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我是台灣青年邱慶齡,很榮幸受海峽飛虹《兩岸新發現》節目組的邀請,不久前參加了在甘肅省的採訪拍攝活動,活動的主題是“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十年多來,作為記錄大陸生活的影視人,我一直在大陸各個城市旅遊,記錄所見所聞,再展放到海內外的網絡平臺上,希望通過鏡頭畫面和我的聲音解讀,讓在台灣的親朋好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看到中國的美麗風光、社會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實現狀。此次甘肅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我記憶深刻的是在蘭州市參觀《讀者》出版集團的總部。《讀者》這本雜誌,我在台灣就讀過,我還知道《讀者》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都開設了賬號,全球的讀者粉絲很多。在《讀者》出版集團的晉林工作室(晉林工作室成立於2014年,是以《讀者》集團著名的編審徐晉林老師的名字命名的出版創新工作室),我學習了集團關於書籍裝幀設計、手工書的設計理念,也學習了在書籍設計中的多種工藝的應用方法,還觀摩了《蘭花花》《玩皮影》《我的票你的詩》《敦煌古韻》等手工原創圖書,它們創意新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將紙質版、互動閱讀、新媒體閱讀巧妙地融為一體,打破了固有的閱讀方式,增強了書籍閱讀的趣味性,也延伸了讀者的閱讀空間,為我們兩岸媒體人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設計創作思路。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右二)與參與《兩岸新發現》節目拍攝的台灣青年在《讀者》出版集團參觀合影

 

要認識和探索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當地的寶藏博物館。這次甘肅之行,我參觀的甘肅省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憑著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我直接預約入館。不到甘肅省博物館,你真的不知道甘肅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多深,隴原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遺存有多珍貴!博物館匯集了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寶,以佛教藝術瑰寶、新石器時代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等文物展品最為珍貴。我一路走一路看,史前文明展、絲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內心不禁感嘆中華文明史的悠久: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作為台灣青年,我由衷地為中華璀璨的文明而心生驕傲。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邱慶齡在甘肅省博物館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甘肅省博物館裏的文創紀念品琳琅滿目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我深度體驗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親身感受了那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在日常生産勞動及社會生活中,藏族同胞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節日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藏式建築,不論是寺廟建築還是民居建築,無不充分展示藏傳佛教的豐富內涵、悠久獨特的藏區風情和民俗特點,也映襯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藏族同胞順應地勢修建房屋,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相協調的建築風格。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與藏族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參加賽馬節活動

 

這次甘肅之行,來到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黃河的身邊,我感覺好像躺進了母親的懷抱。我20歲時,母親去世了,這次見到母親河,我一下子就深深地愛上了她。黃河,日復一日滋潤著中華大地、養育著中國人民,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求回報。詩仙李白那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雷貫耳,對我來説,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著不同的意境。十多年了,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更有緣在大陸成家,時光就像黃河水一樣流逝不復回。但是細想想,雖然時光流逝了,我卻收穫了兩岸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這些情誼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最終匯入大海一樣,將海峽兩岸的同胞融合為了一家人!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我的拍攝、繼續我的生活,我要像愛家人一樣愛我在每個城市裏結交的朋友,更要為大家製作和展示更多更好看的大陸生活記錄,我還要建議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朋友們一定要來親自看一看,那將使你們受益終生。(撰稿及供圖:邱慶齡)

 

 

 

“遇見唐卡”——台灣青年對話非遺傳承人交巴加布

2023-08-19

“遇見唐卡”——台灣青年對話非遺傳承人交巴加布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和台灣青年交流(攝影:王毅)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何婧、霍建陽、王奇英):8月18日,“説如意甘肅——兩岸媒體人走進黃河第一灣”採訪團一行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在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交巴加布的家中,台灣青年詳細了解了唐卡的製作過程,認真學習了唐卡以及它所代表的藏族文化。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交巴加布所創作的唐卡作品在畫風畫技上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尤其在著色、暈染、勾線和上色方面有極深的造詣。“唐卡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愛好,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晚,我都在反復思考如何將唐卡畫得最好,畫到完美。可能今天畫的唐卡,到明天又會覺得有瑕疵,於是又開始重新畫。唐卡就是這樣,可以一直促使你進步,讓你變得更‘高’。”談及四十多年來唐卡製作的歷程,交巴加布始終保持敬畏之心。

