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曾經的“最前線”,如今的融合之島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猛烈的炮火震動了金門,也震動了世界。幾萬發炮彈從解放軍福建前線陣地呼嘯著飛向駐紮在金門的國民黨守軍,被大家熟悉的那段歷史——炮擊金門戰役(台灣稱“八二三炮戰”)正式打響。

 

曾經的“最前線”,如今的融合之島

 

如今,六十五年過去了,曾經兵戎相見的廈門和金門兩島,早就隨著2001年初開通的廈金“小三通”航線恢復了往來,逐漸走向和解、互利和多贏。每當我漫步于廈門或者金門,不管是從廈門眼望金門,還是從金門眺望廈門,我都真切感受到想當年的緊張和肅殺早已不在,呈現在眼前的是每日穿梭不停、運輸繁忙的廈金“小三通”的航船。跨過這片水域,兩岸同胞你來我往,截止到今年七月,這條航線運送的旅客總數量突破了2000萬人次。同樣在今年的七月,廈金兩島之間的水域上舉辦了橫渡廈金海峽的群眾性游泳活動,其場面壯觀的程度是六十五年前不敢想像的。

 

今日的廈門,肩負著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使命,努力打造“兩岸融合示範區”,並出臺了非常多惠及臺胞臺企的政策和措施。相比之下,一水之隔的金門成為了兩岸和平之島,堅決反對“台獨”分裂企圖。廈門和金門,從往日兩岸對峙的“最前線”,變成了如今的“兩岸融合發展之島”,“廈金一體化”成為兩岸熱議的話題,實現“廈金共同生活圈”更是兩岸民眾共同嚮往的目標。其實,近二十年來,金門的許多同胞都在廈門買房置産,到廈門投資、探親會友、購物;廈門的許多市民也會趁著節假日赴金門休閒旅遊、採買特産。從某種意義上説,“廈金共同生活圈”已經初步形成了。2018年8月5日,是一個令金門百姓難忘的日子,從那一天開始,福建省正式向金門供水!這一舉措讓飽受缺水之苦的金門鄉親喝上了源源不斷的高品質淡水。五年來,福建省累計向金門供水2800多萬頓,真正實現了“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美好願景。除了“通水”,兩岸同胞正在向著“通電、通氣、通橋”的目標努力。到那時,廈門和金門就會實現“新四通”了!

 

炎熱的八月,我搭乘“小三通”來到金門,租了輛摩托車在街上優哉遊哉。筆直的馬路、純樸的田園、閩南風格的古厝,是我再熟悉不過的記憶。獨自靜靜地坐在海邊,吹著金門的田園之風,眺望近在咫尺的對岸,那裏是我工作的地方——廈門:五光十色、高樓林立……大陸的進步好快好快。

 

曾經的“最前線”,如今的融合之島

 

寫這篇小文的時候,我已然坐在廈門環島南路一家咖啡店裏。抬眼望去,海的那一頭就是我前些天去過的小金門。從廈門到金門,再從金門回到廈門,十來公里的航程二十來分鐘就到了,這在兩岸對峙的那個年代實在是不敢想像的奢求。人在兩岸昔日的“最前線”廈門與金門,我用心撰寫著廈門和金門的故事,心中祈禱:但願讀者們不要忘了六十多年前的那段歷史!唯有牢記歷史、珍視和平,才能展望未來。我期盼著能有更多的兩岸同胞相互走動起來,最好能來看看廈門、逛逛金門,感受曾經的“最前線”,享受如今的其樂融融。(作者:羅鼎鈞)

“金門炮戰”警示:戰火因融合消散,也會因謀“獨”重燃

2021-08-24

63年前的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開始炮擊金門,打響了被國際社會稱為“第二次臺海危機”的“金門炮戰”。時至今日,炮火硝煙早已散去。63年後的金門從戰火紛飛的前線陣地,變成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極具示範性和啟發性的前沿典範。金門巨變充分説明,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更進一步證明,在融合發展基礎上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當我們紀念一場戰爭時,如果得不出和平珍貴的結論,那就搞錯了方向。牢記戰爭教訓,為的就是珍惜和平的來之不易。“金門炮戰”的發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縱然兩岸同胞對“金門炮戰”的認知會因政治立場有所分歧,但回望這段共同記憶,發生在金門的歷史性變化還是會給兩岸同胞提供同樣深刻的啟示。

 

首先,兩岸是密不可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臺海區域曾長期陰雲密布,兩岸陷入軍事對峙,同胞隔海相望音訊斷絕;但海峽隔不斷兄弟親情,擋不住同胞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和對家人團聚的渴望。當兩岸封鎖的大門在上世紀80年代打開之後,兩岸關係逐步走上了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證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

