荒誕鬧劇_fororder_脫中入北 圖3.JPG

 

再看所謂的“脫中入北”,更是荒誕不經。台灣聯合新聞網的評論文章犀利地指出,這個“北”字説穿了,就是一塊遮羞布。“脫中入北”,就是想用“北”遮“美”。但臺積電被一鍋端,投資1000億美元還不夠填老美的胃,“賴清德此刻卻表態要入美,除了白目(指缺心眼),更是在全民傷口上撒鹽”。文章説,“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原是大陸,賴當局至今連《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都不敢切斷,這個一心‘入北’的對象,正是對台灣予取予求的禍首”。淡江大學教授聶建中分析,“‘脫中入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美國勢必設法將台灣最關鍵的技術與資源轉移過去,不會輕易放手,也不可能讓台灣半導體産業移至別處投資,到時該如何‘與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合作’?”事實是,賴清德口中的所謂“民主國家”正在掏空台灣産業。民進黨當局“倚美”越多,害臺越深。賴清德當局現在居然還想以“脫中入北”之名繼續強化對美國的依賴度,無疑是將台灣經濟推向更深的深淵。

 

賴清德的所謂“脫中入北”,是為了給其“抗中保臺”“倚美抗中”路線披上一層新外衣,是其“台獨”分裂策略的又一次公然暴露。賴清德當局和“台獨”勢力無視台灣民眾的利益和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一味迎合外部反華勢力,削弱台灣經濟發展,是將台灣推向更為危險的邊緣。歷史和現實都已證明,任何形式的“台獨”行徑都不會得逞,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賴清德若繼續執迷不悟,賣臺、害臺、毀臺,最終結局註定是失敗。台灣唯有回到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正軌,才是真正的光明大道。(作者:任冬梅)

民進黨當局應對美關稅策略飽受島內各界批評

2025-04-14

新華社記者楊曉靜、劉斐

 

在美國拋出所謂“對等關稅”後,賴清德當局開出對美商品零關稅、大幅擴大採購美貨、持續擴大在美投資等談判目標。對此,島內各界批評不斷,認為當局無條件屈服於美方貿易脅迫,以台灣經濟主導權為“祭品”,將嚴重衝擊台灣經濟基礎和民生福祉。

 

臺當局日前提出,臺美之間的談判以“降低臺美雙方所有關稅”為目標,“從零關稅談起”。對此,台灣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對媒體表示,即使台灣對美關稅降至零,只要美國對台灣有貿易逆差,台灣還會被課徵所謂“對等關稅”。

 

日前,島內學界與工運界召開記者會表達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看法。台灣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林祖嘉認為,面對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措施,臺當局的應對決策基於對美國的誤判,並未評估島內産業承受力,“完全錯誤、非常危險”。他認為,倘若對美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島內農業、汽車業等都將遭受嚴重衝擊。此外,零關稅一旦開了口子,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將效倣,也會要求台灣對其商品同等對待,屆時台灣更將無力應對。

 

台灣《經濟日報》報道稱,若對美進口全面降至零關稅,失去關稅保護傘後,台灣四大産業受影響最重,包括農漁産品、汽車、保健食品和紡織品。

 

馨傳不動産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在社交媒體發文指出,若台灣全面調降針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鋼鐵業、石化業、塑膠橡膠業及煙酒類等八大産業將位於“海嘯第一排”。如果經過談判,美國依然對台灣課徵15%以上關稅,受創較大産業更多,包括大多數電子零組件産業、工具機等機械業、紡織業、伺服器産業等。

 

台灣養雞協會理事長邱時恩對媒體表示,現在島內畜禽産業都因一句對美零關稅“被嚇得要死”。台灣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對媒體呼籲,當局“不要再犧牲農民”,免關稅將衝擊農民生計。

 

勞工團體也擔憂勞工利益受當局應對關稅措施衝擊。在學界與工運界記者會上,台灣工人鬥陣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説,應對關稅措施會引發更多裁員、失業、無薪假等問題。他呼籲臺當局“不要只顧政黨利益,不能只依賴美國”,要站在台灣1500萬勞動者的立場去談判。

 

民進黨當局日前還宣佈,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美對台貿易逆差,已完成盤點包括農、工、石油、天然氣等産品的大量採購計劃;除臺積電對美投資加碼外,電子、資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産業都可加碼投資美國。

 

