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從蘭州到敦煌,臺媒記者眼中的大美甘肅

“從蘭州到敦煌,一路向西我們看到大山大河、大漠風光,也感受到這裡奮力發展的態勢。”“這是一次超級精彩的西北之路,期待再次來到甘肅這個美麗的地方。”“我會用好我的新媒體賬號,努力創作,讓(台灣)更多的年輕人看見甘肅,愛上甘肅。” ……7月23日,“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在甘肅敦煌落下帷幕。回顧這趟甘肅之行,台灣記者都非常興奮,他們同時又表示非常振奮,因為不僅看到了甘肅外在的環境美,更體驗到了甘肅蓬勃向上的內在發展勁頭。

 

 

從蘭州到敦煌,臺媒記者眼中的大美甘肅

 

海峽兩岸記者合影留念

 

聯合採訪活動的起點是蘭州。參加活動的四十多位海峽兩岸記者從蘭州出發,一路向西參訪了武威、金昌、張掖、酒泉等地,領略大西北獨特的壯美河山,欣賞那裏的人文風情,實地感受甘肅文化、科技、生態、農業等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兩岸記者夜遊黃河、觀看涼州攻鼓子非遺展演、參觀雷臺漢墓文化博物館、走進張掖山丹軍馬場和丹霞世界地質公園,觀看肅北蒙古族“男兒三藝”(指:摔跤、射箭和賽馬)表演,探訪敦煌莫高窟和鳴沙山等地。

 

在敦煌莫高窟,台灣自媒體人李宣説:“太震撼了!我好像坐著時光機穿越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時代,沒想到一幅幅壁畫可以呈現出這麼多精彩的故事。我比較喜歡唐朝的風格,因為它更加外放熱烈。印象深刻的是壁畫中的人物身著薄紗裙,一下子就感覺到唐朝的開放和對時尚的獨特理解。”

 

聯合採訪團一行參觀了甘肅省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肅北縣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第一次來到甘肅的台灣《觀察》雜誌社記者陳淑英説,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歷史發展的濃縮,也是人們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的地方。走進這些博物館,沿著歷經千年的絲綢古道,我看到了中國人的智慧,也感受到了當年甘肅這個地方的繁盛。

 

從蘭州到敦煌,臺媒記者眼中的大美甘肅

 

敦煌鳴沙山的駱駝

 

在絲綢之路上,甘肅是非常重要的通道。伴隨著往來商隊的駝鈴聲,穿流不息的人流跨越了高山大川、荒漠戈壁,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武威市博物館,台灣中國電視公司記者嚴珮瑜採購了一條印有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小絲巾。她説,近幾年大陸在文創方面做得很成功,開發了很多相關的文創産品,很有特色。看到這款絲巾,自己立刻被圈粉了。她認為通過文創産品展現的內容,更容易吸引遊客探究其背後的文化和歷史。

 

台灣《觀察》雜誌記者李中邦説,甘肅之旅看到的所有景觀都令他心靈悸動,河西走廊的新發展和新科技同樣令他難忘。他説他想告訴台灣的朋友們,不要總是盯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因為在大西北,你可以看到煥發著獨特濃郁歷史和文化色彩的景象,雄壯的大西北很有爆發力,同時充滿機會。

 

一路上,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副董事長馬咏睿都在用心體會著隴上大地發生著的變化,“我們乘坐大巴趕路時,來來往往的各式車輛很多,説明來這兒的人很多。我們站在嘉峪關長城遠眺祁連山時,看到一列列滿載集裝箱的中歐班列,穿梭往返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不斷。”

 

從蘭州到敦煌,臺媒記者眼中的大美甘肅

 

敦煌大成聚光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孔令剛為海峽兩岸記者介紹情況

 

十年前,台灣《中國時報》記者藍孝威到訪過甘肅,但是這次甘肅之行,他看到了與印象中的大西北完全不一樣的景象,建在戈壁灘上的民樂工業園矗立著智慧玻璃溫室,生産出來的串番茄口味清爽,通過電商平臺等渠道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內各地,實在令人驚嘆。説起甘肅的新興産業,藍孝威口若懸河。他説,敦煌光電産業園利用廣袤的戈壁荒漠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正符合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的趨勢;有中國“鎳都”之稱的金昌發展速度如此之快、技術如此之先進令人讚嘆。

 

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陳斌華説,大陸幅員遼闊,每個省份的差異都很大。能夠深入到西北腹地,尤其到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甘肅來了解歷史中、記憶中、文化中、甚至大家背誦的詩歌中的甘肅,進而了解這些年來隴上大地發生的變化,會讓記者朋友、海內外朋友們對大陸有更真實、更全面、更具體的了解。(作者:如之)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2023-07-26

