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過端午,憶屈原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3-06-23 19:13:55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在寶島台灣,端午節是大家最喜愛的傳統節日之一,因為在這個節日裏,氛圍濃厚,讓人有吃(粽子)、有玩(賽龍舟)、有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
端午節讓人有粽子吃。小時候,我對粽子的由來感到好奇,問母親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母親告訴我説,因為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最終因愛國情懷而投江自盡了,人們愛惜他,擔心江裏的魚將他吃得精光,所以自發地自製米糰丟入江中喂飽魚,以此表達對屈原的尊敬與感念。這個故事深深烙印在我心裏直至今日,每到過端午仍會因此生出諸多感觸,永遠記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
屈原身處七雄爭霸、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做為中國早期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但是,他的政治主張與貴族集團發生嚴重衝突,故遭楚懷王流放。此後,楚國日益衰敗,被秦國攻破都城。屈原才華難施、極度悲憤,于農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不朽詩篇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展現出國家在文人心中的重要性,許多有識之士將國家的命運、前途與興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出自《漁父》,是台灣地區初高中階段語文課本中必學的文章,展現出屈原不茍合、不妥協的個性,有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看電視劇《覺醒年代》裏的易白沙,也是一位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身取義的有志之士。像屈原一樣,易白沙選擇在端午節投海自盡。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流芳萬古的精神,是受人尊敬的核心原因。習近平總書記説,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精神揭示了個人對祖國的深厚情感。千百年來,愛國主義精神深植于每位國人心中,維繫華夏大地上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因此,有深厚家國情懷的有識之士往往受人尊敬、令人感念。我們永遠銘記和感恩這些為民族付出生命的愛國者,他們的事跡永遠流芳千古。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有民本思想,看到天下黎民百姓的苦難,時常會因為他們生活不易而感到哀嘆。屈原始終把國家的命運與百姓的前途放在心上。身為臺胞,我同樣有“有完整的國才有完整的家”“國家好人民才會好”的深刻感觸。自古以來,有識之士均追求國家完全統一,把實現社會繁榮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和遠大抱負。我們應該學習屈原體恤民生的拳拳之心,切實把人民放在心上,踏踏實實為人民謀福利。今日之台灣,只有與大陸深入融合,最終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台灣才會有前途,台灣社會才能繁榮發展,台灣百姓才會有好的生活而且活得有尊嚴。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象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要學習屈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從中汲取積極力量,砥礪前行。我們要儘自己所能,讓更多島內青年客觀真實地了解祖國大陸,追求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端午節到了,屈原的愛國精神鼓舞著我,我要為祖國完全統一、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林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