 

在了解了唐卡藝術和交巴加布製作唐卡的經歷後,台灣青年邱慶齡説:“從一個學徒到可能成為教授唐卡的老師,大概需要5到7年的時間!然而我們很多現代的年輕人可能並沒有這麼長的時間靜下心來去學習一件事,但是交巴加布堅持了四十多年。對於這種精神,我非常欽佩,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我一定要來拜訪交巴加布老師的原因。唐卡是藏族同胞很重要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來,我想將唐卡藝術和文化講給我的台灣朋友們聽,讓他們也更加了解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唐卡製作背後的精神。”

 

唐卡作品極具民族特色,且有極高的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價值。台灣青年黃曉亭曾學習過6年繪畫,在與交巴加布交流前,她查閱了很多資料,對唐卡的繪製和藏族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唐卡是藏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台灣對這部分是完全陌生的,很難去接觸和了解。這一次很榮幸有機會來到這邊,詳細地去和唐卡非遺傳承人請教,這次跟唐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也給我帶來很多的震撼和感動。”黃曉亭對記者説。

 

能讓台灣青年對唐卡以及它所代表的藏族文化有所了解,交巴加布感到非常開心。他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讓大家了解唐卡,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送到千家萬戶,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和諧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構圖別致,畫面不受真實時空的限制,即使在很小的畫幅中也能表現境域廣闊的意境。它巧妙地利用變形的山石、祥雲、花卉等圖案,將複雜的情節內容自然分割開來,形成既獨立又連貫的傳奇故事畫面,新穎別致,生動有趣。

 

飛虹沙龍: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_fororder_800x200

 

進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專題,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展開全文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2023-08-24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真切地體會到小時候地理課本上所學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是什麼樣的感覺了!”剛剛參加完“説如意甘肅——兩岸媒體人走進黃河第一灣”活動的台灣青年蔡孟軒由衷地發出了感慨。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甘南州瑪曲縣“天下黃河第一彎”風光(攝影:王毅)

 

甘肅省位於中國西北部,在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處,分屬黃河、長江和內陸河三大流域。甘肅的風光神奇而多樣,擁有除海洋和島礁外中國所有的地貌類型,有“生態奇觀的博物館”之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考察,他非常形象地講到:“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宛如一柄‘玉如意’”。因此,我們此次甘肅之行就是要帶朋友們走近黃河,了解甘肅,一起説如意甘肅。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説如意甘肅”採訪團一行在“天下黃河第一彎”合影(攝影:王毅)

 

8月21日,為期一週的活動結束了。在活動中,來自海峽兩岸的“網紅”博主、媒體記者走進甘南藏族自治州和蘭州市,深入了解黃河甘肅段的獨特文化、民族風情和城市發展。他們感受瑪曲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的狂歡氛圍,探訪“天下黃河第一彎”和阿萬倉濕地,走進藏族牧民帳篷體驗牧民生活,打卡蘭州黃河風情線,感受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聽黃河沿岸的居民講述黃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甘南州瑪曲縣阿萬倉濕地風光(攝影:王毅)

 

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補給地。瑪曲在藏語裏的意思就是“黃河”。黃河自巴顏喀拉山出發,在瑪曲縣形成了一道433公里的“天下黃河第一彎”,黃河瑪曲段注水增流量佔黃河源區徑流量的58.7%,被譽為黃河的“蓄水池”。2008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舉辦的“選美中國”活動中,瑪曲的阿萬倉濕地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草原濕地”的第一名。

 

“我被黃河第一彎和阿萬倉濕地的美震撼到了!”台灣青年蔡孟軒興奮地説,“望眼過去是無邊無際的原生態大草原,黑色的牦牛與白色的羊群點綴在草原那綠色的‘地毯’上,美如畫卷,隨手一拍都是如明信片般的美景大片。”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瑪曲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現場(攝影:王毅)

 

