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從1987年至今,海峽兩岸開啟交流已經36年了。天津市作為臺商投資的重要聚集地之一,截至今年6月,已經累計批准設立台資企業2602家,臺商投資的總額超過181.98億美元。今年8月22日,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簡稱“津臺會”)開幕。期間,有19個重點項目進行集中簽約,臺商投資總額達49.2億元人民幣,真正體現了海峽兩岸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是兩岸人民的共同追求。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第十四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開幕式現場(簡稱“津臺會”)

 

在促進津臺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天津市一直堅持走深走實,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措施,為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從2008年開始舉辦津臺會,天津市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順利舉辦了十四屆。僅前十三屆的津臺會就吸引了台灣2600多位政界、商界的重要人士參會,使津臺會成為兩岸同胞經貿交流融合、溝通親情的重要紐帶。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蘇哲銳

 

來大陸13年的台灣青年蘇哲銳是在天津工作的白領,在他的帶領下,天津臺協隊的棒壘球比賽成績一直是華北地區的冠軍。在今年的津臺會臺企新品採購洽談會的臺青創業區,他向大家展示了與棒壘球運動相關的展品。在談到兩岸交流時他説,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吸引台灣更多的人才和商品到天津來,並通過津臺會這樣的平臺幫助在天津發展的臺商和就讀的台灣學生落地生根。聊起棒壘球運動,蘇哲銳説自己就是天津臺協棒球隊的隊長,經常組織青年臺商與當地的青年打比賽,讓兩岸青年人以球會友,促進商業交流。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王銘寬(左)在津臺會展臺前

 

來自台灣的王銘寬先生到天津將近20年的時間了,這是他首次參加津臺會。他開心地對記者説:“我是天津姑爺,在這裡定居了,也買了房。非常感謝能給我機會參加交流,讓我們公司有機會面向更多的消費者。“他還對記者説,不管是兩岸經濟還是兩岸交流,都離不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像我常年在大陸生活,也希望吃到一些台灣的農特産品。兩岸關係好一點,兩岸貿易就可以多一點。希望借助這個展會,我的品牌在京津冀甚至華北地區都可以做一個全新的推廣,為公司增加更多的發展機遇。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鐘文軒(左)在津臺會現場

 

來自台北的80後青年鐘文軒是大陸咖啡某品牌的研發總監。他對記者説,他來大陸從事這個行業的初心就是想讓更多的大陸人認識咖啡、了解咖啡,他相信未來大陸的咖啡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大。他説:“我大多數的同學都在做金融或者科技相關的工作,在這裡,他們感覺今後能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的父母也認為,我在大陸工作或者生活,他們很放心,而且會常來這裡旅遊。”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楊泊舟(右)參加津臺會

 

在大陸奮鬥了十年的楊泊舟先生對記者説: “來到祖國大陸的第一感覺,就發現自己特別喜歡這裡。我爸爸在我小時候就一直説,你要記得你是中國人,要記得我們祖籍是福建,要記得身上流的血。我想把我的品牌往大陸這邊引進,就是希望把台灣的産品介紹給大陸同胞認識。大陸對台灣人的政策是很好的,為我們提供了很優厚的條件。搭上大陸發展的順風車,我相信能一步一步向著更好的方向走下去。”

 

兩岸同胞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

 

臺青王怡雯(左)和她創業團隊裏的年輕人

 