對此,台灣資深媒體人陳國祥投書媒體指出,對於美國發動的“關稅戰”,臺當局“極盡迎合與取悅之能事”,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同時奉上幾項厚禮”,完全捨棄台灣方面的“貿易主體性”。“還沒談判就先把投降條文寫出來,唯恐美國漠視。”他認為,當局無條件屈服美國的貿易脅迫,擴大對美投資及採購,美方不會因此赦免台灣關稅。

 

針對臺當局所謂“投資換關稅”策略,桃園市市長張善政在社交媒體發文指出,核心産業攸關台灣的經濟命脈與安全,“絕非可以輕易交換的籌碼”。他認為,若電子、資通訊、AI伺服器等産業都大規模向美國投資,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産業可能因此被削弱甚至掏空。

 

島內專家認為,美國對臺關稅如利劍在懸,而且“嘗到甜頭”後可能反復使用,台灣當前唯有分散市場風險才是關鍵。林祖嘉指出,應對美國關稅的關鍵在於拓展多元化的外銷市場,包括恢復與大陸的關係,增加對大陸出口等,以分散對美國市場的風險。

 

台灣暨南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許文忠主張,恢復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合作,善用大陸內需市場以及完整的産業鏈分散訂單。同時協助臺商善用大陸市場網絡,融入“一帶一路”商機和佈局。此外,他還建議當局恢復開放陸客、陸生來臺,為島內服務業、教育等産業創造機會。

展開全文

總臺海峽時評丨當心賴清德在關稅談判桌上把台灣送到美國盤中!

2025-04-16

剛在美國“關稅大棒”下向世人展示了“滑跪”之姿的賴清德日前公開宣稱,台灣被美列入第一批關稅談判序列,並鼓吹第一階段談判過程順利,妄圖營造所謂“台灣贏了”的假像。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批駁賴清德相關行徑卑躬屈膝,強調賴“跪美賣臺”令人不齒。島內民眾應當心,賴清德在關稅談判桌上徹底把台灣送到美國盤中!

 

賴清德單方面無底線讓利的“談判”不叫談判,而是膝行進貢。首先,賴清德主張與美國從“零關稅”開始談,意味著美國産品極可能以更低價格涌入台灣市場,屆時臺本土農漁業將受到嚴重衝擊。其次,美國的“對等關稅”並未因賴“滑跪”求原諒而暫停,目前已對臺增收10%,許多台灣外貿廠商的盈利空間因此被嚴重擠壓,而且對半導體等産品會課徵多高關稅猶未可知。此外,賴清德還要繼續加大對美採購及投資,對於台灣這種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而言,這不僅將導致出口産業邊緣化,供應鏈競爭力也將遭受致命打擊,無論是島內民眾的短期收入還是長期就業都將面臨嚴峻困境。可以説,賴清德將台灣裝盤“搶先談判”,只會讓台灣更快被吃幹抹凈。

 

賴清德之所以“舔美賣臺”至此,是因為在其眼中只有謀“獨”政治私利。長期以來,賴清德從未將島內民生福祉放在心上,而是把島內民脂民膏、台灣未來發展作為其“倚美謀獨”籌碼,妄圖換取美國主子對其“反中抗中”的所謂“支持”。但事實上,美國只是將賴清德之流當作“棋子”,一旦美國利益需要,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安全上,“棋子”都將立刻成為“棄子”。島內民眾已經越來越看清這一點,不願成為“台獨”犧牲品。此次賴清德當局在島內大肆鼓吹“談判順利”“結果健康”,就被島內媒體批評為“對美投降”“掏空台灣”,島內各界也紛紛炮轟討伐,拒絕為賴清德的“跪舔”買單。

 

搞“台獨”只會害臺毀臺,何談發展?賴清德一味“舔美”妥協讓利,讓台灣民眾更加清晰認識到:只有堅決反對“台獨”、謀求兩岸和平,台灣發展空間才會更為廣闊,民眾切身利益才會得到充分保障,自身前途命運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總臺海峽時評丨當心賴清德在關稅談判桌上把台灣送到美國盤中!

