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絲路歸人

在中國大陸的西北方向,有一片土地,狹而細長,這裡吹揚著黃土風沙與煙塵,也有多處林蔭綠洲鑲嵌其間。這便是千百年來多元文化交融的走廊——甘肅。不久前,我參加一次兩岸交流活動去到了甘肅。亦是九年前,我與一眾夥伴大約按著張騫出使西域的絲路路線行走過甘肅,也曾留下深深印記。我是台灣青年張婉柔。

 

絲路歸人_fororder_敦煌11

 

張婉柔眼中的敦煌莫高窟(張婉柔供圖)

 

乾燥,是對甘肅地理上的認識與從前真實體驗回溯的第一印象。自打下飛機的那一刻起,便覺大氣中像被安裝了超大型的除濕機,高速運轉著,試圖將體內的每顆水珠抽幹、分離。快被壓縮榨幹的身軀、來不及應急分泌的唾液,種種跡象再次調動起隨時間淡忘的身體記憶。這下終於相信,自己的的確確又回到了這裡,讓我在睡裏夢裏都想念的地方。不同於九年前的路徑,這次,改由西向東走。河西走廊上那顆璀璨的明珠——敦煌,成為這趟旅途的開頭,翻寫多年後新故事的序章。我成了兩種意義上絲路旅途的歸人,既是客觀上自“西域”歸來的返程者,亦是主觀絲路經驗裏再訪的故人。

 

絲路歸人_fororder_敦煌44

 

張婉柔在敦煌(張婉柔供圖)

 

對於敦煌的記憶,是沙漠,是石窟,是瓜果的香甜。在沒來這裡之前,很難想像,世界上竟有這麼一個地方,路的盡頭是沙漠,而這沙漠卻沒有盡頭。若干世紀裏,撐起這片飛沙滾石、戈壁礫灘貧瘠與荒涼的,是敦煌三危山下、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谷的石壁上,那一窟又一窟堅定的信仰。最輝煌的敦煌,最色彩豐富的敦煌,最律動的敦煌,最輕歌曼舞的敦煌,都收藏在這綿延一千六百多米、由土色塵埃覆蓋的斷崖上。當敦煌莫高窟的管理員每打開一處窟龕大門的瞬間,甚至不需要介紹,不需要語言,千年前的光輝已然讓人淚眼婆娑。這裡記錄著盛世太平下期盼的好景長久,也銘刻著荒年戰亂裏暗禱早日擺脫苦難的殷殷祈求;這兒有面對未卜前途的精神寄託,亦有歷劫歸來後對神靈無盡的恩賜感激。這是由一代又一代不具名工匠所打制和描繪的凈土,是令一代又一代後人所讚嘆且感動的天上人間。

 

還沒從莫高窟的震撼中緩過來,車子已駛過明長城最西頭的嘉峪關。窗外原本枯寂荒蕪的黃土逐漸被七彩交織的山脈取代,來到過去那個被我逢人便介紹最具絲路色彩的一處“外星”之地——張掖七彩丹霞。這是受流水與風力侵蝕作用形成的一處獨特地貌景觀,世上少有。彩色連綿的丘陵,一段一段,一層一層,褶皺起伏如波浪,色彩斑斕如絲綢,有人形容它是大地的調色盤,也有人比喻它是大自然的眼影盒,而我説,它是一條歷史無聲的長河,用紋理記錄著地球的滄桑巨變,也用顏色堆起從古至今旅人們的故事童話。離開前夕,如九年前一般的烏雲,再一次飄到丹霞地貌的上空,試圖將墨色潑向這畫卷般的景致中。所幸這片大地終有其待客之道,竟然從丘陵間硬是擠出一道霞色金光,與將臨夜的黑、積雲的沉相互抗衡,共譜成了天空最美的詩歌。

 

絲路歸人_fororder_敦煌22

 

張婉柔在張掖七彩丹霞(張婉柔供圖)

 