在天津做鄉村振興工作的台灣青年王怡雯,她的成長經歷讓記者的內心非常震撼。王怡雯經營的是第一個在大陸做落地運營鄉村振興産業的台資企業,也是天津市目前唯一一家把鄉村振興與黨建教育結合在一起的台資企業。多年來,她一個村一個村地挖掘,努力讓黨建教育的表達形式呈現得更活潑、更有趣。她著力打造的文旅主題就是 “紅色經典、綠色鄉村”,希望以此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除了讓企業發展與黨建內容緊密結合,王怡雯還開動腦筋,努力讓她的助力鄉村振興的臺企與當地村集體合作社的發展結合起來,天津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就是這樣的産物。在小辛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王怡雯持有50%的股份,其餘的股份是當地村民的。她認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自己的企業能夠真正助力鄉村振興,也能了解村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正因為村集體合作社持有一半的股份,所以集體的利益永遠擺在第一位,不管是在村裏面發展文旅産業,還是帶著村裏面的農特産品走出來,都要給集體創造收益,給村民帶來好處。到目前為止,王怡雯的合作模式已經複製了三個,而且發展得都很順利。王怡雯説:“台灣這麼小,大陸這麼大,不光是我這個小企業,就是再放大説兩岸的經濟或者兩岸關係,未來肯定是要走向統一的,這是不容置疑的一件事情。兩岸青年一定要多交流,只有交流多了,了解了,才能談認同;有了認同才能談融合;有了融合,兩岸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所以,兩岸的交流真的不能停也不能斷。”

 

兩岸同根一家親。只要兩岸産業融合發展,兩岸同胞和衷共濟,攜手同行,乘著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大船奮勇向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能夠越走越寬廣。(作者:左妍冰)

 

兩岸及香港青年培訓夏令營在京結營

2023-08-14

兩岸及香港青年培訓夏令營在京結營

圖為頒獎嘉賓為10名優秀營員頒獎。本報記者 楊子岩攝

 

8月12日,由香港潛能匯基金會與北京愛迪學校聯合主辦的“明日青年領袖培訓夏令營”在北京結營。夏令營于7月31日開營,在為期兩周的時間裏,來自兩岸及香港的100位優秀中學生,接受了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及北京愛迪國際學校老師提供的領導力培訓課程,並參訪了京東方、美團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新科技、數字經濟行業企業,與商界人士和專家進行了深度交流。

 

據主辦方之一、潛能匯創始會長江山介紹,該夏令營由主辦方全程公益支持,目的是為兩岸及港澳青年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和提高領導能力的平臺,全方位幫助青年學生在提升能力、豐富學識、開拓視野的同時感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果並培養家國情懷。

 

記者楊子岩

展開全文

用青春的力量共圓同一個夢——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臺青側記

2023-06-20

仲夏六月是火熱的季節,也是年輕一輩編織夢想的季節。第十五屆海峽論壇為兩岸青年交流搭建了大舞臺,讓他們在溝通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青年是時代前進的重要推動者。在海峽論壇的各種活動中,越來越多的兩岸青年相識相知、互鑒有無,用年輕人特有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新思路、新創意。在論壇大會上, “登陸”已經十六年的臺青壽彥軒説:“今天站在這裡,我可以很自豪地説,在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潮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沒有缺席。”

 

用青春的力量共圓同一個夢——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臺青側記

 

6月17日,第十五屆海峽論壇大會在福建廈門舉行(攝影:左妍冰) 

 

臺青林彥辰是第一次參加海峽論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非常激動,對記者説:“這是一個交流的盛會!有很多台灣青年來到廈門參加論壇。我發現,兩岸交流是所有台灣同胞最渴望的一件事情,每一個台灣青年都想要來參與盛會。”林彥辰還説,大陸對台灣同胞非常關心,把台灣的前途、青年同胞的發展都放在了首位。我想,未來兩岸統一對台灣青年的發展將更加有利。

 

在廈門大學讀書的台灣女生康明明今年是第二次參加海峽論壇大會了。她對記者説:“今年感覺不同的是,有許多島內朋友都來到了這個論壇,大會更加盛大,我也結識了新的朋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包含台灣人在內的,身為台灣青年,(我)也要扛起自己身上的責任。”康明明還表示,我們來到大陸發展,希望兩岸能夠更深度地融合,希望有更多的台灣青年、台灣學生來到大陸、了解大陸。只有深入融合到大陸的生活中,台灣青年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也才能為我們的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心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臺生茆致遠是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上海分會的會長。一直以來,他都在做兩岸青年學生之間交流的工作,幫助“登陸”的台灣青年更好地融入大陸的生活。茆致遠對記者説,這是他首次參加海峽論壇。看到台灣的村裡長、文藝界、體育界和民俗宗教界的各界人士都來了,自己心裏就明白這樣的論壇活動才是兩岸之間真正的交流。茆致遠説,作為學生,我肯定會首先學習好,然後用我的努力和奮鬥影響在台灣的親人朋友、高中同學、大學同學,這樣,我就能夠把推動兩岸交流的工作真正落實在自己身邊。

