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過端午,憶屈原

在寶島台灣,端午節是大家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在這個節日裏,氛圍濃厚,讓人有吃(粽子)、有玩(賽龍舟)、有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

 

過端午,憶屈原

 

端午節讓人有粽子吃。小時候,我對粽子的由來感到好奇,問母親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母親告訴我説,因為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最終因愛國情懷而投江自盡了,人們愛惜他,擔心江裏的魚將他吃得精光,所以自發地自製米糰丟入江中喂飽魚,以此表達對屈原的尊敬與感念。這個故事深深烙印在我心裏直至今日,每到過端午仍會因此生出諸多感觸,永遠記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身處七雄爭霸、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做為中國早期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張與貴族集團發生嚴重衝突,故遭楚懷王流放。此後,楚國日益衰敗,被秦國攻破都城。屈原才華難施、極度悲憤,于農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朽詩篇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現出國家在文人心中的重要性,許多有識之士將國家的命運、前途與興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漁父》,是台灣地區初高中階段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文章,展現出屈原不茍合、不妥協的個性,有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看電視劇《覺醒年代》裏的易白沙,也是一位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身取義的有志之士。像屈原一樣,易白沙選擇在端午節投海自盡。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流芳萬古的精神,是受人尊敬的核心原因。習近平總書記説,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精神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千百年來,愛國主義精神深植于每位國人心中,維繫華夏大地上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因此,有深厚家國情懷的有識之士往往受人尊敬、令人感念。我們永遠銘記和感恩這些為民族付出生命的愛國者,他們的事跡永遠流芳千古。

 

過端午,憶屈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有民本思想,看到天下黎民百姓的苦難,時常會因為他們生活不易而感到哀嘆。屈原始終把國家的命運與百姓的前途放在心上。身為臺胞,我同樣有“有完整的國才有完整的家”“國家好人民才會好”的深刻感觸。自古以來,有識之士均追求國家完全統一,把實現社會繁榮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遠大抱負。我們應該學習屈原體恤民生的拳拳之心,切實把人民放在心上,踏踏實實為人民謀福利。今日之台灣,只有與大陸深入融合,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台灣才會有前途,台灣社會才能繁榮發展,台灣百姓才會有好的生活而且活得有尊嚴。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象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要學習屈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從中汲取積極力量,砥礪前行。我們要儘自己所能,讓更多島內青年客觀真實地了解祖國大陸,追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端午節到了,屈原的愛國精神鼓舞著我,我要為祖國完全統一、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林彥辰)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2023-06-21

2023年端午節臨近,各地舉行包粽子、做香包、賽龍舟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迎接傳統佳節的到來。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20日,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夾浦鎮衛生院中藥房,藥師指導該鎮中心小學的少數民族孩子製作傳統中藥香囊。譚雲俸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9日,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漢江水域,龍舟隊集結,準備參加決賽(無人機照片)。曹忠宏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9日,江蘇省鎮江市遠洋社區,江蘇大學的中外大學生和居民一起包粽子。石玉成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9日,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張家樓村,村民縫製香囊。郝群英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20日,浙江工業大學附屬秋山幼兒園,小朋友參加小小龍舟趣味賽。王正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9日,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沙鎮鎮張箱村東昌古錦傳習所,村民手工刺繡製作“五毒兜肚”。張振祥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6日,貴州省雷山縣西江鎮南貴村千戶苗寨民族團結廣場,苗族同胞表演原生態歌舞,共同迎接端午節的到來。李長林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市民、遊客和演員在端午節大型文藝匯演中翩翩起舞。孫振嵩 攝

 

各地多彩民俗迎端午

 

6月14日,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一家農業集團的粽子生産車間,工人搬運煮熟的粽子。王輝富 攝

展開全文

追古鑒今——兩岸同胞共話端午文化

2022-06-03

“兩岸一起過端午節,就是要紀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走親,兩岸之間越走越親。”在廈臺胞曹原彰在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上如是説。

 

2日上午,隨著“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在福建廈門拉開帷幕,第十八屆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作為配套活動,匯聚來自兩岸的文史專家、學者等共50多人,共慶端午節,同敘兩岸情。

 

曹原彰是海峽兩岸端午文化活動的常客。“每年這時候,兩岸同胞都坐在一起暢敘端午文化,已經走過了十七個春秋。”他説,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今年的活動仍然很豐富,他的兒子也參與賽龍舟,兩岸青年一起玩得很愉快。

 

“以端午文化為代表,兩岸都有劃龍舟、包粽子、挂艾草、飲雄黃酒等,有著相同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説,兩岸共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文化交流是增進兩岸人民情感的重要紐帶。

 

隨著時代變遷,端午文化和紀念方式也在與時俱進。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説,古時候端午節是一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後來衍生出豐富的習俗活動以及現在的龍舟體育競技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具有深厚的內涵和強大生命力。如今過端午節既是為了傳承文化,激勵子孫後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氣節,也是為了追古鑒今,共同展望美好未來。

 

與會兩岸專家認為,端午文化飽含著傳承千年而不衰、強烈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熾熱的民族主義意識,豐富了兩岸共同的精神家園,未來還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締造,夯實兩岸融合基礎,讓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活動期間,當地圍繞龍舟文化還舉行民俗遊園會、古禮端午互動、傳統祭祀大典、兩岸包粽子大賽、兩岸青少年詩歌會等,讓兩岸民眾在互動體驗中更加了解端午文化、民俗文化,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新華社廈門電 記者鄧倩倩

展開全文

穿漢服體驗傳統民俗 臺鄂青年歡度端午

2023-06-21

中新網武漢6月19日電 (馬芙蓉 劉意)臺鄂青年端午融情交流主題活動19日下午在武漢舉行,在北京、上海、福建、江蘇、湖北等地高校就讀的臺生與武漢大學學生共計30余人相聚一堂,歡度端午。

 

當天下午,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三樓珞珈咖啡館,不時傳來歡聲笑語。兩岸青年圍桌而坐,欣賞古琴演奏、楚辭朗誦,品味蛋黃酥、綠豆糕、綠豆椪等端午傳統小吃,並體驗投壺、射五毒、做香囊等端午民俗。

 

活動現場,一排漢服吸引了台灣青年爭相試穿。北京大學政管學院臺生馮天亨穿上一套黑紗俠客風格的漢服,與其他青年開心地拍照合影。“非常驚艷。”馮天亨表示,在台灣過端午也會放艾草、吃粽子、劃龍舟,但從來沒有穿過漢服,此次活動讓他收穫了一項新體驗。

 

受父輩影響,目前就讀于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臺生洪文慧非常喜愛中華傳統文化,曾學習了三年戲曲,對漢服也有所研究。互動過程中,她指導其他臺青穿戴漢服,並教大家一些傳統禮儀。今年大三的她表示,本科畢業後希望留在大陸讀研,更加深入研習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此次交流活動由湖北省青年聯合會、湖北省臺辦主辦。湖北省青聯常委、臺盟湖北省委會副主委林穎表示,期待通過此次活動加深台灣青年對大陸的了解,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與合作,讓彼此的友誼像端午節的龍舟一樣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完)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