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臺青邱慶齡:行腳母親河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3-09-08 16:19:24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是台灣青年邱慶齡,很榮幸受海峽飛虹《兩岸新發現》節目組的邀請,不久前參加了在甘肅省的採訪拍攝活動,活動的主題是“行腳母親河 説如意甘肅”。十年多來,作為記錄大陸生活的影視人,我一直在大陸各個城市旅遊,記錄所見所聞,再展放到海內外的網絡平臺上,希望通過鏡頭畫面和我的聲音解讀,讓在台灣的親朋好友和世界各地的朋友都能看到中國的美麗風光、社會的繁榮昌盛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真實現狀。此次甘肅之行給我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我記憶深刻的是在蘭州市參觀《讀者》出版集團的總部。《讀者》這本雜誌,我在台灣就讀過,我還知道《讀者》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都開設了賬號,全球的讀者粉絲很多。在《讀者》出版集團的晉林工作室(晉林工作室成立於2014年,是以《讀者》集團著名的編審徐晉林老師的名字命名的出版創新工作室),我學習了集團關於書籍裝幀設計、手工書的設計理念,也學習了在書籍設計中的多種工藝的應用方法,還觀摩了《蘭花花》《玩皮影》《我的票你的詩》《敦煌古韻》等手工原創圖書,它們創意新穎,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將紙質版、互動閱讀、新媒體閱讀巧妙地融為一體,打破了固有的閱讀方式,增強了書籍閱讀的趣味性,也延伸了讀者的閱讀空間,為我們兩岸媒體人提供了豐富的書籍設計創作思路。
作者(右二)與參與《兩岸新發現》節目拍攝的台灣青年在《讀者》出版集團參觀合影
要認識和探索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就是深入當地的寶藏博物館。這次甘肅之行,我參觀的甘肅省博物館讓我大開眼界。憑著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我直接預約入館。不到甘肅省博物館,你真的不知道甘肅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多深,隴原大地上留下的文化遺存有多珍貴!博物館匯集了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珍貴文物和藝術珍寶,以佛教藝術瑰寶、新石器時代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漢唐絲綢之路珍品等文物展品最為珍貴。我一路走一路看,史前文明展、絲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內心不禁感嘆中華文明史的悠久: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作為台灣青年,我由衷地為中華璀璨的文明而心生驕傲。
作者邱慶齡在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裏的文創紀念品琳琅滿目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我深度體驗了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親身感受了那裏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環境。在日常生産勞動及社會生活中,藏族同胞創造了燦爛而獨特的節日文化、建築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繪畫、雕塑、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藏式建築,不論是寺廟建築還是民居建築,無不充分展示藏傳佛教的豐富內涵、悠久獨特的藏區風情和民俗特點,也映襯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藏族同胞順應地勢修建房屋,形成了與自然環境、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相協調的建築風格。
作者與藏族小朋友成了好朋友
作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參加賽馬節活動
這次甘肅之行,來到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黃河的身邊,我感覺好像躺進了母親的懷抱。我20歲時,母親去世了,這次見到母親河,我一下子就深深地愛上了她。黃河,日復一日滋潤著中華大地、養育著中國人民,她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不求回報。詩仙李白那句詩“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雷貫耳,對我來説,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著不同的意境。十多年了,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更有緣在大陸成家,時光就像黃河水一樣流逝不復回。但是細想想,雖然時光流逝了,我卻收穫了兩岸的親情、友情與愛情,這些情誼就像奔騰不息的黃河最終匯入大海一樣,將海峽兩岸的同胞融合為了一家人!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我的拍攝、繼續我的生活,我要像愛家人一樣愛我在每個城市裏結交的朋友,更要為大家製作和展示更多更好看的大陸生活記錄,我還要建議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朋友們一定要來親自看一看,那將使你們受益終生。(撰稿及供圖:邱慶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