 

 

用青春的力量共圓同一個夢——第十五屆海峽論壇臺青側記

 

參加海峽論壇的部分台灣青年合影(攝影:左妍冰)

 

台灣青年楊睿澤是到大陸的“首來族”,記者採訪他時,他到大陸僅僅兩個多月。作為新媒體從業者,到大陸後,楊睿澤愛上了公益活動,常常作為志願者去幫助殘障人士。楊睿澤對記者説,在台灣,沒有海峽論壇這樣的兩岸交流活動。海峽論壇讓大家知道了自己的根在哪。他還給記者講了一個又一個在公益活動中發生的小故事,也展示了他拍攝的公益視頻。他説,大陸殘障青年樂觀積極的生活狀態讓他很震撼。用新媒體手段展示他在大陸參與的公益活動是他來大陸後最大的收穫,他一定會堅持參加公益活動。

 

談到首次參加海峽論壇的感受,來自上海的臺青陳深冊對記者説:“這次大會上,我聽到了來自不同職業、不同領域的台灣同胞的發言,意義很重大。我在思考,受到國家重視的我們,應該思考作為一名台灣青年應該做些什麼。”他還表示希望台灣早日回歸祖國的懷抱,因為這對我們中華民族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青年的夢想成就偉大的時代。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為台灣青年提供了巨大的舞臺和各種創業機會,希望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跨過海峽參與祖國的飛速發展,與大陸青年攜手打拼,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記者:左妍冰)

 

 

 

 

 

展開全文

以賽助創 2023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120個初賽項目出爐

2023-08-02

2023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8月2日對外通報,經過近一個月的報名,共收到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項目158個,有效報名項目為153個。經過專家評委的初評,120個進入初賽的項目清單新鮮出爐。8月22日至25日,兩岸青年將攜項目在江蘇常州比創新“曬”創意。

 

大賽自6月30日啟動報名以來,兩岸青年報名踴躍。通過審核的有效報名項目包括企業組項目35個,團隊個人組項目118個。其中,報名選手平均年齡38.2歲,具有留學經歷的55人,核心團隊博士67人,碩士100人,專利總數163個,軟體著作65個,其他知識産權40個。

 

153個項目中,大陸有效報名項目為77個,主要來自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廣東省、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北京市、黑龍江省等地;台灣地區有效報名項目為76個。

 

據介紹,此次大賽將以賽助創,為兩岸青年互學互鑒提供優質平臺,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融資貸款、技術轉移、輔導培訓、宣傳推廣等全方位、深層次、全鏈條服務,加強兩岸青年互動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中國台灣網、江蘇省臺辦聯合報道)

展開全文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2023-08-11

在雲南省中部的玉溪市有一家專門經營台灣簡餐的風味餐廳,名叫“禦味軒”。在這家已經經營了十年的餐廳裏,濃縮著一個“兩岸一家親”的美好動人故事。

 

2023年6月29日晚上10點20分,一架從台北經深圳中轉後飛往昆明的航班平穩降落在昆明長水機場。機場大廳的出口處聚集著迎接親友的人,肖鵬就在其中。他靜靜地注視著依次而出的旅客,希望早一些見到已經分別了三年半的妻子黃鬱芬和女兒。新冠疫情阻斷了海峽兩岸的正常往來,肖鵬與妻子、女兒只能通過視頻“隔屏相見”。妻子熟悉的身影終於出現了!肖鵬激動之餘輕聲地問妻子身邊的小女孩:“請問,你是我的寶妹嗎?”小女孩點點頭,肖鵬立即緊緊抱住了讓他日思夜想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女兒。寶妹離開玉溪的時候才到爸爸的腰際那麼高,現在都到他的肩膀高了。三年半的辛苦等待終於迎來溫情時刻……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一家在機場團聚的合影。(攝影:柳衛國)