盛夏七月,來自兩岸及香港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相聚甘肅,在16日至24日間,一路行經蘭州、武威、金昌、張掖、酒泉等地,進行為期約一週的“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

 

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陳斌華表示,甘肅省在很多台灣同胞心目中,是歷史、文化和詩歌中的中國。記者們生動、鮮活的報道,能讓台灣同胞從歷史的甘肅走進現實的甘肅,從一個側面了解發展進步、豐富全面的新時代大陸,從而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蓄更多正能量。

 

在這場千里之行中,兩岸媒體用腳步丈量大美甘肅,以報道記錄活力甘肅,共同繪就情牽兩岸的“絲路連線”。

 

共賞生態風光 回味千年詩情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甘肅山丹馬場風光(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揚 攝

 

祁連山北,山丹馬場,綠草如海,畜群如雲。

 

這裡是世界上最悠久的軍馬場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如今,這裡已成為甘肅張掖生態旅遊的一張新名片。

 

馬場職工劉國年騎著愛馬“果果”,馳騁于藍天綠地間。牧馬數十載的他,親歷了近十年間祁連山生態變化:“山綠了、水更清了。”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在甘肅山丹馬場上,來自台灣的新媒體人林惟綱舉起手機,與風姿各異的駿馬合影留念(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揚 攝

 

“好幸運!能夠來到這裡,見到這麼美麗的草原和駿馬!”來自台灣的新媒體人林惟綱舉起手機,與風姿各異的駿馬合影留念。

 

《台灣導報》記者蔡淑娟漫步茵茵綠草之上,沉醉於塞上美麗風光。

 

蔡淑娟感嘆,曾在教科書裏讀到過“天蒼蒼,野茫茫”“離離原上草”“祁連山下好牧場”,此前遺憾未曾得見,如今終於得償所願。

 

記錄西部發展 見證時代新變

 

隴中之地曾被打上“苦瘠甲于天下”的貧苦印記,而如今,這裡憑藉現代農業的發展,蛻變為瓜果飄香的沃土。

 

位於戈壁灘上的民樂工業園內,佔地20萬平方米的智慧大棚赫然矗立。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甘肅民樂工業園內的智慧大棚(7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揚 攝

 

棚頂之下的玻璃溫室,濃縮了荷蘭、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先進技術和資源,使原本産自異國的優質串番茄在河西走廊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這種番茄擁有整齊成串的獨特造型,而且口味清爽,目前已通過電商平臺等渠道銷往大陸各地。

 

“紅紅火火”的串番茄農業,讓台灣《中國時報》記者藍孝威頗感興趣。

 

“這個項目利用戈壁荒灘生産果蔬,不佔用耕地資源,讓人驚嘆之餘,也感受到大陸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藍孝威説,希望兩岸在改良農業領域有更多交流合作機會。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甘肅敦煌光電産業園內用於光熱發電的定日鏡(7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揚 攝

 

在金昌,智慧化環境正改善“鎳都”礦工的勞動條件;在敦煌光電産業園,萬餘面定日鏡圍成同心圓,以創新形式實踐“用光發電”……一路走來,兩岸記者親身感受河西走廊裏的新發展、新科技。

 

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副董事長馬詠睿説,在河西走廊我們看到了大陸在農業、電力、礦業發展取得的成績,感受到了大陸建設大西北的堅定決心,“相信在新的歷史時期,河西走廊將發揮更重大的價值”。

 

親臨歷史古跡 感受兩岸同心

 

“讓更多人看到敦煌藝術,這是我的願望。”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説,“我們與台灣合作多年,和很多學者都是老朋友。”

 

據趙聲良介紹,敦煌研究院曾在台灣舉辦多次展覽,並與台灣學界在敦煌數字化修復等多個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採訪團中,不少台灣記者心中懷揣相似的願景。走入敦煌莫高窟前,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蔡儀潔對敦煌藝術認真做了功課。

 

“其實,敦煌的壁畫不是那麼神秘、難懂。”蔡儀潔將敦煌壁畫類比為古人向百姓傳播佛教的“連載漫畫”,“希望通過我的影片,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對敦煌藝術感興趣”。

 

銅奔馬造型的“小綠馬”玩偶、繪有天梯山石窟壁畫的絲巾、肅北蒙古族民眾贈予的哈達……離開甘肅時,台灣記者們的行李中,滿載他們對絲路文化的喜愛與留戀。

 

對台灣中視記者嚴珮瑜而言,一份帶著濃濃鄉情的“關照”,令她倍加珍惜。“關照”上寫著:“嚴珮瑜係艋鎔人氏,經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前往西域……”