然而旅行亦如一天的作息般,有開頭,自然也有結束。行程的最終站,我們來到了蘭州,回到了我九年前絲路之旅的起點。一切恍惚般地熟悉卻也陌生,心情激動中也帶著落寞。一碗蘭州牛肉麵一如當年,半面灑滿青綠的青蒜蔥花,半面澆滿通紅的油潑辣子,香而不燥地填滿早晨還沒徹底甦醒的胃。而這回,終於有時間一訪甘肅省博物館,見到“馬踏飛燕”本尊。對比從前在蘭州火車站前看到的巨大銅雕,甘肅省博“馬踏飛燕”的尺寸像被照了縮小燈,但總算能見著它細節生動的面部表情,那就是快樂的憨笑。這專屬於甘肅的浪漫鬆弛感,著實讓人忘了它原本被賦予的是軍事強盛和文化自信的象徵。暮色下,河岸旁架起的五色燈變換色彩映照著黃河水,讓人已然看不清它是不是如當年一般,泥濘的黃土色中染著赤紅。而平穩逆流向上的遊船,也再讓人看不出,滾滾河水是否依然如回憶裏,乘坐羊皮筏子時那樣翻騰。

 

車窗外,飛快掠過的道邊影像如現在與從前融合交織成的一場新夢。回看這趟旅程,一切的一切,是九年前舊夢的重新上色與加深,亦是新夢的發芽,一如《讀者》雜誌在蘭州這片土地上的生根發芽,在年歲更替中層層迭迭,堆積成如七彩丹霞斑斕的紋理,耀眼著每一次翻看它的瞬間。

 

絲路歸人_fororder_敦煌33

 

張婉柔在鳴沙山月牙泉(張婉柔供圖)

 

甘肅,不知道下一次還有沒有機會再來。只知道,自己終是那個走不出新夢與舊夢裏的絲路歸人!(作者:張婉柔)

一場跨越海峽的甘肅之行,緣何讓兩岸青年情更深?

2025-07-14

中新網蘭州7月13日電 (戴文昌)13日,參加全國臺聯第二十二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甘肅分營的臺胞青年,帶著滿滿收穫踏上歸途。這場以“兩岸中華情 青春隴原行”為主題的文化之旅,跨越海峽,用生動實踐詮釋“兩岸一家親”,兩岸青年心與心的距離在行走中不斷拉近,情誼愈發深厚。

 

甘肅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黃金通道,擁有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大漠戈壁等多樣地貌,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關鍵節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從踏上隴原大地那一刻起,臺胞青年們便開啟一場充滿驚喜與感動的旅程。在甘肅省博物館展廳,銅奔馬的矯健英姿、彩陶的古樸韻味,無不訴説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甘肅簡牘博物館中,古人墨蹟中承載著生活的智慧,讓臺胞青年聯想到台灣歷史文獻裏的相似記載,跨越海峽的文化共鳴愈發強烈。

 

首次踏上甘肅大地的臺胞青年謝承佑,初到甘肅,便被現代化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與黃土高原的雄渾、“抹茶山丘”的靈秀所交織的立體畫卷所折服。莫高窟的飛天壁畫,交融著印度佛教藝術與中原繪畫技法,讓他聯想到兩岸文化互動,雖同根同源,卻又在各自發展中形成獨特風貌。

 

“這裡每一粒黃沙都藏著故事,每個洞窟壁畫都在訴説文明的對話。”謝承佑流露出對甘肅文化讚嘆和對兩岸同根同源文化的深刻認同。

 

同樣初次踏上隴原大地的臺胞青年任小龍,被甘肅獨特地域風貌、濃郁人文氣息與豐富歷史文化深深吸引,這裡的一切都刷新著他對西北的認知。

 

當臺胞青年們踏上這片土地,目睹壯麗景觀和珍貴文化遺産時,內心的觸動是難以言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畫和彩塑,訴説著千年前的文明對話;嘉峪關雄偉身姿,見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張掖七彩丹霞斑斕色彩,宛如大自然打翻的調色盤,震撼人心。

 

不僅如此,飲食與流行文化也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天然橋梁。餐桌上,一碗麵就能打開話匣子;火車上,流行文化的交流讓陌生感瞬間消失。謝承佑説,飲食與流行文化是兩岸青年交流的“通用語”,在相似與差異中蘊含著無限共鳴的可能。

 

兩次踏上甘肅大地的臺胞青年王珩,從初遇時在幫扶工作中體會到黃土地上的韌性與人情,到再遇時在重走故地中醞釀對敦煌的熱切嚮往,讓他深刻感受到,台灣與大陸在人情味裏早就是一家人。