台灣青年邱慶齡在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上觀看了賽馬比賽,向藏族同胞學習了打酥油、磨青稞、搟羊毛氈等遊牧民的日常生活勞作內容。他説:“這是我第一次到甘南,這裡嚴酷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使得藏族人民更加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這裡的藏族同胞在日常生産勞動中創造出了燦爛而獨特的節日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藏族朋友對我們熱情而友好。我希望有更多的台灣青年來甘肅體驗賽馬和藏族遊牧文化,認識藏族朋友,感受兩岸一家親。”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它歷史悠久而厚重,始祖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絲路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交相輝映。在甘肅省境內,有不可移動文物16895處、世界文化遺産7處、國家級和省級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630多個。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台灣青年在蘭州“黃河母親”雕塑前合影(攝影:王毅)

 

本次“説如意甘肅”活動特意安排台灣青年體驗蘭州牛肉麵製作技藝、藏族唐卡、蘭州羊皮筏子、蘭州剪紙、蘭州刻葫蘆、蘭州太平鼓等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他們與傳承人交流互動,彼此成為了良師益友。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台灣青年與蘭州剪紙傳承人葉長友展示剪紙作品(攝影:李楠)

 

相傳明朝大將徐達奉命西征,久攻蘭州不下,將領們從蘭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啟發,創造了三尺長鼓,讓士兵將兵器藏在長鼓中,喬裝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池。從此,百姓們就稱這種鼓為“太平鼓”。台灣青年黃曉亭在體驗了太平鼓的敲打和步法後,即興作詩一首:“非遺傳承,鼓聲入心。天下太平,響徹古今。” 她説,黃河是孕育我們中華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存在。雖然我們來自比較遙遠的台灣,但是我們骨子裏流的都是一樣的血,都是中國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是一輩一輩流傳下來的,我們在文化上是有共同點的。來到甘肅之後,就能感覺古人和我們離得並不遙遠,許多耳熟能詳的詩詞都出自這裡,這裡能激發出人們很多創作靈感。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台灣青年體驗蘭州太平鼓表演(攝影:王毅)

 

《舊唐書·東女國傳》曾有記載:“以牛皮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傳》寫道:“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于水”。自明清乃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羊皮筏子一直是蘭州民眾載人載物的交通工具,2006年被確定為甘肅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當我親自乘坐上羊皮筏子這鐘古老的交通工具時,就被震撼了,沒想到羊皮和牛皮竟然可以被吹成氣囊飄在黃河上載人載貨。甘肅是個擁有非常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地方,在黃河上漂流的時候,看到周圍壯麗的自然景觀,突然意識到這些非遺文化是人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橋梁和産物。”台灣青年林逸妍發出了這樣的感悟。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説如意甘肅”採訪團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合影(攝影:李楠)

 

在採訪活動中,多位台灣青年參與錄製了多期《兩岸新發現》新媒體視頻節目,希望能通過節目把自己在甘肅的親身體驗分享給更多朋友。兩岸媒體人和當地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還在讀者出版集團參與了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為主題的“飛虹沙龍”線下活動,大家紛紛回憶著難忘的甘肅之行,分享著各自的收穫。

 

“甘肅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台灣青年蔡如瑜説,“阿萬倉濕地的壯麗景色令人陶醉,賽馬節讓我領略到了濃厚的草原風情,蘭州這個美食天堂使我的味蕾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體驗唐卡製作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獨特。此行讓我領略了黃河沿岸的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壯麗的自然風光,讓我對這片土地充滿了敬畏與喜愛。這次旅行將成為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

 

臺青:甘肅之行帶給我們很多震撼和感悟

 

台灣青年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參與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為主題的飛虹沙龍(攝影:王毅)

 

邱慶齡激動地説:“這次行腳甘肅和黃河,讓我愛上了這條母親河。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滋養照顧著祖國大地上的人民,不求回報。詩仙李白曾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詩句,這句如雷貫耳的詩句對我來説有著不同的意境。我來大陸十多年了,就業、創業,也有緣在祖國大陸成家立業。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擁有了兩岸更多的家人和朋友,就像黃河流入大海一樣,海峽兩岸最終融合為一家人。我深刻體會到了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的真正含義。我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把甘肅的美食、美景、文化和黃河的真正內涵分享給更多的台灣同胞和全世界人民。甘肅,等我再來!”(采寫:陳鈞、何婧、霍建陽 

