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與時代脈動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當我看到新聞中對西藏自治區發展成果的報道時,不禁想起2023年,自己與10位台灣小夥伴一起首次踏上青藏高原的旅行。當時,我們懷著激動與好奇的心情,用一週時間穿越拉薩、林芝和山南,親身行走于雪域高原。那次旅行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那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湖水澄澈、山川壯麗、天空遼闊,帶給人心靈的寧靜與放鬆。同時,我也深深感受到各民族的和諧交融與時代的有力脈動。

 

臺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與時代脈動_fororder_劉育宇11

 

劉育宇在西藏參觀“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文化”常設展覽(劉育宇供圖)

 

記得那時,我們參觀了西藏博物館的“雪域長歌——西藏曆史與文化”常設展覽。展覽集中展示了西藏自治區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成果,縱向涵蓋數萬年的西藏地理髮展史,橫向囊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多個維度。尤其引起我注意的是,許多出土的陶器、飾品與中原文化存在密切聯繫,印證了雪域高原與中原王朝源遠流長的關係。諸如唐蕃聯姻、元朝宣政院印、清代金瓶掣簽等文物史實,均生動揭示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依託和心靈歸宿。最令我震撼的是西藏和平解放特展。展櫃中陳列的銹跡斑斑的鐐銬、農奴破舊的衣衫,與民主改革後頒發的第一張土地證、第一批基礎設施的照片形成鮮明對比。關於農奴受壓迫的恐怖歷史,我在布達拉宮也有見到——在宮殿深處保存完好的農奴監獄遺址非常觸目驚心:低矮的牢房、冰冷的刑具、殘酷的刑罰方式、壓抑的環境,無聲訴説著舊制度的殘酷。這些珍貴文物清晰展現了新舊西藏的天壤之別。2024年,西藏自治區的生産總值達到2765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65年的155倍,多項關鍵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國前列,西藏社會生産力獲得極大的解放和發展,徹底改變了舊西藏的貧窮落後,發展面貌煥然一新。

 

西藏地處中國的西南邊疆,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著藏、漢、回、珞巴、門巴等40余個民族,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勢不斷增強。拉薩的八廓街宛若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縮影。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八廓街感慨地説:“千年八廓街,是我們各民族建起來的八廓街。各民族文化在這裡交流交往交融,我們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這裡其樂融融。” 

 

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與歷史見證,佇立在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之巔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堡式建築。導遊介紹説,宮殿外墻每年仍按傳統方式刷漆。宮殿內的壁畫、雕塑與宗教聖物保存完好,每天都有信徒和遊客前來禮拜和祈禱。布達拉宮是典型的西藏傳統土石木結構建築。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長期的風化和地質變化可能會對其穩定性造成威脅。1961年3月,布達拉宮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國家累計投入近3億元對布達拉宮實施了兩次大規模維修工程。除此之外,還形成了以日修、歲修為工作準則,持續開展的日常保養維護工作。這些努力使布達拉宮能夠始終以壯麗迷人的風采展現在世人面前。

 

僅有文物修復和保護遠遠不夠,還需要做好年輕一代的教育,以實現文化的傳承。在西藏農牧學院參觀時,我參與到課外藏文社團體驗中。當拿起非常特別的藏文筆,在藏族同學指導下書寫自己姓名的藏文寫法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藏文書法的精妙。在交流中,我了解到西藏中小學校均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和藏語文課程。這種“以語言通心靈”的設計,真正促進了中華各民族間的融合。另外,在一所以藏文化為主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裏,有來自西藏、青海、四川的學生,他們埋頭于唐卡繪製、經文篆刻和彩墨拓印等傳統工藝,每一筆、每一刀都是對文化的守護。學校的老師介紹説,國家通過專項資金支持、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等方式,系統性保護和發展藏族傳統工藝,為年輕人紮根傳統技藝、走向未來的人生道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臺青:在“世界屋脊”感受民族交融與時代脈動_fororder_劉育宇22

