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研發項目與全球同步

2017-08-21 08:48: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李勝蘭

  中新社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 于立霄)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這些中關村的新型科研機構,背靠大院大所,將科技創新與資本完美融合,研發的科技項目與全球同步,令世人矚目。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社會資本的有機“粘合”,構成了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融資機制,加快了産業化項目的落地實施。 

  以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為例,為保證研究成果處於世界領先或先進水準,研究院在美國矽谷、香港設立分院,遴選了來自斯坦福、伯克利、港大等世界一流學術機構的一批頂級科學家,就地開展高水準研究,項目完成後轉移至中國內地進行成果轉化。 

  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自2014年8月成立以來,累計啟動科研項目134項,包括外骨骼機器人、兆瓦級超臨界二氧化碳熱泵等具有世界領先水準的項目。其中,美國分院啟動12個項目,有3個項目已完成研發並轉移到北京。這些項目將在1-2年內完成研發進入産業化階段。 

  研究院圍繞産業鏈構建創新鏈、創新鏈培育産業鏈的思路,由相關大學和企業按照行業組建若干協同創新中心,並由中心成員共同出資設立協同創新基金,形成了包括自然基金、政府專項經費、知識産權基金、協同創新子基金、銀行融資及社會投資等在內的3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多元化的投資體系,資金體系覆蓋了全創新鏈。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翟立新介紹説:“沒有企業與産業的參與,科研院所的研發就沒有方向;沒有科研院所的助力,企業自主研發就沒有源頭;沒有資本的驅動,科研和産業化就寸步難行”。一批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像是“粘合劑”,把産、學、研、資各環節緊緊地粘合在一起。 

  與傳統的科研機構相比,這些新型科研機構“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不完全像事業單位”,然而這些“四不像”科研機構的能量卻是巨大的。科技與經濟之間存在的“鴻溝”,被他們“填平”了。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研究院依託科大訊飛公司,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有了新進展,2016年全球首發多語種實時翻譯、萬物互聯輸入法等最新技術。目前,訊飛語音雲的開發團隊超過2.3萬家,智慧硬體創業團隊超過1000家,在北京的收入達到3億元人民幣。 

  北京大數據研究院通過政府與高校投資,設立了5個基礎研究實驗室,開展基礎與前沿性研究,為應用研究與産業轉化提供技術支撐,主要包括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安全等領域。 

  其中,大數據安全實驗室已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等國家與省部級重要項目30余項,IBM、英特爾、微軟、華為等企業合作研究項目50余項,獲得發明專利30余個,軟體著作權10余項。 

  因為擁有優中選優的創新項目篩選機制,中關村新型科研機構形成了“北京統籌,全球研發,全國轉化”的院地一體化發展格局,篩選出的不少項目是北京與全球同步進行,研發的科技成果具有世界領先水準。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