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故事:航天技術也可以很親民
8月25日,十八所部分人員在展臺前合影留念(圖片來源:tuku.qianlong.com)。千龍網記者 許珠珠攝
千龍網北京8月27日訊(記者 王結石 許珠珠)隨著技術的升級改造,一些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技術已經開始出現在我們身邊,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以下簡稱:十八所)便是一個“轉化工廠”。它本事研究航天技術,卻也將這些技術再次研究改造成服務於我們居民生活科學技術。
劉嘉宇,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機器人技術研究室工作人員,作為技術男的他,卻能給人很親近的感覺,總是微笑對人。“現在您所看到的由中國航天技術轉化而來的新一代協作型智慧機械臂系統和國內首臺垃圾分揀機器人系統,成為了這場現實版“機器人總動員”的明星。”劉嘉宇向參觀的人介紹到。WRC2017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他主要負責為觀展人員講解展品。
在十八所裏像劉嘉宇看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有負責程式設置、機械運動、以及對外宣傳等人員,為了在機器人大會上給讓這兩個“智慧小幫手”以更好的狀態呈現更好的狀態呈現給大家,團隊人員連續數天加班數天。
在機器人大會參展的這兩款産品均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研製的空間機械臂原理樣機産品轉化而來。空間機械臂由2016年首飛成功的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搭載飛向太空,成功實現了太空垃圾主動清除演示驗證飛行試驗,為我國未來空間碎片清理等軌道服務奠定了工程應用基礎。一年以後,該技術實現了向民用領域應用的産品轉化,十八所研製出了新一代協作型智慧機械臂系統和國內首臺面向環衛垃圾分揀領域的垃圾分揀機器人系統。
環衛垃圾分揀機器人系統由機器視覺識別系統、人機交互系統、機械臂分揀單位構成,採用基於深度學習演算法的智慧識別、機械臂在線規劃與控制、多臂協調控制等先進技術,分揀系統具有識別率高,工作效率高的特點,目前該系統主要進行複製環境下瓶類物品的識別及分揀,分揀率達93%以上,以後該系統可逐步代替環衛垃圾處理廠前端的人工分揀工作,避免人工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情況。隨著該系統的成熟及適應性設計,後續還可應用於藥品分揀、農副産品分揀、物流包裹分揀等領域。
協作型智慧輕型機械臂主要解決現有機械臂重量大、負載能力低、靈活性差的問題。倣人型智慧機器手臂根據用戶要求可提供單臂、雙臂兩種類型,其雙臂的協調就如人的兩個手臂,單個手臂能提2.5公斤的物品,可廣泛應用於教育科研、家庭、醫療等領域的服務型機器人。
劉嘉宇:“人們總覺得航天科技離我們日常生活很遠,其實航天技術正一點點的融入到生活之中。我們希望通過更多的努力讓人們感受到航天技術的便利,幫助到更多的人,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