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台灣經濟患上了“台灣病”
|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11-28 12:12:42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發文章指出,台灣因深層的、結構性的經濟功能失調,患上了“台灣病”。文章認為,“台灣病”是一種“由政策誘導的營養不良”,造成台灣經濟正被“四大失衡”所困:一是極度低估的匯率;二是因勞工薪資增長滯後帶來的社會層面的失衡;三是資産價格的泡沫化;四是潛在的金融系統性風險。
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四大失衡”,筆者認為,台灣經濟還面臨至少“三大憂患”:其一,從需求方面看,消費持續低迷,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其二,從産業結構看,儘管台灣高科技産業發達,但傳統産業不斷萎縮,經濟過度依賴電子信息産業尤其是半導體産業;其三,從支撐條件看,不僅傳統上的“五缺”難題未能得到解決,還因民進黨當局的錯誤政策及倒行逆施出現了更多的“缺”。

2025年以來,拉動台灣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的兩駕已近於熄火,主要靠出口的相對強勢增長拉動,經濟出現劇烈波動的風險加大。根據台灣地區統計部門10月底發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凈出口對台灣地區生産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二,投資的貢獻率約為四分之一,消費的貢獻率則不足一成,第三季度凈出口的貢獻率更是超過九成。這意味著,台灣經濟面臨的內需不足問題愈加突出,對出口的依賴進一步加深,缺乏內在的穩定性。台灣內需不足的背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貧富差距持續加大,普通民眾缺乏購買力,民間消費難有起色。
台灣産業發展的兩極分化問題正日益嚴重,導致其脆弱性不斷提升。一方面,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發展迅速。據日前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統計處公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電子信息製造業(台灣方面稱為資訊電子工業)的産值同比增長25.84%,佔台灣製造業産值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至47.52%。其中,積體電路産業的産值同比增長27.79%,佔台灣製造業産值的比例高達24.11%。另一方面,包括化學工業、金屬機電工業、民生工業等在內的傳統産業均出現負增長,前三季度的産值同比分別下滑8.24%、1.78%和0.08%,特別是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基本金屬業和汽車及其零件業3個主要行業,産值下滑幅度分別為13.98%、12.51%和9.46%。台灣製造業發展高度依賴電子信息製造業的問題更為突出,難免會陷入“成也電子信息,敗也電子信息”的境地。
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各種缺失問題也日趨加劇。民進黨上臺以來,不僅長期面臨的“五缺”(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問題未能解決,還出現諸多新的缺失,特別是“缺安定”,使得島內的資本外流問題愈演愈烈。當前,台灣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不確定性上升,高科技産業受美國等西方國家脅迫導致技術和人才流失,傳統産業受關稅與匯率“雙殺”舉步維艱,貧富差距持續加大。在美國祭出所謂的“對等關稅”背景下,賴清德當局一味任美予取予求,甚至不惜將臺積電逐漸變成“美積電”,使得島內半導體産業“空心化”的風險進一步升高,台灣經濟正加快被邊緣化。

面臨上述嚴峻的問題,民進黨當局無意也無力改善現狀,只是一味推動與大陸“脫鉤斷鏈”,無異於自斷活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客觀事實表明,兩岸遵循市場規律和合作共贏原則,所形成的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關係,拓展了臺商臺企的競爭力,促進了台灣的産業升級,提升了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大陸資源和市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民進黨當局違背經濟規律,強推兩岸經濟“脫鉤斷鏈”,正令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加快集聚,經濟體系將更加脆弱,經濟前景更加黯淡,真是禍及當下,貽害子孫。(作者:周小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