 

其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早日實現應通盡通,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為例,金門縣曾是飽受缺水之苦的地區。經過兩岸同胞不懈努力,福建向金門供水終於克服種種困難和干擾成為現實,為金門民生需求、建設發展解燃眉之急、免後顧之憂,成為金門發展過程中一個標誌性事件,更為兩岸關係史冊增添了同胞情誼水乳交融的又一佳話。

 

第三,祖國大陸永遠是台灣發展的“源頭活水”,和平統一之後,台灣將永保太平,民眾將安居樂業。兩岸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和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改變的。

 

與金門積極參與兩岸融合發展對比起來,民進黨當局一系列破壞兩岸關係的動作更顯陰暗、無恥。其阻擋台灣民眾迫切需要的大陸疫苗之行徑,與當初阻擋金門與福建通水之作為如出一轍。民進黨當局只顧一黨私利,枉顧廣大台灣民眾切身利益福祉,至今仍想借歪曲炮擊金門歷史,激化兩岸矛盾與對立情緒,背離兩岸主流民意,必然自食其果。

 

“金門炮戰”63週年,我們要正告民進黨當局,戰火會因融合發展而消散,但也會因“台獨”分子謀“獨”挑釁而重燃。搞“台獨”,註定是死路一條。

展開全文

快評:金門炮戰紀念 歷史教訓有現實意義

2021-08-23

中評社快評/今天是1958年8月23日大陸解放軍炮擊金門63週年紀念日。這場炮擊,雙方密集交火持續了四十多天,之後的有限炮擊(大陸採取雙打單不打及重要節假日不打的策略)維持了二十多年,直至中美建交才完全結束,是兩岸關係史上的重要事件,影響深遠。今天紀念當年的金門炮戰,仍有現實的意義。

 

這場由大陸發起的823金門炮戰,各方有很多評論和解讀,但從已經解密的檔案訊息來看,主要是警告美國希望國民黨從金馬撤退、割斷與大陸的地緣連係、實現“劃峽而治”的圖謀,表達中國大陸堅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反對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決心,同時也提醒、協助台灣當局堅守一個中國原則,表明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必須由兩岸中國人自己解決。因此,823金門炮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對當時的國民黨當局長期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及近幾十年來兩岸的和平相處、和平發展有重要影響。

 

我們歷來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但兩岸和平的維護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兩岸衝突的根源也從未完全解除。近幾年來,美國持續利用台灣挑戰中國大陸,圍堵遏制中國發展,而台灣當政者也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破壞兩岸交往的政治基礎,試圖拉開兩岸距離,并完全配合美國的戰略需要,致使兩岸關係愈趨嚴峻複雜,兩岸衝突的風險有增無減。

 

我們認為,在823炮戰63週年之際,嚴肅、認真思考如何解除兩岸衝突的根源、改善兩岸關係、維護臺海和平,才是最好的紀念。

展開全文

金門炮戰60年 馬英九談兩岸和平:以前送砲彈 現在送水

2018-08-24

 

金門炮戰60年 馬英九談兩岸和平:以前送砲彈 現在送水

 

馬英九參加“八二三炮戰”紀念大會。(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昨天(23日)是“八二三砲戰”(金門炮戰)六十週年,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先到金門太武山公墓向陣亡官兵致祭,再赴田埔水庫視察兩岸通水。馬英九説,六十年前大陸“送”來四十七萬發砲彈,現在送來幾十萬觀光客及每天幾萬噸的水,改變非常大,“永遠不會希望它再改回去。”

 

有關薩爾瓦多與台灣“斷交”,馬英九表示“很難過”。他重申,自己做過台灣地區領導人,特別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蔡英文思考,要怎樣做才能避免“斷交”像雪崩?他認為,應該再思考能否回歸“九二共識”,讓大陸去除台灣有任何搞“台獨”、“一邊一國”的想法。這些想法如果存在,兩岸是不可能和解的。

 

據報道,馬英九昨天上午抵達金門,先陪國民黨金門縣長參選人楊鎮浯掃街,接著前往太武公墓參加“八二三炮戰”紀念大會。馬英九説,希望未來兩岸關係能朝和平方向發展。

 

馬英九前往田埔水庫視察兩岸通水情況時説,金門跟大陸從六十年前激烈戰爭,轉變成現在民生、觀光活動交流,改變非常大。“水”是其中一環,金門能夠成為兩岸通水據點,金門人應該感到很驕傲。(中國台灣網8月24日訊   李寧)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