 

劉育宇在西藏(劉育宇供圖)

 

通過西藏之行,我深切體會到,西藏自治區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寶庫,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在那裏,我看到了一個既傳承千年文化又擁抱現代發展的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以來,國家通過教育扶持、文化保護、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等多方面舉措,使得西藏自治區獲得持續的繁榮發展。作為台灣青年,我感到非常振奮。西藏自治區的實踐證明:堅持民族團結,保護好歷史,尊重並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實現各民族攜手發展,共同進步。(作者:劉育宇)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2025-08-22

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布達拉宮廣場冉冉升起,現場觀眾高唱國歌;中央代表團向西藏自治區贈送習近平題詞的賀匾;盛大的群眾遊行在歡快的音樂中依次行進……21日,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在拉薩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同西藏各族民眾歡聚。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形容西藏的發展成就。60年來,當地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又是如何實現的?這場慶祝大會為世界觀察西藏創造的“人間奇跡”提供了窗口。

 

當地民眾發自肺腑的歡欣,來自堅實的數據支撐:2024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達2765億元人民幣,是1965年的150多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西藏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區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68.17歲提高到目前的72.5歲;西藏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和發展……國際輿論紛紛指出,西藏的變遷不僅是一部中國的地區發展史,更體現著人類的文明進步。

 

那些到過西藏的外國人士也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感:“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水準遠超預期,高壓電網覆蓋偏遠山區”“這裡自然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令人震撼”“西藏的文化魅力、民俗風情都獨具特色”“想像一下,如果一個舊西藏的農奴能夠看到後代如今的生活,會是什麼反應?”……

 

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回答這個問題,既是對過去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創造更多奇跡的啟示。

 

“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産黨走會幸福。”在慶祝大會遊行彩車上張貼的這句樸素話語,道出了西藏發生滄桑巨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權,實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西藏明確了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引領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民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2021年7月,習近平來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這一次,他又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規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體現了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60年來,西藏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激發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生活越來越好,跟舊社會相比簡直像做夢。”73歲的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土林村村民尼瑪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第一次獲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尊嚴。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民眾實現了當家作主。截至2024年底,西藏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89.2%,各族人民平等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的政治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在於辦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60年來,當地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形成維護穩定的銅墻鐵壁,為發展振興創造了條件。從青藏川藏公路通車,到青藏鐵路建成運行,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的綜合交通網絡。近年來,西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高新數字、文化旅遊等現代産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的高品質發展之路。今年7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開工,為西藏高品質發展帶來新機遇。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未來,西藏怎樣推動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進一步指明方向——從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産業,到推進雅下水電工程、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到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西藏發展的藍圖更加細緻清晰。

 

今天,西藏與中國其他地區一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回顧過去,西藏全區生産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用了50年,達到第二個千億僅用了6年,今年則有望達到第三個千億目標。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將繼續見證: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更加絢爛。

 

(國際銳評評論員)

展開全文

西藏:“好生態能換錢,逐漸成了共識”

2025-04-14

西藏:“好生態能換錢,逐漸成了共識”

 

格林村與遠處的雪山、近處的森林共同構成一幅生態畫卷。黃家斌攝

 

在西藏自治區墨脫縣甘登鄉,有一個叫“格林”的小山村。這裡的春天,桃花競相開放,森林茂密幽深,雲海翻涌,雪山矗立,當地群眾的生活更是比蜜甜。

 

從墨脫縣城驅車前往格林村,蜿蜒的盤山公路穿梭于連綿高山和青翠密林間。一個多小時後,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格林村躍入眼簾。家家戶戶的樓房有著濃郁的門巴風情,與繚繞的白雲、雪山共同構成一幅動人畫卷。

 

曾經的格林村,深居大山密林之中,耕地稀少且交通閉塞。村民的生活主要依賴種植水稻和玉米,清貧而艱辛。“2018年人均收入不到7000元。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雖然村裏建檔立卡的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但少數脫貧群眾的收入來源仍較單一,以後怎麼致富仍需思考。”格林村村委會主任多傑平措介紹説。

 

2013年,扎墨公路正式通車,讓墨脫縣結束了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2020年,一條全新的硬化公路修進格林村,雙向兩車道,平直又寬闊。格林村有了新出路!

