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

2025-04-09 11:05:18  來源:眾望  編輯:馬媛

  2025年3月,中國國際時裝周的聚光燈下,一群來自貴州大山的孩子成為全場焦點——他們中最小的6歲,最大的不過12歲,身穿融合苗繡、侗繡、銀飾等非遺元素的服飾,踩著自信的步伐登上T臺。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1

村T現場 圖源:央視新聞

  70歲的苗族爺爺用扁擔扛起5歲孫女,小女孩身著施洞苗繡盛裝,手捧臺江姊妹飯和丹寨鳥籠,這一場景被網友稱為“行走的文化密碼”。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2 (1)

貴州“村T”少年們 圖源:中國國際時裝周

  在這場名為“貴州村T”的時裝秀中,不僅讓非遺技藝煥發新生,更讓世界看到鄉村振興的答案便是藏在田間地頭的文化自信。

  貴州的“村”字號IP為何能火?

  貴州的“村”潮並非偶然。92.5%的山地,18個世居少數民族,不同文化在此交融,形成“文化千島”。過去,這些文化瑰寶因交通閉塞鮮為人知;如今,它們以最接地氣的方式不斷“破圈”——

  ·村BA:臺盤村籃球賽,獎品是黃牛和香豬,觀眾爬墻頭、架梯子觀戰。在貴州鄉村舉辦的這項籃球賽事,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村BA”。它不同於職業聯賽的商業化,充滿了鄉土氣息與淳樸民風。

  每當比賽來臨,整個村莊都會陷入一片狂熱中。村民們自發組織,用自家鍋碗瓢盆作為打擊樂器,為球員們加油助威。比賽的獎品,從牛羊到雞鴨,再到農産品,充滿鄉村特色的同時,也是村民們對勝利者的真摯祝福。NBA球星吉米·巴特勒戴上苗銀項圈助陣,全網點擊量超千億次。

  ·村超:如果説“村BA”是貴州鄉村的籃球盛宴,那麼“村超”則是足球的狂歡。在榕江縣,這個位於貴州東南部的小縣城,村民們自發組織了一場名為“村超”的足球聯賽。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足球的激情與夢想。

  榕江的草根足球賽,球員是賣豬肉的商販和拖拉機司機,中場表演侗族大歌和反排木鼓舞,2023年創下840億流量,連巴西球星卡卡都來踢友誼賽。

  ·村T:如果説“村BA”與“村超”是貴州鄉村的體育盛宴,那麼“村T”則是時尚與傳承的交匯點。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T臺上,來自貴州大山裏的孩子們,穿著融合苗繡、侗繡、銀飾等少數民族非遺元素的服裝,展現貴州鄉村的時尚與魅力。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5

貴州“村T” 圖源:“古阿新”微信公眾號

  凱里民族風情園的T臺上,80歲的侗族奶奶與6歲苗族女孩同臺走秀,苗繡嫁衣與現代電音碰撞,直播間涌入百萬網友留言:“原來時尚可以這麼‘土’又這麼高級”。活動將“非遺”變“潮品”,正如設計師楊春林所言:“我們的衣服不是高定,但每一針都是歷史,每一克銀飾都是傳承”。

  #群眾狂歡:草根力量改寫“文化敘事權”

  貴州“村”IP的魔力,在於“群眾主創,政府搭臺”:

  ·自組織模式:村超的20支球隊由村民自發組建,賽事策劃、節目表演全由村民包辦,政府僅負責修路燈、通網絡。

  ·低門檻參與:村T的模特不限年齡職業,田間勞作的農婦也能化身T臺女王。苗族母子阿新和母親發起活動,用苗繡講述“勇敢與希望”的故事,吸引外國友人穿上民族盛裝走秀。

  這種“土到極致便是潮”的敘事,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壟斷,“快樂、文化、村味,是貴州‘村’IP的靈魂”。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6

貴州“村T” 圖源:“古阿新”微信公眾號

  #流量密碼:從“眼球經濟”到“生命力經濟”

  貴州的“村”字號IP不僅是文化現象,更是經濟引擎:

  ·流量變現:村超帶動榕江餐飲收入12.24億元,酸湯品牌“玉夢”直播間賣爆,連海底撈都推出“雷山酸湯鍋”。

  ·産業鏈延伸:臺江縣圍繞“村BA”打造籃球小鎮,開發文創餐廳;黔東南州推出“超好吃”“超好購”等六大“超能經濟”,2024年旅遊收入破108億元。

  ·品牌出海:苗繡登陸米蘭時裝周,梵凈抹茶賣到47個國家,“村T”模特穿著民族服飾登上北京時裝周,設計師楊春林團隊更計劃亮相大阪世博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深層動力:鄉村振興的“貴州解法”

  45個孩子的T臺步伐,踩出了鄉村振興的新節奏——從“村BA”的籃球架到“村T”的聚光燈,貴州用最樸素的邏輯證明:文化自信不是口號,而是讓每個村民都能在土地上找到尊嚴與未來。這場“鄉村文藝復興”,正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注腳。

  #文化自信:非遺活化的“現代語法”

  在鎮遠古城,遊客可親手體驗扎染、刺繡,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在“村T”後臺,設計師用舊布改造、老繡新用,將苗族銀飾與環保理念結合。

  這種“非遺+體驗+設計”的模式,讓傳統文化從博物館走進日常生活。正如網友感嘆:“貴州人不用上班,因為他們每天都在‘造節’!”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7

村T 圖源:貴州日報

  #群眾創造力: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村”IP的成功,源於村民從“旁觀者”變為“主創者”。在村T的7000名參與者中,有海選模特、鄉野村民,也有遊客和學者。

  一位參與走秀的侗族奶奶説:“以前覺得苗繡是過時的,現在才知道它是我們的‘國際通行證’。”這種自發性,讓文化傳承不再是任務,而成為驕傲。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8

村T 圖源:貴州日報

  鄉村振興需要“造浪者”而非“追風人”

  貴州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不是復刻城市模板,而是激活鄉土基因。

  ·文化為魂:非遺不是包袱,而是流量入口。鎮遠古城通過“龍神嫁妹”巡演和非遺文創,讓遊客帶走“可穿戴的文化”。

  ·群眾為本:當村民成為文化主角,鄉村便有了生命力。村T發起人楊春林説:“我們只是搬運工,把田間地頭的故事搬到T臺”。

  ·産業為脈:流量需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模式。古阿新品牌通過非遺設計年營收破10億元,帶動紡織行業從“代工”轉向“原創”。

貴州“村”潮澎湃:一場籃球、足球、T臺的鄉村文藝復興_fororder_1338848927408683989

貴州“村T” 圖源:“古阿新”微信公眾號

  當村民從“旁觀者”變為“主創者”,當文化從“遺産”變為“流量”,當賽事從“娛樂”變為“産業”,鄉村便不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看得見未來的熱土。

  正如網友調侃:“貴州人不用上班,因為他們每天都在‘造節’!”這場由籃球、足球、T臺掀起的“村”潮,正以最接地氣的方式,書寫中國鄉村最澎湃的敘事詩。(作者:張雯雯)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