 

故事的男主人公肖鵬是雲南玉溪易門人,他的妻子黃鬱芬是台灣新北人,兩人于2008年因工作原因在上海相識,從此開啟了一段跨越海峽的愛戀。半年後,肖鵬辭掉上海的工作回到玉溪,並熱情地邀請黃鬱芬到玉溪過年。初到玉溪的黃鬱芬立刻就被雲南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住了,接下來的二十多天時間,黃鬱芬對玉溪産生了莫名的親切感,還愛上了玉溪的豆腐小鍋米線和牛肉卷粉。回到台灣後,黃鬱芬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掉工作,告別父母,再次來到玉溪,讓兩人的異地戀畫上圓滿的句號。兩年後,肖鵬和黃鬱芬步入婚姻的殿堂。考慮到台灣的岳父岳母也需要人陪伴,肖鵬隨妻子在台灣住了兩年。在這兩年裏,肖鵬升級當上了爸爸,還學會了一門廚藝——台灣簡餐製作。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夫妻倆經營了十年的台灣風味餐廳。(玉溪市臺辦供圖)

 

女兒兩歲時,肖鵬帶著妻女回到玉溪,在玉溪五中旁開了一家餐吧“禦味軒”,專門經營台灣簡餐。製作簡餐的食材大多是從台灣寄過來的,深受玉溪人的喜愛。經過夫妻倆的精心打理,餐吧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前來就餐的客人絡繹不絕。四年前,女兒寶妹該上小學了。夫妻倆決定由黃鬱芬帶著女兒回台北讀書,肖鵬留在玉溪照顧年邁的父親,同時可以繼續經營餐吧,逢學校放寒暑假,黃鬱芬就可以帶著女兒回玉溪團聚。沒想到,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暴發,打亂了小兩口的計劃,團聚的時間一延再延……

 

獨自留在玉溪的肖鵬把對妻女的思念化成動力,一邊照顧年邁多病的父親,一邊把餐吧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條。店裏收款的賬號就是黃鬱芬的手機號,每做成一單生意,手機就會收到一筆款。通過收款短信,黃鬱芬能知道當天的生意如何,由此判斷出丈夫在餐吧經營得多麼辛苦。每天晚上,夫妻二人都保持視頻通話,妻子千叮嚀萬囑咐讓丈夫保重身體。帶著女兒讀書的黃鬱芬專職照顧女兒,養家的重擔落在了肖鵬一個人身上。肖鵬盡力經營好餐吧,只給自己留下非常少的零用錢,其餘的全數打給黃鬱芬。如此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丈夫,讓黃鬱芬確信自己嫁給這個男人值得了。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和妻子黃鬱芬一起經營著自己的小餐館,心滿意足。(玉溪市臺辦供圖)

 

玉溪市臺辦是當地臺胞臺屬的“娘家人”,他們一直關心著肖鵬一家。臺辦主任柳衛國經常找肖鵬聊天,幫他疏導情緒;邀請肖鵬參加聯誼活動,讓他認識更多的朋友。逢年過節,臺辦還會為肖鵬的妻子女兒寄去春聯和玉溪特産,感受一脈相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習俗。黃鬱芬説:大陸惠臺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和“農林22條措施”以及雲南省頒布的惠臺“75條措施”等等,她都能在微信群裏收到玉溪市臺辦的通知。臺胞有什麼困難,臺辦總是想方設法幫助協調解決。兩岸恢復出入境防疫常態化管理後,臺辦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肖鵬,肖鵬馬上就為妻女訂購了機票。

 

聽説黃鬱芬帶著寶妹回來了,左鄰右舍都帶著禮物趕來看望。小夥伴們帶著各種文具、糖果、餅乾,來與寶妹相聚,圍在一起嘰嘰喳喳聊個沒完。柳衛國代表玉溪市臺辦看望了黃鬱芬和寶妹,還送給寶妹一套中國歷史書籍。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玉溪市臺辦主任柳衛國向寶妹贈送中國歷史書籍。(玉溪市臺辦供圖)

