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而強”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

2018-10-22 08:39:49 | 來源:光明網 | 責編:陳晨

  新中國的工業,從硝煙裏走出,經歷艱難困苦,幾度轉軌變型,終於繪就成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我國工業化的偉大進程中,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一批輝映時代的工業文化也應運而生,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近日,由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主辦的“不忘初心 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正在舉行。展覽通過1300余件歷史檔案、珍貴圖片等展品,為人們再現了新中國工業走過的風雨歷程。正如國家檔案局局長、中央檔案館館長李明華所説,這些豐富的檔案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工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1.小作坊變智慧車間

  工業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

  【案例】

  上世紀80年代末,位於湖南長沙的三一集團還是一家簡陋的手工作坊,經過幾十年的創新發展,如今已成為全球裝備製造業的領先企業。“全球每兩台混凝土機械中,就有一台是我們生産的。”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梁林河説,與以前相比,現在的生産車間變得更加智慧化,生産效率實現了大幅提升。

  手工業小作坊、鞍鋼被炸壞的高爐、撫順露天礦的破礦場、被炸壞的工廠……從一張張老照片中可以看到,新中國建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而零散。

  新中國成立後,為加快推動工業發展,我國在恢複國民經濟的基礎上,有計劃地開展了大規模工業建設,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並涌現出一批重大工業和科技成果。

工業“大而強”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中首)(資訊)(專題新聞)(財智推薦)

北京市民正在參觀“不忘初心奮發圖強——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攝/光明圖片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工業企業資産總計達到112萬億元,較1978年增長247倍;實現利潤總額為7.5萬億元,較1978年增長125倍。

  從工業産品生産能力來看,我國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産品産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産品産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産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産品産量均居世界首位。

工業“大而強”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中首)(資訊)(專題新聞)(財智推薦)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工業化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品質的改善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正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如今,我國工業經濟在直面挑戰、搶抓機遇中,不斷提升經濟韌性和抵禦外部風險能力,呈現出平穩向好的態勢。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6.8%,快於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

  “長期向好的工業經濟基本面、持續推動的創新轉型成為穩定預期、提振信心的壓艙石和動力源。”苗圩説。

  2.老廠房承載著記憶

  工業文化提供巨大精神動力

  【案例】

  “在青島,啤酒的泡沫和大海的泡沫一樣,都讓人陶醉。”今年國慶假期,來自北京的趙女士與幾個朋友一起去青島遊玩,特意去逛了青島啤酒博物館,觸摸紅磚老廠房,了解啤酒的生産流程和文化,品嘗新鮮的原漿啤酒,從老舊的工業文物和陳年的往事中,感受這座城市的滄桑歷史。

  老廠房、舊工藝,都是工業文化的載體,承載的是工業發展的記憶。

  如今,很多地方的工業遺存經過改造利用,變身為文化館、小劇場、圖書館、博物館、實體書店、藝術影院等文化空間,沉睡的工業記憶被重新喚醒,並煥發出新的生機,散發著越來越強的吸引力。

  當然,工業文化不只是包括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載體,還包括一些深入人心的工業精神。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有人説,在工業生産中,美國人創新、德國人嚴謹、日本人敬業,這些便是工業文化的體現。

  縱觀各個工業大國曾經走過的道路,不難發現,工業文化在工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不僅是衡量一國工業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工業發展的靈魂。

  我國亦是如此。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我國孕育了載人航天等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工業精神,涌現了一大批彰顯工業文化力量的優秀企業,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載工業文化的物質財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如果沒有一代代創業者的堅持不懈、奮勇開拓,沒有一批批“鐵人精神”等工業文化的薪火相傳,就沒有新中國工業的起步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工業文化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一些行業或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工業精神已經深入人心。”工信部總經濟師王新哲説。

  專家指出,推進製造強國建設,讓我國工業變得“大而強”,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然而,當前我國工業文化發展依然相對滯後,集中表現為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制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對此,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5~10年時間,涌現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産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産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製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3.文學作品講好工業故事

  加快推進工業文化發展

  【案例】

  日前,由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等單位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工業文學作品“光耀杯”大賽啟動。大賽圍繞講好中國工業故事,傳播中國工業聲音,弘揚中國工業精神等,廣泛徵集工業文學作品,正逐漸成為展示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

  “中國工業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苗圩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步伐。

  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澱和昇華,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是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製造強國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如今,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我國更要加快推進工業文化的發展。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路甬祥認為,中國特色工業文化應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導,蘊含科學理性的價值導向、求真務實的作風品格和引領全球的目標追求,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要求,以崇尚創新創造、精益求精、開放包容、誠信合作、共創共贏為基本內涵的先進工業文化。

  “培育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要踐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敬業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誠實守信、開拓進取的企業家精神。”路甬祥説。

  專家表示,弘揚工匠精神,要引導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機制,樹立“大國工匠”標杆,發揮模範帶動作用,使工匠精神成為生産者的行為準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踐行創新精神,要提高工業企業創新意識,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倡導誠信精神,要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培育企業家精神,要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培育一批敢於擔當、勇於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另外,在大力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的同時,還要不斷壯大工業文化産業。比如,利用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産業園區及現代工廠等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業旅遊産品。

  工信部總工程師張峰表示,發展工業文化産業,要加強工業遺産保護和利用工作,促進裝備製造與文化創新融合發展,促進工藝美術、工業旅遊、工業創意産業發展,培育工業文化新業態,著力打造製造業新的增長點。(記者 劉坤)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