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       輿情智庫            房産        
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
2021-04-12 09:55:29來源:新華日報編輯:羅毅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無人區”裏闖新路

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

市民在吳江就可接受上海知名專家的遠程診療服務。 攝影 趙亞玲

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

元蕩湖 攝影 趙亞玲

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

長三角一網通辦,讓企業辦事無憂。 攝影 趙亞玲

長三角“示範區”經驗走向全國

黎裏古鎮旅遊資源豐富,吸引諸多遊客前來遊玩。 攝影 趙亞玲

  廣東與海南成“同桌”,天津和河北是“前後桌”,四川、雲南、重慶在一個討論小組……4月10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第一批制度創新經驗複製推廣觀摩研討班落下帷幕。與一般研討班不同的是,本次研討班由國家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意在讓示範區制度創新成果走出長三角,“輻射”全國。

  40位學員主要來自長三角區域外全國重點毗鄰地區。牽頭制度創新的實施者來講課、現場觀摩項目最新進展、組建學習交流群……5天時間中,研討班緊扣“制度創新”關鍵詞,交流研討互動熱烈。

  自2019年11月1日示範區揭牌以來,這片包含青浦、吳江、嘉善共2413平方公里的長三角一體化“試驗田”,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在“無人區”裏闖出新路,吸引全國目光。40名幹部取到了什麼“經”?未來又如何借示範區“他山之石”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比讀書時還用功”

  上海市委黨校老師陳荷花是觀摩研討班的班主任,可開班之前她心裏還是有些忐忑:翻開花名冊,40位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員們地域不同、工作情況各異,能碰撞出什麼“火花”?

  然而,4月6日開班式當天的分組討論立馬讓她的擔憂煙消雲散。“按照‘區域就近原則’,我們將40名學員分成4組。”陳荷花給新華日報記者一一列舉:以京津冀為主的第一組,以粵港澳和東三省為主的第二組,以中部地區為主的第三組,以川渝為主的第四組。“雖然大多數學員素未謀面,但從他們第一次熱絡的討論中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滿載著學習的熱情與一肚子的問題而來。”

  陳荷花口中的“問題”不止在報到當天的小組討論上有所體現。從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的課堂,到風景如畫的“五彩姚莊”,40雙熱切的眼睛,也仔細地觀察著示範區的點滴成長。

  “示範區在一體化制度創新過程中,如何真正做到‘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首條省際斷頭路打通,青浦與吳江如何共商共建?”“怎樣促進示範區內要素流通、産業協同?”……在課堂,在現場,學員們迫不及待地拋出一系列問題,只為解答心中一個共同的疑惑:示範區能為我們示範什麼?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處處長裴東鑫的課程筆記本記錄下了他的“取經之旅”。來之前,他的16開藍色本子還是嶄新的,而走的時候,整齊的字跡已經排滿了本子的二分之一,示範區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共治、醫保同城化、教育一體化、古鎮文旅圈……每一課的重點內容都用橫線劃出。“不誇張地説,上這幾天的課比我讀書時還用功。”裴東鑫笑著説,“這次河南一共來了3個人,與其説是來觀摩研討,不如説是來找答案的。”

  他想找的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答案。“黃河流域發展戰略涉及山東、河南和陜西等省份,按照國家要求,目標是要改善整個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發展品質。各地發展水準不同,我們不可能完全‘齊步走’,因此迫切希望複製示範區制度創新經驗,來破解戰略推進難題。”

  帶著問題的還有海南省發展改革委區域處處長李璐。此次學員當中,李璐算得上“遠道而來”。從海南飛越近2000公里的她,在課程開始前還在思考: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努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市縣間、鄰省間的區域合作可謂“滿天飛”,但由於行政壁壘、同質競爭、經濟差距等原因,區域合作和一體化取得實質性成果真的很難。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法寶”到底在哪?“這是我此行迫切希望知道的。”

  示範區示範了什麼

  2020年11月,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推廣示範區制度創新經驗。2020年12月舉行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再次對示範區建設高度評價,希望全國各地到示範區學習。此次研討班的舉辦,可謂“恰逢其時”。揭牌僅一年多,這塊滬蘇浙交界處的示範區到底能示範什麼?

