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七星湖景區遊玩(7月11日攝)。
首都北京向北400多公里,河北省最北端。一彎深深的綠色鑲嵌於此。她叫塞罕壩。
在中國森林分佈圖上,相對於全國2億多公頃的森林面積,這112萬畝的人工林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佈圖上,地處風沙前緣的這一彎綠色,卻顯得彌足珍貴。
她,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是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三代人,55年。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相當於為每3個中國人種下一棵樹,創造出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為什麼是塞罕壩?循著綠色的召喚,穿行在她的林海裏,從每棵樹、每個塞罕壩人身上,我們找到了答案。這就是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獻,對綠色理念的徹悟和堅守,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使命和擔當。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塞罕壩機械林場(7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植樹(2014年5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採集數據(7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7月15日,防火瞭望員劉軍和齊淑艷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座“望海樓”前合影。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7月15日,在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一座“望海樓”裏,防火瞭望員劉軍(左)在記錄觀測情況,齊淑艷在瞭望林場。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工作人員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植樹(2014年5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工人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千層板林場內運輸苗木(2013年7月11日攝)。 新華社發
7月12日拍攝的“功勳樹”。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功勳樹”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