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台灣經濟患上了“台灣病”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發文章指出,台灣因深層的、結構性的經濟功能失調,患上了“台灣病”。文章認為,“台灣病”是一種“由政策誘導的營養不良”,造成台灣經濟正被“四大失衡”所困:一是極度低估的匯率;二是因勞工薪資增長滯後帶來的社會層面的失衡;三是資産價格的泡沫化;四是潛在的金融系統性風險。

 

除了文中所提到的“四大失衡”,筆者認為,台灣經濟還面臨至少“三大憂患”:其一,從需求方面看,消費持續低迷,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其二,從産業結構看,儘管台灣高科技産業發達,但傳統産業不斷萎縮,經濟過度依賴電子信息産業尤其是半導體産業;其三,從支撐條件看,不僅傳統上的“五缺”難題未能得到解決,還因民進黨當局的錯誤政策及倒行逆施出現了更多的“缺”。

 

台灣經濟患上了“台灣病”_fororder_台灣經濟1.JPG

 

2025年以來,拉動台灣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的兩駕已近於熄火,主要靠出口的相對強勢增長拉動,經濟出現劇烈波動的風險加大。根據台灣地區統計部門10月底發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凈出口對台灣地區生産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約為三分之二,投資的貢獻率約為四分之一,消費的貢獻率則不足一成,第三季度凈出口的貢獻率更是超過九成。這意味著,台灣經濟面臨的內需不足問題愈加突出,對出口的依賴進一步加深,缺乏內在的穩定性。台灣內需不足的背後,是收入分配的失衡,貧富差距持續加大,普通民眾缺乏購買力,民間消費難有起色。

 

台灣産業發展的兩極分化問題正日益嚴重,導致其脆弱性不斷提升。一方面,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發展迅速。據日前台灣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統計處公佈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電子信息製造業(台灣方面稱為資訊電子工業)的産值同比增長25.84%,佔台灣製造業産值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至47.52%。其中,積體電路産業的産值同比增長27.79%,佔台灣製造業産值的比例高達24.11%。另一方面,包括化學工業、金屬機電工業、民生工業等在內的傳統産業均出現負增長,前三季度的産值同比分別下滑8.24%、1.78%和0.08%,特別是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基本金屬業和汽車及其零件業3個主要行業,産值下滑幅度分別為13.98%、12.51%和9.46%。台灣製造業發展高度依賴電子信息製造業的問題更為突出,難免會陷入“成也電子信息,敗也電子信息”的境地。

 

制約台灣經濟發展的各種缺失問題也日趨加劇。民進黨上臺以來,不僅長期面臨的“五缺”(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問題未能解決,還出現諸多新的缺失,特別是“缺安定”,使得島內的資本外流問題愈演愈烈。當前,台灣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不確定性上升,高科技産業受美國等西方國家脅迫導致技術和人才流失,傳統産業受關稅與匯率“雙殺”舉步維艱,貧富差距持續加大。在美國祭出所謂的“對等關稅”背景下,賴清德當局一味任美予取予求,甚至不惜將臺積電逐漸變成“美積電”,使得島內半導體産業“空心化”的風險進一步升高,台灣經濟正加快被邊緣化。

 

台灣經濟患上了“台灣病”_fororder_台灣經濟22

 

面臨上述嚴峻的問題,民進黨當局無意也無力改善現狀,只是一味推動與大陸“脫鉤斷鏈”,無異於自斷活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客觀事實表明,兩岸遵循市場規律和合作共贏原則,所形成的産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關係,拓展了臺商臺企的競爭力,促進了台灣的産業升級,提升了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大陸資源和市場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強有力支撐。民進黨當局違背經濟規律,強推兩岸經濟“脫鉤斷鏈”,正令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加快集聚,經濟體系將更加脆弱,經濟前景更加黯淡,真是禍及當下,貽害子孫。(作者:周小柯)

經濟數據“猛如虎” 老百姓在叫苦!賴清德吹噓“政績”被唾棄

2025-09-18

深陷“執政”困境的賴清德,近來狂打“政績牌”,日前在彰化拜廟時,稱台灣蔡英文和他的帶領下,近十年來發展迅速,“經濟比大陸還強”。此言一齣,外界一片噓聲。賴清德因為説謊成性,被嘲諷為“萊爾校長”(liar,説謊者)。他列舉的那些“政績”,究竟有幾分真實性?

 

下鄉吹噓“經濟成就”

 

在“7·26”“8·23”兩場“大罷免”完敗後,賴清德把敗因歸結為“政績未宣導到位”,因此啟動“下鄉巡迴訪視”,親自上陣欲跑遍全臺22個縣市。本月14日,賴清德在彰化溪湖福安宮參香時,大肆吹噓民進黨2016年以來的“政績”,包括經濟增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冠、基礎工業轉型升級成功、對大陸經濟依賴減少,云云。總之一句話,就是“台灣經濟比大陸還強”。

 

值得關注的是,島內主要媒體近來紛紛轉發“台灣經濟增長率是韓國5倍”這條稿件,稱台灣地區今年GDP增長預計達4.5%,遠超韓國的0.9%,人均GDP已超越日韓,相關報道還取了“韓媒震驚”“我台灣我驕傲”等標題,“洗腦”意味非常濃厚。此外,臺媒、網軍側翼近來炒作的“經濟成就”,還包括台灣地區8月份出口大增34%、臺股突破25500點,均創下歷史紀錄。

 

單從數據看,台灣經濟確實很猛,賴清德若真的“英明神武”,應該“萬民擁戴”才對,但近來公佈的民調卻顯示其支持度近乎崩盤。像是“台灣民意基金會”16日發表的最新民調稱,賴清德支持度32.7% ,創歷史新低;其“感情溫度”僅為43度,甚至比不上關押一年的台北市前市長柯文哲。“台灣民意基金會”親綠色彩濃厚,它所做出的民調尚且如此,賴清德的真實民望可見一斑。

 

最擅長“喪事喜辦”

 

經濟數據“猛如虎”,老百姓卻在叫苦,如何看待這種反差?

