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北京西城擬用三年打造可體驗的京劇線路及文創品牌

2018-09-04 09:39: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原標題:西城擬用三年打造有內涵、可體驗的京劇線路及文創品牌

  中新網北京新聞9月3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西城區計劃用三年時間,著力集成帶有京劇符號意義的載體,豐富發展京劇藝術內容,打造有內涵、可體驗的“京劇線路”、文創品牌,讓更多的百姓接觸、接受、接力京劇文化。

  這是今天記者從《京劇的故事 The Story of Beijing Opera》暨西城2018京劇發祥地國粹藝術論壇上獲悉的。

  “京韻劇源•西城2018京劇發祥地藝術季”活動9月初在京來開序幕,一系列以“弘揚國粹藝術,重現京劇盛世”為主題的文化活動在京劇發祥地——西城區相繼展開。

  作為本次旅程的重要環節,“論壇邀請多位來自各行業領域的名人名角、專家學者、資深戲迷共同對話,追憶京劇發祥地西城區的繁華歷史,深層次剖析京劇形成的原因,深入探討歷史的發展與京劇發祥地選擇之間的關係,共同繪製國粹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藍圖。

  京劇名家譚派六代傳人譚孝曾表示,在這裡,譚派藝術孕育而生,而在歲月的流轉中,譚派的祖祖輩輩京劇名家也見證了京劇發祥地的歷史變遷與發展。而他的童年也曾在京劇發祥地——西城區度過,追憶往昔,生活、學戲的點滴經歷依舊記憶猶新。

  今年91歲高齡著名戲劇家藍天野講述了他從當年台下的小觀眾到後來臺上的演繹者,“角色在切換,但是對於這片土地的熱愛,對京劇文化的癡迷卻從未改變。”

  資深票友、中國記協原黨組書記翟惠生生在西城,長在西城。他稱,京劇已然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己親眼見證了幾十年來京劇發祥地的變化與發展,也再一次體會到京劇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京劇學者、劇作家翁思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風雷京劇團團長松岩以及《中國京劇》雜誌社編輯部主任封傑等結合自身的領域特色及身份角色共同暢聊新時代下京劇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京劇文化的繁榮與創新,在合力與探討中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京劇藝術學習與傳承的隊伍,讓國粹藝術在發祥地再次起航,唱響中國,走向世界。

  北京市西城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寧説,西城區歷史上戲臺聚集、科班匯集、名伶雲集。200多年前,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先後進京,落腳在了大柵欄。以大柵欄、椿樹地區為中心,往東延伸至天橋、往南延伸到陶然亭,是當年京劇演出集中和京劇人居住集中的地方。如今,三慶園、正乙祠等是重要的演出場所;這裡相繼走出了梅蘭芳、譚鑫培、尚小雲、余叔岩、李萬春等近千位京劇名家;著名的“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和“同光十三絕”都曾在西城居住。

  她稱,西城區將以“京韻劇源•西城2018京劇發祥地藝術季”活動為起始,計劃用三年的時間,著力集成帶有京劇符號意義的載體,豐富發展京劇藝術內容,打造有內涵、可體驗的“京劇線路”、文創品牌,讓更多的百姓接觸、接受、接力京劇文化。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