 

“艋鎔”,正是台北的古稱。“我之前完全不知道!”嚴珮瑜難掩內心的驚喜。

 

行在隴上 情牽兩岸——“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側記

 

遊客在嘉峪關關城遊覽(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揚 攝

 

“台南舊稱‘承天府’,金門島曾叫‘浯州’……”在嘉峪關為遊客頒發“關照”的“關長”李森説,這裡接待過數不清的台灣遊客,久而久之,寶島台灣的古地名也逐一記在了他的心裏。

 

歷史上,作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來往行人通過嘉峪關,守關官員會檢驗身份,並頒發通行憑證。

 

當地人説,不論遠行至何方,都會留下家鄉的印記,這便是“關照”的意義。新華社記者 黃揚

展開全文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在甘肅蘭州啟動

2023-07-17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在甘肅蘭州啟動

 

海峽兩岸媒體前往甘肅蘭州科近泰基新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參訪(攝影 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在甘肅蘭州啟動

 

海峽兩岸媒體前往中山橋遊覽黃河夜景(攝影 馬曉葉)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16日在甘肅蘭州啟動,來自海峽兩岸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將赴蘭州、武威、金昌、張掖、酒泉等地展開為期大約一個星期的採訪活動。

 

採訪團團長、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陳斌華表示,此次聯合採訪可以幫助大家深入了解大陸內陸地區,感受不同於沿海地區的具體生動的社會經濟脈動。他説,甘肅這些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希望媒體朋友用心觀察,捕捉甘肅大地新變化,講好新時代“甘肅故事”。

 

“你看,那是中山橋,這是黃河。”台灣自媒體人林惟綱在黃河遊船上透過自己的鏡頭對網友們説:這就是美麗的甘肅!林維綱是第一次到甘肅,第一次夜遊黃河。他説,通過這種方式體驗了蘭州的浪漫,希望更多台灣朋友能親自踏上這片土地,感受這裡的文化。

 

此次活動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與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共同組織。參與採訪的大陸媒體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新社、中國日報、中國台灣網、東南衛視等;台灣媒體包括中國時報、聯合報、TVBS、東森新媒體ETtoday、中國電視公司、東森電視臺等,以及部分台灣青年自媒體人代表;香港中評社。

 

採訪團將前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古浪黃花灘、富民新村、張掖山丹軍馬場、巴爾斯雪山、丹霞地質公園等地進行採訪。活動將持續至7月24日。

展開全文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2023-07-18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海峽兩岸記者們來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採訪(攝影馬曉葉)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7月17日,參加“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們在甘肅蘭州參訪了甘肅省博物館,品嘗了地道的蘭州牛肉麵。

 

素有“黃河明珠”美譽的蘭州又稱“金城”,自古就是“聯絡四域、襟帶萬里”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塞。經過歲月長河磨礪,蘭州積澱了悠遠厚重的文化底蘊 。蘭州之精美體現在文化之精、內涵之美,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和民族文化在這裡交融共生。

 

甘肅省博物館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珍貴文化遺存,館藏珍貴歷史文物、自然標本8萬餘件(組),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余件(組)。館內收藏有新石器時代的多種彩陶和石窟藝術珍寶;有珍貴的絲麻織品、經卷文書;還有古代木器、漆器、銅器和漢簡以及與長城相關的文物;更有馳名中外的重量級文物,比如包括銅奔馬在內的銅車馬群及木車馬、金銀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等。

 

蘭州美食排第一的當屬蘭州牛肉麵。蘭州牛肉麵歷史悠久,始於清朝末年,回族人馬保子于1911年始創清湯牛肉麵,至今已經上百年的歷史了。蘭州牛肉麵純手工拉麵筋道細長,肉爛湯鮮,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具體説就是: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子油紅)、四綠(香菜綠)、五黃(麵條黃亮)。一碗麵端上桌來色香形俱佳,令人垂涎欲滴,廣受國內外食客的喜愛和好評。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銅奔馬(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海峽兩岸記者採訪甘肅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驛使圖(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台灣記者現場體驗拉蘭州牛肉麵(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蘭州牛肉麵(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蘭州牛肉麵製作現場(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一:蘭州之精美

 

林和宮牛肉麵傳承人馬海帆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馬曉葉)

展開全文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2023-07-19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海峽兩岸記者來到武威市博物館參觀訪問(攝影馬曉葉)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7月18日,“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們來到甘肅省中部的武威市,欣賞涼州攻鼓子非遺展演,參觀雷臺漢墓文化博物館,走進武威市博物館。