 

餐吧老闆娘回來了,店裏的常客們非常高興。黃鬱芬跟他們聊著新北的變化,説那裏已經通了高鐵,新建了九個社區,還建了一個專門接待大陸觀光團的夜市。黃鬱芬説,她希望兩岸能儘快恢復正常往來,增進兩岸同胞福祉。

 

女兒寶妹回到了身邊,父親肖鵬高興地帶著她去看自己當年和妻子一起去過的景點,讓孩子知道玉溪是“聶耳故鄉”“雲煙之鄉”“花燈之鄉”這“三鄉”的由來,認識了國歌的曲作者聶耳。寶妹現在已經快上五年級了,這次回家不僅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方方面面的認知,更説回台灣後要和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肖鵬一家開心地在玉溪紅塔大酒店頂層觀光餐廳用餐,觀賞家鄉美景。(玉溪市臺辦供圖)

 

兩岸一心,讓愛回家

 

寶妹在家鄉參加親子活動,體驗製作蛋糕。(玉溪市臺辦供圖)

 

肖鵬一家的動人故事,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縮影。他們經歷了疫情的考驗,經歷了跨越海峽的考驗,堅守初心,保護著親情的愛與美好。希望他們內心珍視的這份愛,能夠讓一個又一個兩岸婚姻家庭回家的路短些、再短些。(撰稿:郝嫻)

展開全文

第25屆甬臺大學生夏令營舉行 臺生組團探大陸發展活力

2023-08-02

“追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寧波,希望能更加深入了解大陸。”8月1日,來自台灣的大學生林永檠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林宏洋曾於今年6月到訪浙江寧波,參加當地舉辦的茶葉博覽會,“他説這裡很棒,我也想實地了解這麼棒的地方。”

 

到訪鄞州區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了解臺青創業故事;沉浸式“打卡”寧波前洋直播中心,體驗“直播帶貨”;前往大陸科技公司,了解當地製造業發展前景……在林永檠的“行程單”上,一項項“體驗”展現了大陸發展的別樣活力。

 

7月31日至8月9日,第25屆甬臺大學生夏令營在寧波舉行。來自台灣大學等台灣15所高校的數十位大學生參加了該活動。

 

甬臺大學生夏令營是1993年經寧波市臺胞臺屬聯誼會、台北市寧波同鄉會和寧波大學三方協商,共同推動舉辦的甬臺大學生互訪活動。

 

台北市寧波同鄉會常務理事張禩民表示,30年來,該夏令營為台灣青年認識祖國大陸、拓寬視野、樹立正確歷史觀、根植家國情懷搭建了平臺,希望兩岸青年加強交流學習,了解兩岸歷史脈絡、感受兩岸血脈相連,抓住歷史機遇,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投身民族復興偉業。

 

“這是我第一次來大陸。數字時代,我一直很關注線上運營方式。”臺生黃子蕓是一位“00後”,她直言對直播經濟充滿了興趣。

 

在此次活動中,黃子蕓現場體驗了一番“直播帶貨”。“這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專業,除了現場的專業設備外,還要了解産品的屬性,掌握潛在消費者的興趣點。”黃子蕓如是説。

 

串珠成鏈的城市交通網,不斷精修的城市顏值,在大陸創業的這些年來,臺青林家安深感大陸市場之大。

 

“特別是寧波,這座城市的人文環境太讚了,創業氛圍也很棒。”在活動現場,林家安以自身為例,向臺生們講述了其在大陸創業的故事。在她看來,大陸市場大有可為,只要肯花心思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希望有機會能來大陸創業創新。”臺生陳冠宇是一名生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在他看來,通過夏令營多走走看看,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祖國,也能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資訊,為未來就業打下基礎。

 