  新華日報記者了解到一個小故事。2月26日,來自馬來西亞的翁文星拿到了一張特殊的證件——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證。作為蘇州華德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翁文星獲得的是上海面向非在滬工作外籍人士頒發的首張海外人才居住證。有了這張證,翁文星可以享受到上海市海外人才優惠待遇,讓他在示範區內工作、生活更有歸屬感。

  在蘇州工作,卻可以享受上海待遇,這背後是示範區人才制度的創新。截至2020年年底,示範區已形成32項具有開創性的制度成果,包括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土空間規劃亮相;生態環境保護從“三不管”到“三統一”;醫保一卡通2.0版,兩區一縣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

  僅有制度創新還不夠,還要有讓三地老百姓感受度高的項目。2020年,聚焦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創新發展和公共服務四大領域,示範區60個項目亮點紛呈。在生態環保方面,青浦、吳江共同啟動環元蕩生態岸線示範段建設;在互聯互通方面,東航路—康力大道省際斷頭路貫通工程不僅使江蘇吳江到上海青浦的時間由40分鐘縮短為5分鐘,還探索出一整套跨域工程項目的實施辦法;在創新發展方面,華為青浦研發中心項目已開工,建成後預計導入3-4萬名科研人才;在公共服務方面,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建成啟用,為優質醫療資源異地共享創造條件。

  示範區是如何在“無人區”裏闖出“新路”的?“2020年這一年,在執委會辦公樓裏開了1079場會,參會人次達19386人,基本上一天就有4個對接會和工作討論會。距離最遠的一次會議1.2萬公里,是執委會、開發者聯盟和北德地區漢堡商會的對話……”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透露的一組數據,成為示範區建設者們共同努力與擔當的生動注解。

  “區域協同,確實很難。但如果想明白了,也就沒那麼難了。”觀摩研討班上,示範區執委會主任華源將示範區的探索和盤托出,“一是把握好‘自留地’和‘責任田’的關係,各省各市要有大局觀,甚至有時需要犧牲一點‘自留地’的利益,來種好‘責任田’。在方法上,要注意‘求大同’和‘存小異’,比如長三角三省一市在部分問題上也有分歧,但大家把達成一致的問題先解決,分歧之處先擱置研究,再不斷推進,以此實現從0到1的跨越。此外,在制度創新和項目建設上要‘雙輪’驅動,制度創新不能停留在紙面,要通過項目來顯現,並且通過項目建設來倒推制度創新。”

  本分和本領

  河北省協同辦綜合處處長丁淩,已深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多年。在為期5天的“示範區樣本”學習之後,丁淩對區域協調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示範區做了許多大家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丁淩感慨地説,從跨域金融支持,到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覆蓋全部 41個城市;從立法要素不斷協同,到人才互認、教育資源共享,示範區創舉不斷。難得的是,示範區沒有簡單地走行政合併等捷徑,而是緊緊圍繞生態綠色協同,努力實現改革集成和制度突破,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同,京津冀地區是‘瓣瓣不同,瓣瓣同心’式的協同發展,雖然三地發展基礎差距大、産業梯度明顯,但出發點和落腳點一致:就是有力有序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北京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説,以此次研討班為契機,未來將進一步探索區域性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和執委會的推動落實機制,加快破解制度藩籬,種好“責任田”與“自留地”。

  “5天14門課程,授課專家不強調個案因素,不停留在面上的成果介紹,而是深入講述工作開展的方法與過程,有的甚至把背後的故事和盤托出。”李璐舉例説,在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講述“厄勒地區”給長三角一體化的啟示時,來自海南的她迅速想到了海口和湛江的合作,又比如示範區“水上客廳”和元蕩橋項目,也讓她很快摸清如何謀劃既有顯示度又有群眾獲得感的好項目。“如獲至寶,彌足珍貴,有共鳴,有觸動,有啟發,甚至可以説有刺激。”李璐機關槍似的連用了一串形容詞,總結自己的收穫。

  裴東鑫也從此次“取經之行”中摸索出了自己未來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謀大抓小,依託鄭洛西高品質發展合作帶,積極破題,打造黃河流域新的增長極和生態保護的樣板;另一方面復舊于新,用新的形式復活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人民的獲得感、認同感。”

  “自己的事情做好是本分,合作的事情做好是本領。”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區域合作處處長王善禮,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如數家珍,同樣在示範區規劃建設中找到了“同與不同”。“圍繞川渝一千多公里的交界線,我們謀劃了十個類似于示範區的‘先導區’。在平臺開發過程中,部分地區也曾有過全部推倒重來、連片開發的想法,幸好被我們及時阻止。通過這次學習,我發現當初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示範區異地盤活、點狀供地、以特色提品質提能級的方法,未來也將為我們所用。”

  用華源的話説,此次觀摩研討班並不是培訓班,而是提供一個取長補短、雙向交流的共享平臺。在回程之前,帶著問題而來的一組組長劉伯正,同樣給示範區留下了三個待解的疑問:跨界水體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如何構建?跨界綠色出行如何統一標準?三省交界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如何佈局?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劉伯正們”的疑問將在示範區創新舉措中得到現實解答。(新華日報 記者 許海燕 沈佳暄)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