 

武威古稱涼州,位於河西走廊東端,南靠祁連山,北依騰格裏沙漠,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發展的重要通道,更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漫長歷史進程中,武威形成了以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等為主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涼州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遠在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悠久的歷史沉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這裡有雷臺漢墓、白塔寺、西夏碑、武威文廟、天梯山石窟等歷史遺跡。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攻鼓子的表演風格渾厚而豪邁,給人以威武雄壯、粗獷豪放的美感,具有濃烈的西部特色。表演者身著黑衣白扣,下穿燈籠褲,頭戴黑幞帽,左右兩側插上野雉翎,臉上涂脂擦粉,眉毛畫得粗黑且上翹,儼然是古代的武士。

 

雷臺漢墓文化博物館,是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生地,博物館收藏的漢代歷史遺跡和文物非常豐富。1969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雷台下先後發現了兩座漢代大型磚室墓葬,其中一號漢墓出土了包括銅奔馬在內的各類珍貴文物231件、古錢幣3萬枚,被稱為蘊藏豐富的“地下博物館”。

 

武威市博物館成立於1982年,館藏各類文物46111件,其中珍貴文物1036件,包括國寶級文物2件、一級文物170件。引人注目的是這些文物中有漢唐絲綢之路文物、西夏文物、歷代佛教文物和少數民族文物,顯示出武威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産資源。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涼州攻鼓子展演現場(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涼州攻鼓子展演(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涼州攻鼓子傳承人楊門元接受記者採訪(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木牛蓬車(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彩繪漆木鳩(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武威雷臺漢墓文化博物館內的漢墓銅車馬儀仗隊(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二:武威,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武威古城市詳圖(攝影馬曉葉)

展開全文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2023-07-21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海峽兩岸記者在七彩丹霞前合影留念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裡説的甘州就是張掖。7月19日,參加“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的記者們來到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張掖,用兩天的時間重點探訪了山丹軍馬場和丹霞世界地質公園,實地感受張掖的魅力。

 

張掖,古稱甘州,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以來就是軍事咽喉要道和絲綢之路上商賈雲集的重鎮。張掖海拔在1284米至5564米之間,地勢高,多高原和山地,沙漠戈壁分佈廣,地貌類型複雜多樣。這裡有山丹軍馬場、巴爾斯雪山、丹霞世界地質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等。 

 

山丹軍馬場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始創,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跨甘肅和青海兩省,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這裡培育的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適應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馱、乘用的良驥。  

 

丹霞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張掖市臨澤縣城以南30公里處,是中國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景觀區主要包括冰溝丹霞風景區和七彩丹霞風景區兩大景觀區。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間和天氣變化,絢麗的彩色丘陵也會變幻出“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奇妙風采。另外,如果雨後觀賞丹霞地貌,你會看到經過雨水濕潤的色彩更加絢麗明亮。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山丹軍馬場(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台灣自媒體人林惟綱在山丹軍馬場拍攝視頻(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山丹軍馬場(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牧馬人騎馬奔馳在山丹軍馬場(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美麗的七彩丹霞(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記者用鏡頭記錄下獨特的丹霞地貌(攝影 李軍)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美麗的七彩丹霞(攝影馬曉葉)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三:“塞上江南”張掖

 

美麗的七彩丹霞(攝影馬曉葉)

展開全文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實錄之四:在肅北感受蒙古族風情

2023-07-24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7月23日,參加“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的記者們走進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感受那裏獨特的蒙古族風情。在肅北縣民族體育活動中心,射箭師傅給大家傳授射箭要領:“射箭時要盤弓搭箭,目視靶位,左手握弓、右手後拉弓弦直到滿弦再撒放。”  

 

來到肅北,觀看蒙古族的“男兒三藝”表演,即搏克(摔跤的意思)、射箭、賽馬是不容錯過的。在長期的生産生活過程中,蒙古族創造了“男兒三藝”,很好地體現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和特色,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産。現場體驗了搏克後,台灣自媒體人李宣興奮地説,雖然叫“男兒三藝”,但女生也照樣可以感受,重要的是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談到射箭,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副董事長馬咏睿説,聽到一聲脆響“噠”,就意味著弓已拉滿,但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傳統射箭技藝。台灣記者嚴珮瑜對記者説:“穿上這身蒙古族傳統服飾,我很想唱歌。這是我第一次換上少數民族服飾,感覺很好,衣服顏色鮮艷,很漂亮。”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南北兩側,是甘肅省內唯一的少數民族邊防縣。這裡的山川風貌極具西北特色,有戈壁、雪山、草原、冰川、濕地、河流、峽谷等。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