 

有了新公路,格林村村民外出方便了,還時常有遊客因為開錯路而“誤入”格林村。大家最開始並不知道該如何接待遊客,只能看著遊客來了又走。

 

“針對這一發展癥結,我們明確了‘茶葉立村、旅遊興村’的發展主線。”多傑平措補充道。百餘畝茶園依山而建,村裏還爭取到相關資金項目,在茶園裏修建木棧道和觀景臺。

 

早晨,茶園隱匿在雲海中,當地人有趣地稱其為“縹緲茶園”。站在縹緲茶園的觀景臺上,視野開闊。河谷間雲霧蒸騰,兩岸的青山宛如畫中的黛色。遠處的南迦巴瓦峰,在雲霧繚繞中若隱若現,更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資料顯示,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流域的墨脫縣,擁有獨一無二的峽谷景觀,從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具有陸地生態系統幾乎所有的自然植被完整帶譜,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2022年4月,在格林村境內記錄到一棵高達76.8米的不丹松,大家為其取名“辛達布”,刷新了此前位於雲南高黎貢山的72米禿杉“中國樹王”的紀錄。依託“辛達布”打造的樹王公園,成為遊客徒步打卡的新景點。

 

“好生態能換錢,逐漸成了共識。”不論是生態景觀,還是人居環境,日益得到村民的重視。全村的牲畜都圈養起來,每週一全村大掃除成為慣例,村兩委還把“人畜分居、門前三包”等內容寫進村規民約,格林村處處清清爽爽。每年村民還會捐出家中培育種植的稀有蘭花,參與蘭花歸野活動。

 

2024年底,墨脫首屆自然觀察活動在格林村落下帷幕。為期5天的比賽中,12支參賽隊伍、42名參賽選手在本地嚮導的帶領下,共觀察到物種1066種,其中包括鳥類214種、植物746種、獸類15種、兩棲爬行類8種、昆蟲83種。

 

“本次活動不僅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積累了寶貴數據,也為當地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墨脫縣副縣長歐珠江村説。

 

5天時間裏,格林村通過提供民宿、餐飲、野外嚮導等服務,村集體增收超過6萬元,帶動當地群眾增收並進一步提升開展自然體驗活動的能力。

 

近年來,格林村還提出“茶旅融合”的發展思路。在多方投資的幫助下,村民改造建設家庭民宿。目前全村共有民宿11家54間房,餐飲店8家,2024年村裏的餐飲、住宿收入達到90余萬元。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富裕路”,日子越過越紅火。格林村,這個曾經貧窮而閉塞的小山村,已蛻變成一個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壯美生態景觀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探訪,邊境小村生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本報記者 鮮 敢)

展開全文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 《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開播

2025-08-18

六十年,是歷史長河中的倏忽一瞬,于西藏大地卻是跨越千年、鑄就傳奇的壯麗征程。

 

為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精心打造政論片《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8月17日起,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中文國際頻道(CCTV-4)播出,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等總臺新媒體平臺同步上線。

 

 

《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共六集,每集30分鐘,分別為《千年跨越》《家國同心》《向新而行》《雪山飛歌》《和合共生》《嚮往之地》。該片集中展現西藏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六十年輝煌畫卷;聚焦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圍繞“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西藏各項事業取得的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深刻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厚根基;生動解碼中國式現代化在雪域高原的成功實踐。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六十週年 《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開播_fororder_mmexportb18360bcac111e8642870ce24ddd50ff_1755527274554

 

8月17日至19日,鎖定CCTV-1、CCTV-4,跟隨《輝煌六十年:高原詩篇》,見證西藏六十年滄桑巨變。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