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舉辦的2023汽車産業國際化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大會以中國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發展機遇與路徑為重點,探討如何把握汽車産業綠色化、數字化等技術發展方向,協同共建高度國際化的開放與合作體系。在高層論壇上,中國貿促會機械行業分會會長周衛東分享了中國汽車出口的三大變化。
周衛東表示,近年來,我國汽車産業的國際化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2022年,我國整車出口超過德國,躍居全球第二;今年我國有望超過日本,首度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第一、我國汽車出口的三大變化。
我國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汽車産業開始蓬勃發展,2005年前後,部分自主品牌汽車企業開始通過商貿方式出口整車。此後幾年,乘用車出口量不斷增加,一度于2012年突破100萬輛;但隨之下滑,2015-2020年間,乘用車出口量連續低於100萬輛。但從2021年起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汽車出口表現出三個新特點。
從2021年起,整車出口再次強勢增長,當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同比增長103%,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出口國。2022年,汽車出口再次實現歷史性突破。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整車(含成套散件)出口在去年首次突破300萬輛,達到332.12萬輛,同比增長56.8%;出口金額601.56億美元,同比增長74.7%。出口以乘用車為主,但卡車和客車也都實現了增長。
今年前8個月,我國整車累計出口294.1萬輛,同比增長61.9%。出口的含金量進一步提高,整車出口金額為634.3億美元,同比增長91.2%,已經超過 2022年全年水準。同期全産業鏈出口金額達到1219.93億美元,佔我國出口總金額的比例達到5.5%,汽車産業已成為我國出口貿易中的支柱之一。
新特點之二,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走向海外,這一點尤為重要,意味著我國汽車産業在下一階段競爭中搶佔了先機。
伴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茁壯成長,新能源汽車也逐漸成為出口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近7萬輛,同比增長89.4%,僅佔汽車出口總量的7.0%;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倍;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車累計出口72.7萬輛,同比增長1.1倍,在汽車出口結構中佔比已經提升至24.72%。
如何評價上述進步,業界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新能源汽車出口量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特斯拉。但周衛東認為,國産特斯拉主要是建立在本土供應鏈之上的,應該被視為我國汽車産業的結晶,是我國汽車産業鏈已初步具備競爭力的體現。總體上,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鏈處於世界領先水準,不僅可以支撐起特斯拉,還能支撐起其他外資品牌。
新特點之三,我國汽車開始進入歐洲發達國家。
周衛東指出,我國汽車出口海外地域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遍佈全球各大洲。與早期主要面向東南亞、南美、非洲等相對不發達國家市場相比,從2021年起,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國家,以及對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汽車出口均實現大幅增長。2022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汽車210.26萬輛,同比增長45.4%,佔總量的63.3%;同年,新能源汽車海外銷售前三大市場為比利時、英國、菲律賓。
頭部企業開始進入歐美發達市場。2022年,上汽集團海外銷售達90.6萬輛,排名首位,其第一、二大市場分別為英國、澳大利亞。除上汽集團外,我國新能源汽車代表企業如吉利集團、比亞迪、蔚來、小鵬等,它們的海外市場主要以歐美國家為主,其前五大海外市場國家分別為瑞典、德國、美國、挪威。值得注意的是,我國車企出口歐洲的車型中,新能源汽車佔比接近一半,遠高於平均水準,而且進入這些市場的都是各品牌的中高端車型。例如比亞迪出口到挪威的首款車型為其“王朝”家族中旗艦車型唐,蔚來出口挪威的車型也選擇旗艦車型ES8。
第二、汽車産業正加速國際化。
首先,國內頭部企業的出海之旅開始邁入海外建廠的新階段。
回顧全球其它汽車大國的國際化歷程,大致都經歷了從整車出口到海外建廠的過程,我國汽車産業也正經歷著同樣的轉變,國際化開始進入縱深發展階段。
比亞迪、蔚來、小鵬等企業出海時間相對短一些,以整車出口為主,但也都摒棄了此前國內企業常用的商貿方式,而是結合目標市場用戶習慣,綜合使用直營、授權、租賃等方式進入海外市場。另一些企業,其國際化業務起步較早,已經著手構建海外生産基地,例如上汽集團在印度、印尼、泰國等國建有3個整車製造基地,並計劃在英國建廠;奇瑞汽車在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建有10個海外工廠,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企業也都走出去,在目標市場建有多個工廠。
其次,零部件企業也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力求抓住電動化、智慧化帶來的産業機遇,成為全球領跑者。
周衛東表示,相對於國內整車企業的積極出海,零部件企業的國際化沒那麼引人注目,但對産業的意義同樣重要。2022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956.88億美元,今年1-8月為585.63億美元。
國內零部件廠商大規模出海的動力,可認為來自兩方面。一是國內市場已進入存量市場,企業的發展需要新的增量,開拓海外市場是必然的選擇。二是全球汽車産業鏈格局正在進行重新配置,有助於國內企業進入跨國公司採購鏈,我們看到,敏實集團、愛柯迪、三花智控、岱美股份等零部件企業目前已圍繞其主機廠在墨西哥建廠;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電池廠商也在匈牙利等國建廠,就近供應動力電池。
第三、推動國際化大發展的三個因素。
周衛東表示,從總體看,中國汽車出口已經從最初單純的商貿方式出口整車,發展到産業鏈上下游頭部企業大力開拓海外事業的新階段。隨著我國企業積極佈局海外市場,預計今後幾年汽車出口量還將繼續增長。
中國企業近年來能夠在海外實現大發展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一是得益於國內市場大,整車製造成本大大優於海外市場。特斯拉曾表示,中國産Model 3的單車産能投入比美國降低約65%。因此,國産車即便是在歐洲市場,在疊加高額關稅、增值稅等之後,依然能有成本優勢。這種基於全産業鏈優勢,是中國汽車人在過去20多年時間裏堅持自主研發才構建起來的,也是我們不可替代的優勢。
二是得益於全球開始向電動化轉型,我們具備一定的先發優勢。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的市場佔有率為14%,不過如果剔除中國市場的數據,這一比重僅為7%,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28%。這种先發優勢不僅體現在零部件單價低上,更體現在電池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等核心性能上。
三是我們率先發力智慧化,智慧化配置具備極強競爭力。在汽車+互聯網後,車內語音交互、高清中控大屏、手機APP等智慧化配置是國産汽車的標配,在海外市場上有著獨特的競爭力。預計隨著智慧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我國的智慧汽車有可能實現“降維打擊”,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
周衛東最後強調,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只是中國汽車産業的國際化的一個里程碑。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加持下,中國汽車産業將進一步做大做強,相信終將成為全球汽車業的主導力量。(圖文: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