 

展開全文

在“黃河第一彎” ,台灣青年對話瑪曲草原上的環保衛士

2023-08-18

在“黃河第一彎” ,台灣青年對話瑪曲草原上的環保衛士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天下黃河第一彎”(攝影:王毅)

 

在“黃河第一彎” ,台灣青年對話瑪曲草原上的環保衛士

 

“説如意甘肅”採訪團一行在“天下黃河第一彎”合影(攝影:王毅)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何婧、霍建陽、王奇英):8月17日,“説如意甘肅”採訪團一行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天下黃河第一彎”,在這裡,“綠色的毯子”鋪滿大地,黃河繪出了優美的回彎,兩岸媒體人和台灣青年在這裡感受到黃河首曲的良好生態,了解了當地居民守護黃河和瑪曲草原的故事。

 

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瑪曲濕地是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被譽為“黃河之腎”。在這片草肥水沃的河畔,有一位“拾荒者”,他的名字叫卓瑪加布。為了守護河畔和草場的生態環境,卓瑪加布一直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力量。2003年,卓瑪加布開始帶領達爾慶村的村民治理村子的環境衛生,最初做的事情就是拾撿散落在草場上的垃圾。從此,“那個拾垃圾的人”就成了卓瑪加布的“代號”。卓瑪加布對這個“代號”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的心裏,是黃河和草原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瑪曲人,污染黃河和草原的行為是讓他內心不能容忍的。當然,那時人們的環保意識並不強,對卓瑪加布的行動非常不理解,認為他是在“浪費時間”。

 

在“黃河第一彎” ,台灣青年對話瑪曲草原上的環保衛士

 

接受採訪的卓瑪加布和台灣青年蔡孟軒合影(攝影:王毅)

 

聽到這裡,台灣青年蔡孟軒問卓瑪加布:“您為什麼要‘撿垃圾’呢?又是如何説服家人和周圍人支持您的?”卓瑪加布回答説:“對我來説,這片土地(瑪曲草原)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跟人類一樣,年輕的時候都身體康健,長大了就會生病。現在環境生了病,就需要我們愛護它,回饋它。”就是這樣的理念支撐著卓瑪加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漸漸地,家人和村民們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大家一起加入到保護家鄉生態環境的行列。

 

然而, “撿垃圾”並不是卓瑪加布保護環境過程中想做的唯一的事情。看著一些草場逐漸在沙化,而且情況越來越嚴重,僅靠“撿垃圾”無法從根本上守護住這片美麗的草原。於是,卓瑪加布從2014年開始在黃河邊的一座小山丘上種植高原柳,一下子就種了1000棵!第二年,他帶領著親朋好友在瑪曲草原上的一個治沙點,又種下了2000棵柳樹苗、播撒了2000斤草籽。為了提高樹苗和草籽的成活率,他特意邀請四川若爾蓋草原上有治沙經驗的專家來指導……卓瑪加布説,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隊伍裏,大家都重視環保了,瑪曲就一定能成為美好的樂園。

 

採訪結束了。蔡孟軒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説:“卓瑪加布大叔的事跡很打動我。他就像一個小小的齒輪,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功能。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我們環境保護中的一個‘小齒輪’,那我們生態環境這個‘大齒輪’就會更好更快地轉動下去。”

 

在“黃河第一彎” ,台灣青年對話瑪曲草原上的環保衛士

 

瑪曲縣阿萬倉濕地(攝影:王毅)

 

據了解,近些年來,瑪曲縣政府推動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全力推動黃河上游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黃河瑪曲段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明顯改善,瑪曲濕地也成為了黃河上游一顆璀璨的明珠。

 

飛虹沙龍: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_fororder_800x200

 

