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為企業“減負”,為市場“尋路”,我省從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積蓄髮展能量
吉林日報9月18日訊(記者 李抑嬙):營商環境對於經濟發展而言,猶如水之於魚,海闊方可憑魚躍。近年來,吉林省全方位推動“放管服”改革,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把“障礙”破得更徹底、“煩苛”去得更乾脆,築起高品質發展的一路坦途。
優化政務環境,當好“店小二”
走進省政務服務大廳,不少辦事人員會發現,以前,面對眾多服務窗口,不知如何選擇;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綜合窗口”。過去的“一次跑多窗”,變成了如今的“一窗辦多事”。
為了進一步優化實體政務服務大廳功能,吉林省在各級政務大廳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綜窗改革,精簡辦事流程,優化政務服務環節,提高“一站式”服務能力,推動流程再造、事項減量、審批簡化、證明減少、環節壓縮,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品質和效率,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滿意度、獲得感。
今年2月28日,一面繡有“情係企業阻擊疫情,敬業奉獻共克時艱“的錦旗送到了正在省政務大廳辦公的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法規處(審批辦)監察專員邢曉峰手中。送錦旗的人名叫韓明,是吉林紫鑫藥業集團的負責人。他激動地説:“感謝省衛健委審批工作人員的高效服務,保證了企業第一時間投入生産,為市場提供消殺産品。”
據悉,根據疫情防控時間緊、任務重、需求急的實際,省衛生健康委採取申請材料與現場同步審核、非關鍵性材料容缺後補的方式,將審批的時限由原來的20天縮短為48小時。
這只是吉林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一個縮影。該取消的取消,該簡化的簡化,該共享的共享,該下放的下放到該放到的層面……近年來,一場刀刃向內、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革命正在吉林大地上披荊斬棘向前推進。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休止符,需要我們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舉措,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厚植高品質發展的沃土。”省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局長宋剛表示,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放管服”改革不能僅僅滿足於下放多少權力,其要義在於利用現代化手段,讓政務服務與社會“零距離”,讓企業和群眾辦事“零成本”“零干預”,推動政府職能向“服務”轉變。
今年,吉林省以提升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為統領,堅持“數聚賦能”,打造“智慧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助推實現辦理環節簡化、申報材料壓減、辦事時間壓縮、經營成本降低、行政審批提速、群眾辦事方便。
優化市場環境,打造“新引擎”
營商環境的內核是市場主體。去年,吉林省減稅降費使得市場主體活力明顯增強,總量達到243萬戶,增長8%。
近年來,吉林省陸續推出一系列意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舉措,讓企業更真切地感受到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吉林省“e窗通”系統上線運行以來,在全國率先實現了企業登記、刻製公章、申領發票、銀行開戶等企業開辦全流程“一網通辦”,成功實現了“就近能辦、異地可辦、全球通辦”,打造了“辦事不求人”的吉林名片。
商事制度改革實現再升級,通過實行“多證合一”“照後減證”“證照分離”等改革措施,有效清理了阻礙企業經營的各種障礙,做到既準入又準營。
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綜合監管平臺,制定部門聯合監管工作實施辦法和細則,組織構建“1+50”政府監管體系,印發全面加強市場監管工作實施細則,“互聯網+監管”數據匯集率和系統建設進度居全國前列。
營造寬鬆便捷的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高效規範的監管環境、新業態審慎監管的制度環境……一系列實打實的“硬措施”增強了企業發展信心,為經濟穩健發展創造了更好條件,釋放出更多發展新潛力。
優化法治環境,架起“防護網”
近年來,吉林省先後出臺《吉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規和制度文件,用法治之手為各類市場主體架起一張“防護網”,讓營商環境更溫暖,企業經營更有安全感。
為了努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全省各地各部門也紛紛展開行動。
——省司法廳連續四年組織開展“落實‘三抓’部署服務企業發展‘123’工程”活動,為全省各類企業發展提供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省法院組織開展“百名法官服務百企”,大力推進包括“送法進企”在內的“普法六走進”活動,不斷加強法治環境建設。
——長春新區開展“法治體檢”,前移小微民營企業法律保護關口,組織律師“一對一”服務小微企業,免費開展權益維護、政策解讀等法律服務。
今年,吉林省還將組織開展“雙評”活動,根據全省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實際和企業反映情況,組織企業代表和軟環境監督員對省政府部門和市(州)政府進行評議評價,考評結果將作為部門(單位)主要領導和工作人員業績評定、幹部選拔任用和部門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
讓營商環境更有序,企業經營更有公平感,吉林省在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實踐探索中,進一步凸顯法治的重要作用,不斷釋放制度紅利,打造更加繁榮的市場。
每一點滴的進步和成就,都是下一次出發的起點。讓我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舉措,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為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積蓄髮展新能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