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2020-06-17 12:06:57  來源:新華網  編輯:李佳藝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江西廬陵人(今江西省吉水縣)。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曾任奉新縣令、筠州知府、國子博士、廣東提點刑獄、太子侍讀、秘書監等職,官至寶謨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病逝後,追贈光祿大夫,謚號“文節”。其荷花詩在歷史上有廣泛影響,在詩人中被譽為“南宋四大家”。

  勤政愛民 廉吏典範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虜徽宗、欽宗二帝等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這年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開始了宋、金戰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國家民族的恥辱和憂患,沉重地壓在人們心上,在愛國主義的悲壯情緒感召下,南宋涌現出一大批愛國名將和文學家。楊萬里就出生在這一年。

  楊萬里自幼家境清貧,7歲喪母,靠父親楊芾教書以資家用,自小深受勤儉家風影響。1154年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先做贛州司戶參軍,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當時抗金名將張浚被貶謫在永州。楊萬里非常仰慕張浚為人,先後三次前往拜訪,但都未能如願。不得已,投書張宅極力請求,並通過其子張拭介紹才被召見。張浚見這位年輕後生器宇不凡,大為欣賞,勉勵他做人要心意正直誠懇。楊萬里受益良多,立志一生聽從他的教誨,並把自己書齋命名為“誠齋”,從此自號“誠齋”。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楊萬里是一心為民的能吏。他在任奉新知縣期間,恰逢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里剛上任,發現牢中關滿了交不起租稅的老百姓,而官府的糧倉卻空空如也。這一“滿”一“空”,對他的觸動極大。經過週密調查,才知是惡吏從中盤剝所致。於是他下令,放出牢裏所有“囚犯”,禁止逮捕、鞭打老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張通知單,減免稅額、放寬期限,同時嚴禁惡吏從中坑害百姓。百姓感恩戴德,紛紛主動納稅,僅一個月,欠稅全部交清、並超額完成任務。奉新任職雖短,卻初次嘗試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治抱負。

  楊萬里在任調廣東提點刑獄時,發現惠、潮等州沒有軍營,戰鬥力低下,軍紀鬆弛,常有擾民事件發生。為了嚴肅軍紀,提升戰鬥力,經奏請,在所有府、縣郊外建造軍營,不準士兵駐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1185年,楊萬里應詔上書,極論時事。宰相王淮問他:“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里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並條上《薦士錄》,舉薦朱熹等六十人。孝宗親自將其升為東宮侍讀,太子趙惇親題“誠齋”二字贈楊萬里。

  1187年,楊萬里入京,任秘書少監。次年三月,宋孝宗採納翰林學士的建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饗高宗廟祀。楊萬里力爭抗金名將張浚也應入列,並斥責翰林學士壓制眾議、獨斷專行,與“指鹿為馬”無異。惹惱宋孝宗,孝宗説,“萬里以朕為何如主?”楊萬里因言獲罪,被削去官職。楊萬里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他晚年看到官場腐敗黑暗,奸人當道,退隱不再為官。

  楊萬里是廉潔從政的典範。民間曾流傳他“遺詩逃宴”的故事。一次,楊萬里接到朝廷詔令,赴調至京城臨安,任臨安府教授。楊萬里在地方深受官民擁戴,此番升遷,又是做京官,同僚們決定隔日擺一桌酒席與楊萬里飲酒話別。覺察到同僚們的行動,楊萬里當晚悄悄出城乘舟離去。

  第二天清晨,同僚們來到楊萬里住處,早已不見人影。只見書桌上留有一詩箋,是楊萬里臨行前寫下的避同僚追送之勞留詩贈諸友:

  已坐詩臞病更贏,諸公剛欲餞湘湄。

  夜浮一葉逃盟去,已被沙鷗聖得知。

  直到這時,同僚們才知道,楊萬里早已以詩與他們告別。

  楊萬里一生視仕宦富貴如敝履,隨時準備放棄。在作京官時,就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盤纏,鎖置箱中,藏在臥室,又告誡家人不許買一物,以免一旦離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就如“日日若促裝”待發者。這與那些精心營求升遷、患得患失之輩形成鮮明對照。楊萬里為官清正,不擾百姓,不貪錢物。江東轉運副使任滿時,有餘錢萬緝,他全歸於官庫,一文不取而歸。楊萬里父親楊芾在老家湴塘留下的三間老屋,經楊萬里、到兒子楊長孺住時已易三代,破損不堪。而作為楊萬里長子的楊長孺,曾官至廣東經略安撫使、守中大夫,即便如此,楊長孺也無錢修葺。同時代的詩人徐磯稱讚楊萬里“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明代大儒解縉讚他“文章足以蓋一世,清節足以勵萬世。”楊萬里激濁揚清,正道直行的為官品格,廣受好評。

