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劇照。資料圖片
“一陣陣和煦溫暖的春風吹過,千萬年的冰河也會悄悄消融。”日前,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國家大劇院歷時3年打造的中國紅色經典民族歌劇《金沙江畔》迎來首演,這也是繼原創歌劇《方志敏》《長征》之後,大劇院推出的紅色題材的“紅軍三部曲”中的又一力作。90後大學生肖堯在看完演出後説:“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紅色經典劇目喚起內心的正能量。”
該歌劇改編自同名小説《金沙江畔》,是紅軍作家陳靖根據親身經歷寫成。從小説到後來的評劇、電影,《金沙江畔》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在藝術形式和表現內容豐富的當下,將小説搬上歌劇的舞臺,如何用歌劇形式開掘紅色題材,用歌劇語言解讀長征精神?是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金沙江畔》講述了紅軍先遣團在團長金明帶領下,成功攻破敵軍江防渡過金沙江,以嚴明的紀律和民族政策消除藏族姑娘卓瑪對紅軍的誤會,贏得藏區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紅軍主力得以繼續北上的故事。為了更好地體驗生活,主創團隊曾多次赴雲南進行采風,在高聳的雪山與險峻的峽谷中,在康巴藏族的文化、民俗中,汲取著藝術的靈感與養料,並將采風的所聽、所見、所感融入創作。
在音樂方面,作曲雷蕾蒐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這些“最珍貴、最閃光,靈魂一般存在”的民族民間音樂,成為歌劇創作的重要源泉。雷蕾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慶文工團副團長達摩魯卓唱給我聽的一曲當地的歌謠,那是他童年的記憶,是母親在地裏幹活兒時唱的康巴民歌。我把它加以發展,獻給了正直、勇敢、美麗的女主角卓瑪公主。”
歌劇音樂還將江西民歌、崑曲等音樂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濃郁的民間音樂與歌劇的交響化、戲劇化相交融,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賦予全劇音樂強烈的戲劇張力。“希望通過彰顯民族精神的故事、富有民族氣息的音樂與舞臺視覺,來激發廣大觀眾對於民族歌劇的熱情,喚醒大家共同的回憶。”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説。
在歌劇的改編過程中,劇作家馮柏銘、馮必烈在充分尊重小説原著的基礎上,根據歌劇藝術的特徵,強化音樂性與戲劇性,並以生動的人物刻畫、打動人心的情節,彰顯偉大的長征精神與軍民魚水情深。編劇馮柏銘説:“在《金沙江畔》中,紅軍不僅僅面對的是敵人,還有需要他們交融、交流的藏民。通過這個故事能夠充分體現出‘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用歌劇藝術的語言講好充滿戲劇張力的動人故事;用具有歷史真實和生活質感的造型形式去呈現金沙江畔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用凝聚時代節奏、鮮明民族特色的旋律來呈現歷史的回聲、紅軍的足音和民族風情;用演員精湛的演唱、真摯的情感、質樸的表演去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導演廖向紅表示。
《金沙江畔》是國家大劇院相繼推出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方志敏》《長征》,以及頌揚民族團結的《冰山上的來客》之後,又一部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力作。廖向紅説:“我們通過展現紅軍的長征偉業,形象、有力地道出了紅軍為何能取得長征勝利,創造人類偉大奇跡的答案。那就是:理想信念、鋼鐵意志、大義大愛、奉獻犧牲、大智大勇、嚴明紀律、團結民眾。”
歌劇《金沙江畔》首輪演出的全部演出票在首演日前已售罄。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認為,這不僅説明觀眾對紅色題材舞臺作品的美譽,同時也體現出觀眾對於民族歌劇領域所涌現出的新作、力作的期待,“這些極具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優秀文藝作品,為人民創作,為人民喜愛,是民族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