 

在參觀交流中,兩岸青年共同探討了甘肅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為台灣歷史文化遺産活化尋找靈感。騎駱駝時手拉手防止摔倒,看鳴沙山萬人星空演唱時一起鼓掌,這些溫暖瞬間讓兩岸青年在真誠相待中收穫了真摯的友誼。(完)

展開全文

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啟甘肅行:處處有驚喜

2024-08-21

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王牧雨 閆姣)“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月亮代表我的心。”……在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合唱歌聲中,18日,台灣少數民族同胞參訪團甘肅行活動在蘭州啟動。來自阿美、排灣、泰雅、賽夏等族群的35位臺胞將一路向西,走進甘肅張掖、敦煌等地,參訪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莫高窟、哈薩克民族博物館等地,感受甘肅豐富的地質風貌及多彩的民俗文化。

 

當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甘肅省博物館參觀。已是第五次帶團來甘肅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經貿協會秘書長、領隊根瑋晨告訴記者,來甘肅每次都有很多令他意想不到的驚喜。“今天來甘博,發現展館內多了很多數字化互動裝置,讓古老的文物就在眼前‘活’了起來。近年來,甘肅的發展變化太快了。”根瑋晨感嘆道。

 

在品嘗了手抓羊肉、釀皮子、西芹炒百合等蘭州特色美食後,參訪團一行來到黃河風情線,參觀百年鐵橋中山橋,黃河母親雕塑。在黃河邊感受當地特有的河邊City Walk文化。

 

“看到當地人在黃河邊喝茶乘涼好愜意,之後希望有機會帶家人再次來蘭州黃河邊,好好感受這種慢生活。”臺胞許瑞玉説。

 

甘肅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鬱川虎介紹説,甘肅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段,自古以來就是東西交流和內陸地區向西開發的橋梁和紐帶,同時甘肅也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這裡共同生活,融合發展。

 

“希望通過此次為期五天的參訪活動,台灣同胞們能在甘肅多走走多看看,用親身所見所聞和感悟,向島內同胞尤其青少年,介紹真實、立體、全面發展的祖國大陸。”鬱川虎説。

 

曾參訪過重慶、青島等地的臺胞夏麗玲,此行第一次來到甘肅,在行程開啟之前,通過網絡了解了很多相關信息,她表示,在中學地理課上對中國各個省份都有了解,這次來到甘肅,驚喜發現甘肅居然這麼“長”。

 

“去敦煌看壁畫、騎駱駝是我此行所期待的,更期待的是能與當地各民族同胞交流,了解他們的文化精髓。”夏麗玲説。

 

此次活動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聯絡部主辦,甘肅省台灣同胞聯誼會承辦。(完)

展開全文

全國臺聯第三十一屆臺胞青年冬令營甘肅分營開營

2025-01-17

新華社蘭州1月16日電(記者崔翰超)全國臺聯第三十一屆臺胞青年冬令營甘肅分營15日在甘肅蘭州開營。46名來自台北大學、僑光科技大學、淡江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及大學生志願者參加開營式。

 

甘肅省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鬱川虎在開營式上表示,甘肅自然風光壯美、文化底蘊深厚,希望各位營員開啟一段壯闊深厚的甘肅之行,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分享給兄弟姐妹、同學朋友,讓更多的臺胞青年了解、認識甘肅。

 

來自台灣的老師黃貫群表示,此次活動讓營員們有機會走進甘肅的歷史深處,感受絲綢之路的悠悠古韻,也有機會親近黃河母親。希望通過此次冬令營,營員們能夠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指引、勇於探索未知的世界。

 

“非常期待可以和大家一起目睹絲綢之路上華夏五千年來的歲月軌跡。”來自淡江大學的余兵成説。

 

當天,營員們還走進蘭州市榆中縣參訪,並在李家莊田園綜合體圍繞鄉村振興進行座談交流,參訪了甘肅本土現代化企業,實地感受了鄉村振興成果和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新成就。

 

據悉,此次活動為期7天,營員們還將在蘭州、敦煌、張掖、武威等地參訪敦煌莫高窟、七彩丹霞、雷臺漢文化博物館等,親身觸摸隴原厚重歷史文化。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