  忠誠耿直 家國情懷

  楊萬里是一位富有濃郁愛國情懷的政治家。為國家社稷,楊萬里立朝諤諤、剛正敢言。他力主抗金,反對屈膝求和。在進奏朝廷的許多“書”、“策”、“札子”中,他一再直言國家疼病,力排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1167年,楊萬里丁父憂期滿,作《千慮策》30篇呈獻朝廷,並闡述對君道、國勢、治原、人才、刑法和民政等重大問題的看法和建議,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提出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戰略,充分顯示其政治才能。面對中原淪喪、江山半璧的局面,他指出:“為天下國家者不能不忘于敵,天下之憂,復有大於此者乎!”告誡要時刻不忘備敵謀敵、禦敵制勝。他既大膽指出符離之敗後存在的問題,“前日之勇一變而為怯,前日之銳一變而為鈍”,又嚴厲批評對金作戰的速勝論和投降論,堅決反對一些人輕易用兵、盲目冒進,主張以“守而取”的積極、慎重策略,穩步進取,先實國力而後圖恢復,以求最終勝利。

  1185年,楊萬里因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宋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然而,楊萬里的這次上書,觸怒了當政者,被排擠出朝轉任江東轉運副使。對此,朝中正直之士紛紛為他鳴不平,但他卻淡然對之。《題劉高士看雲圖》就是他內心真實寫照。

  偶為看雲且罷琴,萬山寒隔一溪深。

  誰言咽月餐雲客,中有憂時致主心。

  1190年,楊萬里奉命前往迎接金使,第一次橫渡江、淮。看到本是祖國心腹之地的淮河,而今卻成為金宋雙方的疆界,兩岸的人民也失去了來往的自由,心情異常沉痛。寫下了《初入淮河四絕句》: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談,逢著王人訴不堪。

  卻是歸鴻不能語,一年一度到江南。

  1192年,楊萬里謝病自免,退隱家鄉吉水,閒居鄉間15載。在其生命最後時刻,一族侄從外地返回吉水,和楊萬里談到權臣韓侂胄貿然興師北伐之事。楊萬里聽了,失聲痛哭,憤然嘆道:“奸臣妄作,一至於此!”他料定韓輕舉妄動,必敗無疑,定會禍國殃民。當晚徹夜不眠,早晨又不肯進食,獨坐書齋中,叫人拿來紙筆,寫道:“韓侂胄奸臣專權無主,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書中字字飽含對權臣的控訴,對國家百姓的擔憂。寫完奏書後,這位年逾八十的鄉村隱者終在憂憤中離世。

  清新自然 中國之最

  楊萬里詩歌創作經歷了從模倣過渡到自成一體的過程。他的詩初學江西詩派,後又學陳師道的五律、王安石的七絕,還學過晚唐詩。直到36歲時,才“忽若有悟”,自辟蹊徑,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他自己也説:“予少作有詩千余篇,至紹興壬午年(1162年)七月皆焚之。”這裡提到的“七月皆焚之”,指的就是著名的楊萬里燒詩典故。現存的楊萬里詩作,幾乎沒有一首是36歲以前的。

  楊萬里燒掉舊詩後,一切從頭開始。他獨闢蹊徑,邁向大街小巷,深入田間地頭,與百姓交談,聽小鳥歌唱,賞青山綠水,走向一條面向現實、師法自然的創作之路。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如描寫小荷初生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如描寫荷花盛開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如描寫家鄉南溪的《南溪早春》:

  高柳下來垂處綠,小桃上去末梢紅。

  卷簾亭館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風。

  如描寫山景的《石峰下》:

  山轉江亦轉,江行山亦行。

  風鬟照玉鏡,素練縈青屏。

  餐翠腹可飽,飲淥身頓輕。

  鷓鴣不相識,還作故園聲。

  這些詩句像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一卷卷清新的社會風俗圖,給南宋莊重的詩歌王國吹進了一股新風。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因為楊萬里號誠齋,所以人們把他別具一格的詩稱為“誠齋體”。“誠齋體”的特點,一是幽默詼諧的風趣。這主要是繼承了陶潛的《責子》、杜甫的《漫興》,蘇軾、黃庭堅的詼諧打諢的作風,而加以發展。但他往往也寓諷刺于詼諧嘲笑之中,如《觀蟻》:

  偶爾相逢細間途,不知何事數遷居。

  微軀所饌能多少?一獵歸來滿後車!”

  二是豐富新穎的想像。他善於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態,並用擬人的手法加以突出。由於觀察細緻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入常山界二首》其一:

  昨日愁霖今喜晴,好山夾路玉亭亭。

  一峰忽被雲偷去,留得崢嶸半截青。

  三是自然活潑的語言。他繼承了古代和當代的民歌,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傳統,語言力求平易淺近,並大量汲取俚語謠諺入詩,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竹枝歌》: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

  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他創作的詩中諸如“拖泥帶水”、“手忙腳亂”,甚至“連吃數刀”之類也在所不避。

朱 虹 劉 暉:“映日荷花”楊萬里

  楊萬里敢於焚燒舊詩,突破傳統,否定舊我,最終建立了自己的詩派。他一生作詩2萬餘首,現存詩約4200首,是中國作詩最多的三人之一,尤其是寫荷花的詩歌無人能比,被評讚為中國第一。因在詩歌方面的巨大成就,被稱為“一代詩宗”。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