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新疆的多元文化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9-25 17:53:40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多元文化在此交匯共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建設、保衛祖國的疆土,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作為一名台灣青年,2025年初,我參加全國臺聯第三十一屆臺胞青年冬令營新疆分營活動來到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踏上這片土地,我才真正觸摸到它濃郁的民族風情與豐富的文化肌理。這裡匯聚了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等眾多民族的濃郁風情,各民族在文化藝術、體育、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面各具特色。新疆的多元文化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出和諧共生的獨特魅力。
李欣樺在新疆與當地學生交流(李欣樺供圖)
出發之前,我對新疆的認知大多來自社交平臺上的風景照片——雪山、草原、湖泊,遼闊而遙遠。而當我真正走進天山南北的戈壁綠洲、大街小巷,才發現新疆的魅力遠不止于自然風光,更在於其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疆師範大學,我們與當地學生一起製作新疆奶茶、寫春聯、剪窗花,而最打動我的,是學習維吾爾族舞蹈的環節。去年看春晚時,迪麗熱巴的新疆舞曾令我驚艷,但那畢竟隔著螢幕。這一次,當我近距離觀看舞蹈表演,甚至被邀請一起跳動時,我才真正被這種藝術形式背後的生命力所感染——那眼神中的自信、動作中的舒展,是一種從土地裏自然生長出來的文化表達。
市井中的新疆同樣充滿魅力。印象格外深刻的是那個品嘗缸子肉的夜晚。我們坐在暖意融融的小店裏,面前擺著熱氣騰騰的缸子肉,湯清肉爛,香氣撲鼻。一走出店門,我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店內外的街道燈火通明,攤位上堆積如山的新疆果幹、現榨石榴汁、比臉還大的烤馕,空氣裏瀰漫著炭烤羊肉串的香氣,耳邊則流淌著極具節奏感的民族音樂。那種熱烈而親切的煙火氣,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了新疆文化的鮮活與包容。
在烏魯木齊的國際大巴扎(“巴扎”意為“集市”),我直觀體會到新疆作為多元文化交匯點的獨特魅力。這裡不僅是商品交易場所,更是文化展示的窗口,非常國際化。從文創冰箱貼到手工地毯,都融合了波斯、中亞與本地的藝術元素,每一款設計都在講述不同文化在這片土地交融的故事。不同民族的商販還能用多種語言與顧客交流,顯示出文化的融合不僅體現在商品上,更滲透于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
李欣樺在烏魯木齊的國際大巴扎(李欣樺供圖)
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喀讚其民俗旅遊區和六星街,我見證了多民族文化共生的鮮活樣本。喀讚其民俗旅遊區的街巷洋溢著濃郁的維吾爾族風情,標誌性的藍色門窗民居錯落有致,當地老人坐在門前彈奏熱瓦普,孩子們在巷子裏追逐嬉戲。令我驚嘆的是,僅僅一街之隔的六星街卻呈現出迥異的建築風格——這裡保留著俄式木雕門窗的精緻院落,卻又融合了伊斯蘭建築的拱形元素。漫步在這片區域,隨處可見不同民族的居民比鄰而居而又親密融合。他們各自保持著獨特的生活習慣,又在日常交往中自然而然地相互影響。店舖裏傳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漢語的交談聲,街巷間飄散著羊肉抓飯、包爾薩克(哈薩克族小吃)和格瓦斯的香氣,這種和諧共處的景象生動詮釋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深刻內涵。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團結融合,多元一體。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新疆這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我親眼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和諧共處、互相尊重。這種真實的所見與互動,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地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深厚內涵。我深深感受到,這樣的體會對於兩岸青年來説意義深遠。地理上的距離有時會造成我們認知上的隔閡,而只有親自走進新疆,體驗這裡的風土人情,你才能有機會跳出既定的印象,真正理解這片土地的多樣與真實。希望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能夠踏上這片土地,感受大美新疆。
李欣樺眼中的賽裏木湖(李欣樺供圖)
文化需要感受,理解需要接觸。而正是這樣的旅程,讓我們一點點靠近、一步步相識。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週年,讓我們共同祝願新疆的明天更加美好。(作者:李欣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