進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專題,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展開全文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2023-08-17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賽馬節馬場跑道(攝影:王毅)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參賽選手策馬奔騰,馳騁賽場(攝影:王毅)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在賽馬節上策馬揚鞭的選手(攝影:王毅)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何婧、霍建陽、王奇英):駿馬奔騰,你追我趕。8月16日,“説如意甘肅”採訪團一行來到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參加採訪團的兩岸媒體人親身感受了中國·九色甘南香巴拉瑪曲第十四屆格薩爾賽馬節,領略了參賽選手策馬揚鞭的颯爽英姿,記錄了一個個精彩瞬間。

 

賽馬活動是瑪曲草原人民最喜愛的體育文化活動之一。至今,瑪曲縣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格薩爾賽馬節,成為甘(肅)、青(海)、(四)川三省地區規模最大、獎金最高、參賽選手最多的賽馬盛事,有著草原上的“奧運會”“世界盃”之稱。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馬術協會授予瑪曲縣“中國賽馬之鄉”的稱號。今年的賽馬節是甘南州70週年州慶的分項活動之一,從8月13日開始到17日結束,歷時5日。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正在觀看賽馬比賽的觀眾(攝影:王毅)

 

瑪曲縣格薩爾賽馬協會理事長尕爾考介紹説,今年有48個代表隊、1000多匹馬參加比賽,設有不同距離的速度賽、耐力賽等七個比賽項目。來自全國各地觀看比賽和旅遊的人有十幾萬。為更好地開展這項群眾體育活動,瑪曲縣對格薩爾賽馬中心進行了改擴建,比賽跑道從以前一圈1000米增加到1600米,看臺座位數增加到8000個,不僅為全國各地的參賽隊伍提供了更加專業的賽馬場地,也為周邊群眾和遊客帶來更加舒適的觀賽環境。

 

在本屆比賽中獲得2000米速度賽冠軍的青海省藏族騎手柏柏高興地説:“縣裏為我們賽馬手搭建了這麼好的一個平臺,新修的賽馬場環境也非常好,我明年還要來參加比賽。”

 

瑪曲,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黃河”。瑪曲縣位於甘、青、川三省結合部,是甘肅省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嚴酷、唯一不産顆粒糧食的純牧業縣。黃河在瑪曲縣境內流徑 433 公里,瑪曲縣境內有 563 萬畝濕地資源,水源補給量佔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構成黃河上游完整的水源體系,具有很強的水源涵養能力和水土保持功能,是維繫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瑪曲還是河曲馬、阿萬倉牦牛、歐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優良畜種的中心産地,“天下黃河第一彎”“中國賽馬之鄉”“世界最美濕地草原”“格薩爾發祥地”“藏民歌彈唱故里”等文化旅遊品牌享譽國內外。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台灣青年邱慶齡(左)向瑪曲縣格薩爾賽馬協會理事長尕爾考(右)了解賽事情況(攝影:王奇英)

 

兩岸媒體人走進甘南體驗賽馬活動

 

台灣青年邱慶齡(左二)與賽馬節嘉賓合影(攝影:王奇英)

 

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台灣青年邱慶齡跟隨採訪團在賽馬現場觀看了比賽。他曾經參加過馬術培訓,因此對觀看賽馬最為期待。在觀看比賽後,他表示,現場觀看賽馬比賽讓人熱血沸騰、心情激動,自己也好想去參加賽馬。看到現場觀眾吃著小吃、痛快地為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選手加油、吶喊,幸福感滿滿。邱慶齡還對記者説:“通過採訪賽馬節的裁判和選手,我體會到他們到這裡來不僅是切磋賽馬的技藝,更是大家在一起歡聚、交流,非常歡樂。馬在我心裏是一種神聖的動物,遊牧民族家家都是與馬為伴。這裡的人、動物和自然界有一種天然的聯結,讓我很感動。”

 

飛虹沙龍: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_fororder_800x200

 

進入“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專題,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展開全文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慶祝建州70週年

2023-08-11

2023年8月10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各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在甘南州合作市當周草原景區載歌載舞,歡慶甘南州70週年生日。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慶祝建州70週年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慶祝建州70週年

 

據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自1953年成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全面進步,人民生活實現由基本溫飽到全面小康,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歷史性跨越。2022年,甘南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45.12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18.37億元,分別是1953年的544倍、5667倍。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慶祝建州70週年

 

(馬靜娜)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