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在呼和浩特感受民族文化融合之美——台灣青年內蒙古之行實錄之四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3-09-15 17:22:2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是蒙古語的音譯,意為“青色的城”,因此呼和浩特也稱青城。今年八月份,我跟隨海峽飛虹中文網《兩岸新發現》節目組踏上內蒙古大地製作節目。離開之前,我特意用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去造訪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寺,親身感受到那裏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信仰勝地。
大召寺,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是一座大型的藏傳佛教寺廟,也是呼市著名的景點。大召寺信奉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我去過甘肅甘南自治州的拉卜楞寺、青海省的塔爾寺,它們與大召寺一樣,都供奉著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大召寺的蒙語發音為“伊克召”, “伊克”的意思是“大”,“召”在藏語裏的意思是“寺廟”。大召寺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有“聖獅”之稱的阿拉坦汗于明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于西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寺廟建成後,明萬曆皇帝賜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銀制的釋迦牟尼像,所以又名“銀佛寺”。1640年,清太宗皇太極命令重修和擴建大召寺,竣工後,皇太極賜給滿、蒙,漢三種文字的寺額,改稱“無量寺”。所以,大召寺有了現在通俗的名稱“大召無量寺”。
大召無量寺一景
阿拉坦汗任內最偉大的功績就是與明朝休戰,促進雙邊商貿往來,引進中原地區的農業技術,改善北元的民生條件。到了晚年,阿拉坦汗開始信奉藏傳佛教,並在蒙古諸部落裏推廣藏傳佛教。為此,大召寺正門前供奉了一尊阿拉坦汗的雕像,以示紀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召寺,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投鉅資大規模修繕後的模樣。整座寺廟佔地三萬平方米,採用伽藍七堂式佈局,也就是典型的漢化禪宗寺廟佈局。大召寺的文物藏品極為豐富,最著名的是銀佛、龍雕、壁畫,被稱為“三絕”,它們是明代的歷史遺跡,具有極高的工藝水準和觀賞價值。銀佛,即供奉在佛殿內的釋迦牟尼像,由尼泊爾工匠製作,高達3米,由3萬兩純銀鑄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銀佛之一。龍雕,是盤踞在銀佛殿前立柱上的兩條金色蟠龍,高約10米,相傳是用粘土、料漿石為原料精製而成的,龍身、龍鱗、龍爪十分逼真,龍背上的尖刺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明代龍雕藝術的精湛技藝。壁畫,大召寺內的壁畫題材豐富,畫面生動,以佛祖與外道六師辯經、鬥法圖最為精美,引人入勝。這些壁畫是用天然石料上色,幾經歲月洗禮依然鮮艷如新。
大召寺正門前的阿拉坦汗塑像
除了佛殿工藝,大召寺還有厚重的歷史承載。清聖祖十五年,康熙率帝王之師親徵噶爾丹,途經青城到大召寺禮佛,恩準將屋檐置換為黃琉璃瓦片,奉為帝廟。康熙臨走時還給寺院贈送了御用龍鳳孔雀傘。寺院從此增設了喇嘛印務處,供奉漢族人普遍信奉的關公塑像。這種民間信仰與皇權禮治的平衡,畫出了大召寺民族文化融合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召寺主殿內設有軟榻,供遊客落座聆聽喇嘛誦經。我坐在軟榻上靜靜地聽誦了半個小時。藏文誦經仿佛有一種魔力,能洗滌久居城市之人身上的塵囂氣息。雖然我是漢族人,聽不懂藏文,但是誦經忽高忽低的音調卻有一種能打破語言藩籬的魔力,直擊我的心靈。席間,我看到一位母親帶著就讀小學的孩子請喇嘛祈福,年邁的喇嘛用慈祥溫和的語氣和孩子説著話。那一刻,我感覺到的就是安寧與祥和。
出了寺院,就是繁華的塞上老街了。自明萬曆年間開始,來自草原的馬匹、肉類、奶製品,與來自中原的茶葉、絲綢等,都匯集在老街上,支撐起一方商貿的繁榮。到了飯點,我找了一家小店,品嘗了內蒙古著名的羊肉沙蔥燒麥。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説法是燒麥起源於漢族人做的包子,只是燒麥的面皮不發酵、頂部不封口,整個看上去像個石榴。沙蔥又名“蒙古韭”,生長在極為乾旱的地區,外形似蔥、味道似韭,吃到嘴裏辛香卻不辣口,用它與羊肉共同料理,可以有效抑制羊肉的腥膻味。北方燒麥頂部的面皮宛如鮮花綻放,有別於南方燒麥緊緊包裹著糯米以追求飽腹感。羊肉沙蔥燒麥肉餡量大,裹著面皮上蒸籠裏蒸,鮮美的肉汁完全閉鎖在面皮裏面,一口咬下去,汁水豐盈在口中化開,點綴的沙蔥恰到好處地沖淡了羊肉的膻味,因此這種美食深受食客們的喜愛。
內蒙古美食羊肉沙蔥燒麥
無論是精美絕倫的大召寺,還是鮮美多汁的羊肉沙蔥燒麥,它們所代表的多民族信仰與文化在內蒙古這片大地上被完美地保存至今,呈現出獨特而美好的中華文化,值得人們細細地品味。(撰稿及供圖:謝建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