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外國青年“看中國”,一條通向“美美與共”之路

2020-12-21 14:49:21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編輯:趙銀平

外國青年“看中國”,一條通向“美美與共”之路

  12月18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十週年展覽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受訪者供圖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趙銀平):12月18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十週年展覽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十年,篳路藍縷。十年,枝繁葉茂。

  十年,從美國到五大洲,從北京到中國26省市自治區,無數外國青年走進中國,用影像記錄真實的中國,展現中國形象,呈現中國魅力。

外國青年“看中國”,一條通向“美美與共”之路

  黃會林教授接受專訪  攝影 曲藝

  從9到725,星火傳遞

  “看中國”項目創始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向記者講述了很多鮮活的人物故事:在保留著上世紀風格的重慶交通茶館裏喝茶聊天打牌的人,跟著奶奶學唱本民族歌曲的錫伯族小姑娘,還有漁民父子、留守老人、 “守鐘人”……這些故事的拍攝者,都是外國青年。他們,都是“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的參與者。

  從2011年到2020年,由北京師範大學會林文化基金、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已經走過了十年。這一項目旨在通過邀請外國青年來華進行文化體驗,用攝像機拍攝中國、用眼睛看中國、用心靈感知中國,“讓中國文化立起來走出去,讓世界知道它看到它”,黃會林教授如是説。

  2011年,9名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學生,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開始了“探尋”之旅。截至2020年,來自五大洲83個國家77所海外高校的725名外國青年,將足跡延展到了大半個中國。他們充分體驗中國各地風土人情,拍出了712部紀錄短片,斬獲了110余項國際獎。在他們的鏡頭中,不同的城與人,共同構成了一個更豐富、立體,充滿文化底蘊的中國形象。

  真實的影像、獨特的視角、多彩的內容,讓“看中國”項目的影響力逐漸輻射全球。

  從2015年開始,“看中國”項目的優秀作品在世界各國電影學院、電影節落地播出,到2020年,海外展映的步伐已遍及28國;《英國時報》《南美時報》給予整版專題報道;塞爾維亞國家電視臺進行跟蹤報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末,“看中國”項目與美國鷹龍公司達成合作,落地北美本土新聞網和電視臺。今年以來,“看中國”的作品登陸美國城市衛視下設的五大平臺和美國主流新聞臺CBS加盟臺多媒體官網。其中,美國城市衛視通過衛星頻道、無線頻道、有線頻道、IPTV和新媒體手機終端每天24小時播出,覆蓋全球觀眾人數超過3500萬。

  美國約巴林達市議員黃瑞雅説:“換個視角看中國,請外國學生用視頻拍攝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真實反映中國的巨變,這個視角非常新,希望通過這個窗口,讓更多其他國家的人看懂中國,自覺當好文化傳播的使者。”電影導演克裏斯·尼比説:“‘看中國’,真實、鮮活的彰顯中國魅力,同時,也加強了中外青年之間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看中國”的宣傳效應在不斷發酵。更重要的是,這一項目“培養了一批批愛華、友華的青年火種”。

  的確,如黃會林教授所言,一部部短片,就是一顆顆火種;725名青年,就是725顆火種。在星火傳遞中,一個嶄新的現代化中國,逐漸為世人所知;在星火映照下,中國這個東方國度,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真切、蓬勃。

外國青年“看中國”,一條通向“美美與共”之路

  12月18日,“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十週年展覽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  受訪者供圖

  從質疑到驚嘆,刮目相看

  “太驚訝了!”“太不可思議了!”2011年,第一批參與“看中國”項目的9名美國波士頓大學學生,一下飛機,看著眼前的首都機場,不約而同發出了驚嘆甚而質疑,“你們中國怎麼會有這麼好的航站樓?”黃會林教授向記者描述了讓她印象深刻的這一幕。

  20天裏,這9名外國青年穿行于北京的大街小巷,觸摸到了一個與他們想像中完全不一樣的中國,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從表面走向了內裏。

