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

近期,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以及日本政客在涉臺問題上接連搞事,惡劣行徑愈演愈烈:高市早苗不僅在APEC會議期間公然與台灣地區代表會面並使用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稱謂,而且在國會答問時稱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出動軍艦並使用武力,可能會構成“存亡危機事態”。根據日本法律,如發生被認定為威脅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自衛隊將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更有甚者,11月11日,日本政府舉行秋季授勳儀式,向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謝長廷授予“旭日大綬章”。謝長廷同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今後將繼續為“日臺友好”努力。

 

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_fororder_1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日本曾對台灣實行殖民統治,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在這種背景下,日本政客膽敢在關乎中國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上搞事、挑釁,性質和影響極其惡劣,是全體中國人民決不能答應和容忍的。

 

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清晰明確,國際法理依據不容置疑。1943年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要把日本竊取的台灣歸還中國。1945年中美英蘇發表《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款必將實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日方此後又在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承諾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1972年9月29日,中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雙方于北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寫明兩國1972年“聯合聲明所表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條約經中日兩國立法機構審議通過,連同《中日聯合聲明》一體,構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兩國關係指導文件。同年10月23日,雙方于日本東京互換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此後,雙方先後於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以上四個政治文件反復確認一個中國原則。2024年11月,中日兩國領導人達成重要共識,同意按照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全面推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係。

 

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_fororder_2

 

一時強弱在於力,韆鞦勝負在於理。歷史經緯和法理依據充分表明,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是日方必須履行的嚴肅政治承諾和國際法義務。無論誰成為日本的領導人,都應該為地區和平、為中日關係和平發展負責。日本部分政客介入臺海事務,炒作涉臺問題,與“台獨”勢力暗通款曲,將臺海局勢硬生生地與自身安全捆綁,本質上是借台灣問題遏制中國發展,既是對國際正義的踐踏、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釁,也是對中日關係的嚴重破壞。

 

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不容任何外部勢力指手畫腳。尤其是日本作為在台灣問題上負有歷史罪責的國家,應該汲取歷史教訓,謹言慎行。

 

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紅線。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職責。就中日關係而言,台灣問題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日本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從1931年到1945年,中國人民以傷亡超過3500萬人的巨大民族犧牲,經過5098個晝夜、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千萬將士浴血奮戰,億萬人民同仇敵愾,英雄凱歌氣壯山河,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光復台灣,終結了日本對台灣的侵佔掠奪。80年後的今天,日本如果企圖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妄想阻撓中國統一大業,中國政府、中國人民、中國軍隊決不答應、決不容忍。

 

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_fororder_3

 

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表示:中華民族是不畏強暴、自立自強的偉大民族。當年,面對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的生死較量,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中國人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一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與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日交往源遠流長,日本應當最了解,中國是熱愛和平的力量,講信修睦的鄰邦。上千年來,中國給日本帶來的,從來都是機遇,而不是威脅。面對歷史大變以及日本政客若繼續在涉臺問題上挑釁搞事,最終必將付出沉重代價。與其鼓吹“台灣有事,日本有事”,不如謹記,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作者:左鎮)

【海峽兩岸】“臺海有事”就出兵?日本首相不知深淺

2025-11-11
展開全文

妄圖在台灣問題上玩火?高市早苗的狂言只會引火自焚!

2025-11-13

妄圖在台灣問題上玩火?高市早苗的狂言只會引火自焚!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尚未滿月,卻已經兩度拿台灣問題做文章。她先是執意在APEC會議期間與台灣當局人員會面,並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高調炒作,對“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隨後,高市早苗又在國會答問時稱,如果“台灣有事”,發生緊急狀況伴隨對方使用武力,可能會構成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相關言論迅速引發外界高度警惕。

 

何謂“存亡危機事態”?在日本內部的解釋是指,“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其他國家受到武力攻擊,從而威脅到日本的存亡”的情況。不過,其中“關係密切的國家”“存亡威脅”等核心要素均缺乏客觀衡量標準,完全由日本政府主觀解讀。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基本準則。高市早苗妄稱臺海局勢威脅日本存亡,但台灣問題屬於中國內政,與日本的“存亡危機”毫無關聯。高市早苗鼓吹“武力介入臺海”的可能性,是在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充分暴露了日本右翼勢力妄圖借臺海問題突破軍事束縛的危險野心。

 

高市早苗的上述瘋狂言論已經引發多位日本前政要、專家和其國內媒體痛批。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表示,高市早苗這麼做,或許是為了煽動助長危機,並借此擴張軍力。他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日本不應該介入。另一位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彥則表示,高市早苗的言論讓他“深感震驚”,“我感覺到她獨自貿然行動的危險性”。日本東亞國際政治專家佐橋亮澤表示,高市早苗關於台灣的“存亡危機事態”説法前所未有,令人震驚。但他研判,這只是高市早苗個人理念的表達,日本政府的對臺政策尚未改變。日本《沖繩時報》社論以“首相,不要輕言參戰”為題,警告各界謹慎看待高市早苗“大膽但具煽動性的言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任後的這兩次公然挑釁外,高市早苗過去就曾多次炒作“台灣問題”,甚至宣稱一旦“台灣有事”日本必定會捲入。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行為,既是對國際正義的踐踏、對戰後國際秩序的挑釁,也是對中日關係的嚴重破壞。外交部發言人11日在回應高市早苗涉臺錯誤言論時,連發靈魂三問:日方領導人有關言論到底想向“台獨”勢力發出何種信號?是否企圖挑戰中方核心利益、阻撓中國統一大業?日方究竟想把中日關係引向何方?