據悉,本次夏令營以“傳中華文化 續民族根脈”為主題,通過深度參訪、深入交流、現場觀摩等形式,增進甬臺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對寧波現代産業和鄉村振興領域發展現狀的了解和認知。

 

中新網寧波電 記者 林波

展開全文

民進黨信口雌黃,但是抵不過真實的數據

2023-06-02

先來看幾組真實數據:

 

1990年,第一家台資企業順昌紡織在江蘇省昆山市落戶。三十三年後的今天,這個“1”已經“裂變”到了5800多。據昆山市臺辦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昆山市累計批准台資項目5832個,其中2640個項目選擇持續增資。僅僅在最近三年,昆山市新批台資項目就達600個,增資項目179個,新增投資總額72.21億美元。去年,昆山市的GDP歷史性地邁上5000億元大臺階,整個昆山地區生産總值的30%、工業總産值的40%、利用外資的50%、進出口總額的60%來自台資企業的貢獻。

 

再看江蘇省臺辦官網的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蘇州新設立台資企業98家,實際利用台資6.1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臺企數量增加6.5%,實際利用台資增加96%,新增總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臺企9家,合同台資6.4億美元,有38個增資項目的增資總金額為2.46億美元。

 

另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臺商在大陸投資的項目由8.8萬個增加到12.97萬個,實際使用台資由570.5億美元增加到720億美元,先後有60家台資企業在大陸資本市場上市融資。

 

民進黨信口雌黃,但是抵不過真實的數據

 

5月17日,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在京召開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旺旺集團駐京首席代表林天良連任常務副會長。他表示,新時代走過的十年,對於廣大臺商臺企而言,是共同成長和蓬勃發展的十年,不僅投資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也吸引著更多臺胞在大陸紮根。(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鮮活的數字與事實説明,三十多年來,廣大臺胞臺商臺企積極參與兩岸經濟合作與融合發展,在大陸廣闊天地中實現了更好發展。大陸一直是廣大臺商臺企投資的最大最佳目的地。在昆山開發區,佔地12.3萬多平方米的昆山六豐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的新廠區已經全部竣工,現代化的廠房和先進的機器設備將成為六豐在大陸最先進的生産基地,這座智慧工廠生産的輪轂將從鑄造、加工、涂裝、下線等全程實現無人化操作。這就是成立於1992年的台灣六和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落戶昆山開發區已經三十多年了。“預計整條産線的工作效率將提升近50%,産能提升30%,實現全面降本增效。”六豐機械執行副總經理魏授桐高興地説,“我走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像昆山這麼好的營商環境以及完備的供應鏈。”

 

面對事實,島內仍有媒體不遺餘力地炒作“昆山當地臺商有三分之一已撤離”的假消息;民進黨主席賴清德也信口雌黃,説:“大陸經商條件已大不如前,同時已不再是臺企投資的最大基地”。可以這樣説,違背事實、無中生有,就是在睜著眼睛説瞎話;毫無操守、甘當綠營“傳聲筒”的臺媒,就是沒有遵守新聞職業中真實報道這條基本原則。上述兩者的目的,除了別有用心地“黑”大陸,就是在有意誤導台灣民眾。

 

民進黨信口雌黃,但是抵不過真實的數據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臺企聯新一屆會長、監事長就職典禮上,國臺辦主任宋濤勉勵臺商“觀全局、看大勢、謀長遠,把握大陸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當前,世界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企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大陸經濟長期向好,在推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展現出超強韌性、巨大發展潛力和充分活力,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臺商臺企提供了豐富的發展機遇。縱觀全球,大陸為臺商臺企提供各方面支持的力度之大,可謂“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日前,台灣“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在蘇州參會時接受採訪,他説,臺商絕對不能忽略大陸市場,因為台灣本身市場狹小。臺企要發展壯大,必須依託大陸市場,與大陸相互配合。有數據顯示,做為台灣重要的工商團體,“三三會”的成員企業中,八成以上在大陸投資。

 

在5月31日舉行的國臺辦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將持續完善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為臺胞臺商臺企營造更好的發展、投資環境。大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會是臺商臺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