  讓黃會林教授記憶頗深的是一部名為《俠》的短片。她説,短片的拍攝者丹尼爾來之前對中國的唯一認知就是“功夫”“李小龍”。可是,中國功夫到底代表了什麼?丹尼爾通過拍攝一位盲童學習太極的過程,找到了答案。他對黃會林教授這樣闡釋他的理解:中國功夫就如繁體字的“俠”字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大人幫助倆小人,是強者幫助弱者,體現的是中國的仁義之風。

  “因為不了解,所以才驚訝”,首都機場的一幕讓黃會林教授下定決心,要讓更多外國青年親眼看到中國,更加了解中國。

  之後的十年裏,無數外國青年,通過“看中國”項目,開始了與中國的“親密接觸”。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從歷史人文景觀到普通百姓生活,從蘭州拉麵到重慶火鍋,從羊皮筏子、秦腔到黎錦、蘆笙,從吹糖人、拓印到書法、京劇……他們,以影像記錄著中國人、中國事、中國情。

  在記錄的過程中,很多外國青年的觀念甚至人生軌跡都因此發生了改變。

  韓國的黃宇晟對中國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開始學習漢語,並在2019年考取了黃會林教授的博士生;意大利的桑保羅從只會説“你好”“謝謝你”,到而今可以用中文流利聊天;西班牙的阿德里將作品《今天不會下雨》帶到西班牙馬拉加電影節,獲得美食類最佳短片獎;巴西的尼西拍攝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在多個重要電影節獲獎,並因此被業界“獵頭”發現,獲得了投資,開始了專業電影人之路。

  十年過去了,在拍攝過程中,外國青年們仍在驚訝著,驚訝中國的無現金交易、鄉村天翻地覆的變化、沙漠植樹造林的奇跡……可是,觀感和語氣卻已全然改變。從誤解到了解,從質疑到驚嘆,刮目相看的背後,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滄桑巨變。真聽、真看、真感受,他們,看到了中國的轉變,找到了一個個關於中國的答案,也必將會把這些答案帶到世界各個角落。

外國青年“看中國”,一條通向“美美與共”之路

  2020年12月18日,黃會林教授在《路:外國青年看中國》首映式暨2020“看中國”展映式上致辭  受訪者供圖

  從過去到未來,美美與共

  今年初,9位曾參與 “看中國”項目的青年導演再次來到中國,合作完成了一部名為《路:外國青年看中國》的電影。

  這裡,有火車司機韓軍甲與百年京張鐵路的故事,有四川大涼山綠皮火車促進當地發展並給沿線百姓生活帶來便利的故事,還有中國各種各樣橋的故事。

  美國導演約瑟夫6年前曾參加“看中國”項目,體驗了天津的公交、地鐵,用短片回答了“在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人們如何出行”的問題。6年後他則將鏡頭對準了中國第一條自主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拍攝過程中,他對“看中國”項目團隊人員表示,兩次來到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建設交通網絡的驚人速度和規模,“在中國期間,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被打開,我很欣賞中國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是的,這條“路”,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路,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路、中國與世界聯通的路。這條“路”,是現實,也是隱喻。

  在黃會林教授看來,“看中國”項目也是一條“路”,一條秉持著中國“和”理念的路,一條文化、聯通、友誼之路,一條通向美好未來的路。“中國的文化是鮮活的、獨特的、説不盡的,它的影響是無形的。”黃會林教授希望,通過“看中國”這個項目,發揮其潛移默化的力量,傳播中國文化。

  當被問到希望“看中國”項目,希望世界未來是怎樣的願景時,黃會林教授借用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表達了心中的美好圖景。

  十年,深耕細作;十年,碩果纍纍。“看中國”這條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條路,縱然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中國文化與世界的溝通交流,縱然還有隔閡、誤解,但只要在路上,也終將會走向理解、和解。

  這條“路”,通往遠方,通往美好。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