 

國務院臺辦發言人12日表示,日本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人民負有歷史罪責,在殖民奴役台灣的50年裏更是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80年前,我們打敗日本侵略者,光復台灣,終結日本對台灣的侵佔掠奪。80年後的今天,誰再企圖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妄想阻撓中國統一大業,中國政府、中國人民、中國軍隊決不答應、決不容忍。

  忘戰必危,好戰必亡。高市早苗的惡劣行徑是在將日本拖入衝突泥潭,讓日本淪為地區和平的破壞者。正如大陸專家所説,歷史已經證明,試圖拿中國內政做文章,無論是政治投機還是蓄意挑釁,最終只會是玩火自焚的下場。(文/郭大路) 

展開全文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

2025-11-06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日本在台灣殖民統治期間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以日語取代漢語、以神道取代祖先信仰……面對日本殖民者的種種精神奴化,台灣社會並未沉默,而是開展了以教育、文學、語言、民俗等為陣地的文化抗日運動。這場不帶硝煙的抗爭以思想與文字守住了民族精神,構成了台灣抗日曆史中深沉且不應被遺忘的一頁。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_fororder_知識分子3.JPG

 

20世紀初,蔣渭水、林獻堂等人在台北發起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有著醫學背景的蔣渭水不僅在醫院行醫救人,更通過講座、社團和報刊向民眾傳播中華文化與民族意識。他結合自身特點,以《臨床講義》為比喻,將台灣社會診斷為“知識營養不良症”。 這份“診斷書”犀利地指出,殖民教育是病因,而他所開出的“處方”包括普及教育、設立圖書館、推廣白話文等,則系統性地提出了以文化啟蒙對抗殖民同化的路徑。因此他多次在《台灣民報》發表社論強調民族歷史文化與文字文學。1924年他曾義正辭嚴地宣告:“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這是“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同為“台灣文化協會”創始人之一林獻堂同樣以《台灣民報》作為協會對外宣傳的陣地。他通過主張讀中文報社、民族學術講座等活動做著持續抗爭。1926年,“台灣文化協會”舉辦的演講達數百場,這為20年代後期台灣社會運動走向大眾化奠定思想基礎。1930年,《台灣民報》易名為《台灣新民報》,仍以暗喻和象徵方式記錄殖民壓迫並表達對祖國的嚮往,廣受台灣民眾喜愛。

 

醫生兼小説家賴和、作家張我軍、作家楊逵等代表人物通過文學和藝術,喚起民眾對民族尊嚴的自覺。“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南國哀歌》中寫道:“我們婦女竟是消遣品……舍此一身和他們拼了……也須為著子孫鬥爭”,控訴殖民者的暴行,同時,還以文字的方式呼籲台灣人不要甘於做日本奴僕。抗日農民運動、文化運動代表楊逵的短篇小説《模範村》描寫 “皇民化運動” 下殖民勢力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起來壓迫農民的血淚事實,以及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號召百姓協力趕走日本人的故事。文藝理論家張我軍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並不是日本人!我們有我們固有的語言、歷史、風俗、文化;被人家征服,並不是被人家吸收;亡國奴的烙印,若再不想洗去,便永要做‘二等國民’!” 

 

相關的事跡還有許多,例如連橫、林資修、許地山、鐘理和等台灣知識分子都以筆為劍對抗日本殖民統治,不僅解放人民思想更是幫助台灣民眾認識到“我們是誰”,即喚醒了台灣民眾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些教育、文學、言論的實踐,以思想與文字守住了民族精神,為台灣光復後的社會重建保存了連續而堅韌的文化火種。

 

台灣知識分子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對抗日本殖民統治_fororder_知識分子4.JPG

 

今天,當我們紀念台灣光復80週年,回望那段被殖民的歷史,我們不僅需要紀念武裝鬥爭而英勇犧牲的戰士,還應銘記面對殖民者壓迫、封禁、嚴刑,仍然在社會中積極宣揚民族思想、中華文化、中國文學、先進理論的知識分子。他們以文化之力守護民族靈魂,塑造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精神脈絡。歷史的意義在於傳承。台灣文化抗日的經驗提醒我們:唯有正視歷史,才能真正守護民族精神,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篇章。(作者:劉育宇)

展開全文

國臺辦:日本領導人在國會公然發表的涉臺惡劣言論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

2025-11-12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11月12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陳斌華表示,日本領導人在國會公然發表的涉臺惡劣言論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

 

有記者提問: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問時稱,如果“台灣有事”,發生緊急狀況伴隨對方使用武力,可能會構成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有輿論稱,高市早苗的言論意味著,如果大陸對台灣採取海上封鎖等行動,日本自衛隊可能採取武力行動干預。對此有何評論?

 

陳斌華説,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日本領導人在國會公然發表的涉臺惡劣言論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我們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外交部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

 

陳斌華指出,日本在台灣問題上對中國人民負有歷史罪責,在殖民奴役台灣的50年裏更是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80年前,我們打敗日本侵略者,光復台灣,終結日本對台灣的侵佔掠奪。80年後的今天,誰再企圖挑戰中國核心利益,妄想阻撓中國統一大業,中國政府、中國人民、中國軍隊決不答應、決不容忍。日本應深刻反省歷史,汲取歷史教訓,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信守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承諾,慎之又慎處理涉臺問題。正告民進黨當局,任何依靠外部勢力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都註定失敗。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