 

首先,數據會不會有造假的可能性?民進黨上臺後逐漸掌控一切,連社會正義最後防線司法都能染指,插手經濟統計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台灣近年來萬物齊漲,但前不久統計的CPI漲幅僅為1.58%,為四年來新低。看到這則新聞,島內很多網友紛紛痛罵:“我信你個鬼!”

 

其次,也有可能是台灣畸形的經濟結構造成的虛幻。台灣的出口、股市非常依賴半導體産業,尤其是臺積電。拿股市來説,臺積電的市值佔到總市值的近三分之一,能買臺積電股票或在臺積電上班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並沒從經濟發展中獲益。

 

此外,今年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台灣經濟即便很低迷,但按美元計價,GDP的增長率仍很亮眼。這除了對出境遊客有利,對整體經濟不見得是利多,但民進黨最擅長的就是“喪事喜辦”。

 

早已失去民眾的信任

 

從現實中看,雖説民進黨2016年上臺後,基本工資年年漲,但勞工實際薪水卻跟30年前差不多,而物價卻不知上漲多少倍。尤其是最近幾年“最有感”,前一段時間一公斤蔥的價格居然飆到500元新台幣,“平民水果”香蕉一台斤(600克)也突破100元新台幣。

 

台灣民眾“用腳投票”,最近來大陸的航班爆滿,其中有很多是“首來族”,他們在大陸實現了“水果自由”,到大陸的第一件事,往往是去蔬果市場,採購水蜜桃、葡萄等,這些水果在台灣要貴5倍以上。至於大陸物美價廉的新能源車,更是不少臺網友心儀的對象。

 

民進黨當局玩數字遊戲來粉飾太平,並通過媒體、網軍來強化“洗腦”,但台灣人越來越不吃這一套。國民黨推出的“萊爾校長”短片之所以爆紅,就是民間對賴清德不滿情緒的總爆發。“萊爾校長”剛愎自用、説謊成性,早已失去民眾的信任。(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展開全文

關稅、匯率雙重夾殺 島內預估逾30萬勞工受影響

2025-08-14

中國台灣網8月13日訊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嚴重衝擊台灣傳統製造業,臺當局勞動事務主管部門副主管黃玲娜12日聲稱,目前估計受影響的勞工約三四萬人。不過,産業界認為“太低估”。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聯盟總顧問毛振飛直言,一旦開放美國汽車零關稅進口,受影響的汽車及汽車零件業勞工,至少30萬人以上。

 

台南市産業總工會副理事長方子明表示,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公佈後全臺紡織業受創嚴重,他服務的公司近兩個月已要求員工每月排休10天,還準備收掉1條生産線,百餘名55至65歲的勞工可能“被迫”選擇離職或退休,全臺受影響勞工人數不可能只有區區4萬多人。

 

台中市一名不願具名的業者透露,工具機産業自去年起已出現“做三休四”甚至放無薪假的情況,匯率劣勢又讓台灣地區出口競爭力落後於日、韓及東南亞,如今再加上“20%+N”關稅,形同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憂心,不只工具機與手工具業,勞工人數最多的傳統産業都將受波及。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表示,産業近年受多重不利因素打擊,匯率劣勢才是根本問題,如今“20%+N”關稅更讓出口劣勢雪上加霜。

 

台中市業者説,台灣地區工具機産業關稅為24.5%,較日、韓多了近10%,加上台幣近幾個月已升值超過10%,在關稅、匯率雙重夾殺下,業者經營非常辛苦,除盼當局與美談判能爭取更低關稅稅率,也應出手讓台幣貶值,幫助出口産業。

 

資深勞工運動代表人物毛振飛強調,一旦當局開放美國汽車進口零關稅,不僅汽車製造業會受重創關閉生産線,汽車零件業也會連帶遭殃,影響所及至少30萬人以上。

展開全文

島內分析:台灣若對美零關稅 稅收衝擊總額達629億

2025-07-18

中國台灣網7月18日訊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所謂“臺美關稅談判”正在進行中,外界憂心美進口商品關稅降至“零”成談判籌碼,恐衝擊島內稅收。據統計,2024年台灣從美國進口貨品稅收總額達629億元新台幣。民代賴士葆表示,絕不接受美國要求零關稅。

 

臺立法機構“財政事務委員會”17日舉行所謂“臺美關稅協商公聽會”,賴士葆認為,台灣極有可能被零關稅,若真這樣,對農業、汽車業衝擊最大。他質疑,台灣能承受一下子零關稅嗎?汽車業又有幾家能活?

 

台灣如果要降稅,都要經過立法機構同意。賴士葆表態,不能接受被零關稅,因為台灣已經付出夠多,包含購買天然氣、替阿拉斯加開發管線、臺積電擴大投資美國,一開始就把底牌亮出來、付出去,等於跪著跟美國談判。

 

據報道,所謂“臺美關稅談判”結果尚未出爐,已衝擊到台灣車市,消費者預期心理下買氣急凍。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統計,今年上半年小客車進口金額為33.4億美元,年減幅度22.2%,創16年來同期最大減幅,抑制消費品進口增長幅度。

 

美國對台灣地區所謂“對等關稅”遲未揭曉,讓外界不少揣測與台灣“大罷免”有關,認為要等到7月26日後才會揭曉。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