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灣區行_fororder_灣區行_副本

《我們都是深圳人》系列之:美國人馬立安

2020-08-27 21:13:54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責編:宋姝君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專稿: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週年的特殊日子,我們邀請各行各業的建設者們講述在深圳“築夢”、“追夢”、“圓夢”的故事。向改革開放的“開荒牛”致敬!向先行示範的“弄潮兒”致敬!向每一位深圳人民致敬!( 策劃:李海鋒,記者 :陳濛  編輯:陳惠婷)

(點擊上方按鈕可直接收聽)

《我們都是深圳人》系列之:美國人馬立安_fororder_馬立安

  本期主角:

  馬立安,女,美國社會和人類學者,《向深圳學習》作者之一。1995年開始在深圳從事文化人類學研究,關注深圳的建築、城市規劃及人文變遷,對城中村的歷史變遷頗有見解。

  《向深圳學習——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從經濟特區到模範城市的試驗》(簡稱《向深圳學習》),是引進版書籍,原著為英文版,于2017年由美國芝加哥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以西方學者獨特的視角審視中國的改革開放,是第一部全景式反映深圳改革開放經驗和成果的西方學術調查報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向深圳學習》

《向深圳學習》。海天出版社供圖

  講述全文:

  我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來深圳做研究,雖然做了三年的田野調查,但是沒有覺得真正了解深圳。

  決定留下來(深圳)的原因,第一北京上海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而深圳沒有多少人做研究。深圳可以做一個新的研究,這個對於一個學者很有魅力。

  當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都不知道改革開放會給大家帶來多大的變化。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做不同的嘗試,非常有活力。來深圳的人都是想做點事情,想挑戰自己,特別好奇自己能(為這座城市)做多大的貢獻。所以,這種完全開放的社會氛圍,對我來説是很有吸引力的。

  到了差不多2012年,我開始寫這本書。因為當時覺得很多外國人不太了解深圳。

  講到深圳,大家都會覺得,要麼是“特別容易掙錢”,要麼“機會特別多”。這些都很務實。但同時也是一個誤解。

  人們經常忽略了深圳是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底蘊)的。它的進步是本地元素與外來元素一起創作出來的。很多人不知道關外那些鄉鎮企業對深圳現代化的貢獻等等。

  以前,很多故事講述的是個人在深圳的發展故事。而我們是以深圳30年的歷史來總結歷史給我們的啟發。

  視角不同,所以我覺得可以改變外界對於深圳的理解,豐富他們對深圳的認識。

  我們想傳遞的信息,包容是創造機會的文化元素。就是説僅僅用本地的視角或做法是不夠的,或者光用外來的想法和經驗不夠。只有把本地和外地的元素結合起來,才有更多現代化的可能性。

  從我的年齡來看,我已經把青春給了深圳。現在,我捨不得這邊的經驗,這邊的朋友,這邊的事情。

  我在深圳走過一條馬路,能夠同時感受到它的過去和現在。這種體驗其實是一種歸屬。我去上海,北京和廣州,享受的是不一樣帶來的“刺激”,而在深圳我享受的是“熟悉”。

  一座城市,能夠容納多少人,多少不同的夢想,它就會變得更豐富,更精彩。

  特別希望深圳能夠接納更多有趣、有理想、有激情的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