展開全文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2025-04-14

美國所謂“對等關稅”衝擊全球,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台灣自不能倖免。只是民進黨當局的一連串應對措施令人咋舌:先是採取“教科書式投降”的“滑跪政策”,近日又提出所謂台灣投資“脫中入北”作因應。

 

話音剛落,就招來島內學界、政界、工商界等各領域聲討。有評論文章指其“脫中入北”的實質無非是“倚美抗中”;更多有識之士則擔憂,如此削弱與中國大陸的聯繫、盲目向美靠攏,無疑將給台灣帶來更大風險。

 

“脫中入北”?網友:自己騙自己

 

為應對關稅風暴,有台灣學者近日提及台灣應進行産業“脫中入北”,即“脫鉤中國大陸融入全球北方民主國家”,獲民進黨當局高度認同。民進黨當局聲稱,“投資‘脫中入北’是正面方向,台灣會在全球佈局中持續確保優勢”。

 

對於此番言論,不少台灣網友在社交媒體留言表達不滿:“最高境界,自己騙自己”“不要説的那麼複雜,直接説要接受美國的壓榨就好”“之前南向政策沒什麼成效且用很多預算,現在改北向又在畫餅了,又有很多預算可以用了”“除了‘抗中’還有什麼才能,説來聽聽”……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圖為台灣網友在社交媒體評論。

 

所謂“脫中”,即妄想與大陸經濟“脫鉤斷鏈”。只是,兩岸經貿在長期合作中形成了深度互補體系,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此番違背經濟規律的操作恐怕難以為經濟復蘇找到出路,反而只會製造新障礙。

 

去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強行推動高科技等産業與大陸“脫鉤”,使得臺商的産業佈局備受干擾,企業競爭力不斷下降。“臺商被迫在中國大陸和美國間做選擇,所造成的被動性‘脫中’後果,其結果必是效率和獲利降低。”台灣華梵大學特聘教授杜震華投書檯灣《中國時報》指,執政當局應明辨事理。若台灣還刻意“脫中入北”,只會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讓台灣發展滯慢。政治上也會因和大陸情感愈來愈疏離,導致更不利的後果。

 

所謂“入北”也是極盡荒唐,有臺媒解讀為,“其實更想的恐怕是‘脫中入美’”。淡江大學教授聶建中分析,“脫中入北”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美國勢必設法將台灣最關鍵的技術與資源轉移過去,不會輕易放手,也不可能讓台灣半導體産業移至別處投資,到時該如何“與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合作”?

 

《聯合報》評論文章指出,就算是面對經貿困境,“倚美抗中”仍是賴當局無法捨棄的主旋律。民進黨當局長期以此換取政治利益,即便這次在關稅危機中嘗到長期“押寶”美國的後果,仍不思如何擺脫自己套上的緊箍咒,反而向美國靠得更緊。

 

“風傳媒”文章也認為,賴當局被美國霸淩,還得笑著張臂歡迎,當成“脫中入北”的投名狀。拿了包括臺積電在內各種好處的美國,最後仍然對台灣不假辭色,“疑美論”為何會重出江湖、越燒越旺,正是因為這套蒼白虛妄的“脫中入北”假像徹底破功。

 

各界呼籲加強兩岸經貿合作

 

面對美國高關稅政策衝擊台灣,民進黨當局竟提出所謂“五項策略”,包括加大對美商品採購,擴大對美投資,如電子、石化及天然氣等,通通都可以加碼;如今又提“脫中入北”,延續“跪式”戰略,頗為輿論詬病。

 

民進黨當局妄言“脫中入北”,網友諷刺:自己騙自己

 

美國關稅海嘯橫掃全球股市,近日台北股市也寫下史上最大跌點與跌幅紀錄。圖為台北股市,來自聯合新聞網。

 

島內不少有識之士指出,兩岸經貿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也絕對不可以忽視。當前理應加強兩岸經貿合作,以規避風險。

 

“全世界正改善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大陸市場可能是接下來大家要搶進的,台灣要不要呢?”島內知名媒體人趙少康説,難道還要繼續“抗中保臺”嗎?當局應該幫忙找出路才對。

 

台灣《中國時報》社論指出,民進黨當局若能尊重企業的投資理性和民眾人文親緣的正常發揮,重拾兩岸共同市場機遇,臺企在大陸穩步擴張的內需市場,及多點式躍進的新質生産力産業圈中找到合適的位置,並不困難。危難當頭,這也是對衝關稅風暴的良策。

 

中國國民黨人士也認為,與其談對美投資,民進黨不如爭取大陸市場,如開放陸客赴臺拓展觀光收入等。

 

台灣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林祖嘉指出,臺當局應審慎評估應對措施,修復兩岸關係,重新分散美國市場。台灣暨南國際大學副教授許文忠表示,台灣絕不能與大陸“脫鉤”。臺當局要接受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合作,並協助臺商進入大陸市場,善用大陸內需市場與完整産業鏈分散訂單,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商機。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